季序 1
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掌握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的意义 1
陈序 2
二、医学科学研究的程序和一般方法发 2
孟序 3
三、研制动物模型是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核心 5
四、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思路 6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的选题 7
第一节 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 7
一、实用性原则 7
二、先进性原则 8
三、可行性原则 8
四、效能性原则 8
五、有利于展开的原则 9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科研选题的基本类型 9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科研选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0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学方法 12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意义和范畴 12
一、中医学文献的载体 12
二、中医学文献的种类 13
三、中医学文献的文体 15
四、古医籍文献整理的内容和手段 17
第二节 古典医籍的查阅与利用 18
一、目录学的名称及意义 18
二、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范畴 19
三、正确利用古典医籍文献的方法 24
第三节 现代医学文献的检索 25
一、现代图书分类法及目录组织 25
二、医学课题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 28
三、检索工具的类型 29
四、主题法在检索中的应用 30
五、查询医学课题文献的程式 32
六、如何利用国际互联网检索医学相关文献 34
第一节 调查的意义和作用 36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调查方法 36
第二节 科研调查方式和方法 37
一、历史和现状的调查 37
二、实地考察 37
三、群体调查 37
第三节 调查研究中的思维活动 38
第一节 科学观察的特点和原则 40
一、科学观察的特点 40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观察方法 40
二、实施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41
第二节 中医学观察方法的特点 42
一、观察视角和内容的特异性 42
二、观察的整体性 42
三、观察的系统性 42
四、观察的动态性 43
五、观察的辨证性 43
第三节 中医学常用的观察方法 43
一、临床观察 43
二、分析观察 44
四、系统观察 45
五、内景返观 45
三、实验观察 45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实验方法 47
第一节 实验方法的特点和类型 48
二、实验观察记录 52
四、人体实验的原则 52
三、实验结果的核对 52
一、实验器材的准备 52
第二节 实验过程和要求 52
第三节 实验误差及其控制 53
一、误差的来源 53
二、控制实验误差的方法 54
第四节 实验的质量控制 55
一、特异性 56
二、灵敏度 56
三、准确度 56
四、精密度 56
一、对照的原则 57
第五节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57
二、随机的原则 58
三、重复的原则 58
第六节 实验设计的方法 59
一、单组比较设计 59
二、组间比较设计 59
七、现场调查设计 60
六、序贯实验设计 60
五、拉丁方设计 60
四、正交设计 60
三、配对设计 60
第七节 临床实验 62
一、临床实验的特点 62
二、临床实验的进行 62
三、资料分析 65
第八节 动物实验 66
一、动物实验的特点 66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67
三、实验前的准备 68
四、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 69
第九节 模拟实验 69
一、模拟实验的优点 69
二、模拟实验的原则和步骤 70
三、模拟实验方法的分类 71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理论的研究方法 72
第一节 假说 72
一、假说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一般特征 72
二、科学的假说应该具有的特点 73
三、中医理论中的假说 74
四、假说的形成与建立 75
五、假说的检验和发展 77
六、提出和应用假说时的注意事项 78
第二节 理论模型和建立理论的方法 80
一、理想化法 80
二、元过程法 82
三、移植法 83
四、逐步逼近法 84
五、逆向思考法 85
第三节 创造方法 86
一、创造的基本原理 86
二、创造的分类 87
三、几种创造技法 87
四、智力激励法 89
五、属性列举法 90
六、综摄法 90
七、NM法 91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 92
一、比较和分类 93
二、类比与想象 96
三、归纳和演绎 100
四、分析和综合 104
五、内插法和外推法 107
六、古典医籍中的逻辑学特征 107
第五节 系统科学方法 111
一、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111
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3
三、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1
四、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9
五、CDS三论 137
第六节 机遇、直觉与灵感 139
一、机遇 139
二、直觉与灵感 141
三、睡梦与创造 145
第七节 科学研究的攻关战术 145
三、目标调解,择善而从 146
二、集中兵力,迂回作战,积小胜为大胜 146
一、从简人手,摘易而取 146
四、建立根据地,纵深探索 147
五、要尽快建立新理论和新技术 147
第八章 数学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48
第一节 数学对中医学的意义 148
一、建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结构 148
二、提供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149
三、为中医学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 150
一、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步骤 151
二、数学模型的分类 151
第二节 数学模型 151
三、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52
第三节 数理统计方法 153
一、一些数理统计的概念 154
二、运用统计方法推测正常值 157
三、差异显著性的检验 157
四、相关与回归的分析 158
六、应用袖珍计算器进行数理统计运算 159
五、辅助科研设计 159
第九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计算机方法 165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165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方法论意义 166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7
第四节 计算机技术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168
第五节 计算机方法在中医基础研究过程各阶段中的信息存储和处理作用 172
第六节 计算机方法在中医基础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累积作用 173
第七节 计算机方法在整个中医基础研究过程中的宏观控制作用 173
第八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的计算机支撑系统 174
一、基础理论库 175
三、临床常用方剂库 177
四、人体正常值与临床意义数据库 177
二、临床常用药物库 177
五、用药须知数据库 178
六、中医主要参考书目数据库 178
七、病证库 179
八、中医专家知识库 179
九、中医古籍文献库 179
第九节 计算机支撑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180
一、系统管理 180
十一、中医药文献资料数据库 180
十、动物模型库 180
二、辅助设计 181
三、辅助研究 181
四、辅助验证、评价 181
第十章 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182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学的基本理论 182
一、中西医动物模型学简述 182
四、中医、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历史 183
二、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意义 183
三、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特点 183
五、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184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185
一、证候与证型的确定 185
二、动物的选择 186
三、造模因素的确定 186
四、模型的诊断与评价 188
五、实验指标的选择 189
一、肾虚证动物模型 190
六、证病结合模型的设计 190
第三节 常用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190
二、脾虚证动物模型 193
三、肝脏证候动物模型 195
四、心虚证动物模型 196
五、肺脏证候动物模型 196
六、气虚证动物模型 198
七、血虚证动物模型 198
八、血瘀证动物模型 199
九、痰证动物模型 201
十、寒证热证动物模型 202
十一、温病动物模型 202
十二、痹证动物模型 204
十三、厥脱证动物模型 205
十四、脉象动物模型 205
十五、其他证候动物模型 206
第十一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的科学基金资助 209
第一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9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 210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程序 212
三、申请项目资助时应注意的问题 213
四、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要领 215
第二节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217
一、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范围 218
二、申请条件 218
三、申请程序及要求 218
四、申请中应注意的问题 219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范围 220
第三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究基金 220
二、申请条件及程序 221
三、申请中应注意的问题 222
中篇 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23
第十二章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223
第一节 生理学研究方法概述 223
一、生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和进展 223
二、动物实验的分类及其意义 224
三、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要点 225
第二节 急性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 228
一、切口和止血法 228
二、神经和血管的剥离法 229
三、气管切开术 229
四、静脉插管法 229
五、静脉注射法和采血法 230
六、急性动物实验举例 230
一、实验动物的准备 234
第三节 慢性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 234
二、实验动物的训练方法 235
三、慢性动物实验无菌手术基本操作方法 235
四、慢性动物实验举例 238
第四节 电生理学实验方法 238
一、电生理学简介 238
二、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电生理学实验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策略 241
三、电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45
四、神经肌肉的动作电位和损伤电位 253
五、极性刺激法则 254
六、人体左心功能的无创伤测定 254
七、容积导体导电及人体心电图描记 257
八、电生理学实验信号的计算机处理与分析方法 259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265
第一节 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65
一、尸检 265
二、活检 266
一、切片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267
二、组织的固定 267
三、动物实验 267
第二节 病理学研究的切片技术 267
三、组织的脱水、透明和浸蜡 268
四、组织的包埋 269
五、切片和附粘 271
六、与切片有关的标本处理注意事项 273
第三节 病理学研究的染色技术 274
一、染色的原理 275
二、进行性染色和退行性染色 275
六、变色反应和正色反应 276
七、染色中的注意事项 276
三、直接染色间接染色和媒染剂 276
五、分化剂 276
四、促染剂 276
八、染色方法 277
九、切片中常见的人工假象 277
第四节 病理学研究中图像分析技术 279
一、图像分析的历史 279
第五节 中医证候病理学的研究途径 280
三、图像分析仪在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280
二、图像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80
一、解样性途径 281
二、病证结合途径 281
三、载体动物模型研究 281
第十四章 中西医结合组织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282
第一节 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282
一、组织与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 282
二、组织培养细胞生物学特点 282
二、细胞周期 283
一、细胞的生命期 283
第二节 细胞的生命活动和细胞周期 283
第三节 体外培养细胞的分型及其方法 284
一、体外培养细胞的分型 284
二、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 284
三、无菌操作前的准备 285
四、体外细胞的培养方法 288
第四节 组织培养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显示法 289
一、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意义 289
第五节 体外培养细胞电镜样品的制备 290
一、体外培养细胞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290
二、染色体显示方法 290
二、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291
第六节 流式细胞术及其应用 292
一、流式细胞术样品的制备 292
二、流式细胞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96
第七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及其应用 300
一、原理 301
二、特点 301
三、功能和应用 302
四、几种荧光染料的染色方法 306
五、双光子(多光子)显微镜 307
第八节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309
一、内皮细胞培养及其应用 309
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 311
三、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培养 313
四、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 313
五、家兔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314
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315
六、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315
八、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317
九、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大动脉和静脉内皮细胞的区别 317
第九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 318
一、胎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318
二、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318
二、小鼠心肌细胞培养 319
第十一节 神经细胞培养 319
三、心肌细胞的形态与鉴定 319
一、大鼠心肌细胞培养 319
第十节 心肌细胞的培养 319
一、培养用液和器皿 320
二、鸡胚脑细胞的培养 320
三、大鼠脑细胞的培养 320
四、人胚脑细胞的培养 320
五、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观察与鉴定 320
第十五章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323
第一节 中医学对免疫学发展的贡献 323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 323
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法 324
二、血清溶菌酶及溶酶体酶测定 325
第三节 体液免疫检测法 326
第四节 细胞免疫学实验方法 326
一、3H-TDR掺人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326
二、放射自显影计数法 327
三、迟发性超敏实验 327
四、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实验 328
五、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328
七、NK杀伤活性和结合活性的测定 329
六、全血间接法测定淋巴细胞亚群 329
八、流式细胞计测定NK细胞活性实验方法 330
九、NK细胞测定法 330
十、免疫莹光技术 331
十一、应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实验 332
十二、白细胞介素2(IL-2)测定方法 332
十三、白细胞介素3(IL-3)测定方江 333
十四、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方法 334
第五节 脏腑功能的免疫学研究 335
十五、肿瘤坏死因子的测定 335
第六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免疫学研究 339
第七节 中药免疫学研究 340
一、中药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340
二、中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341
三、中药对淋巴细胞作用影响 341
第八节 结语与展望 344
第十六章 中西医结合生物化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347
第一节 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 347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351
一、PCR反应 352
二、总RNA的提取及Northern印迹法 354
三、DNA的纯化及Southern印迹法 354
四、细胞核体外转录活性的测定 355
五、全细胞液体外翻译活性的测定 355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 356
一、概述 356
二、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357
三、放射免疫分析在中西医结合中的应用 361
四、放射免疫分析展望 364
一、一股原理 368
第四节 超离心方法 368
二、沉降系数 369
三、密度梯度离心法 372
第五节 生物膜的结构功能关系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373
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73
二、膜的功能 376
三、几种测定生物膜结构功能的方法 377
一、与活血化瘀有关的重要生化物质 379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中重要生化物质的测定方法 379
二、与中医痰证有关的一些生化物质的测定 381
三、与抗衰老研究有关的一切生化物质 384
第十七章 中西医结合病毒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390
第一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条件 390
一、生物安全实验室 390
二、病毒学研究的主要仪器设备 392
第二节 常用病毒学实验技术 393
一、病毒的一般知识 393
二、毒种制备技术 394
三、组织培养技术 396
四、细胞病变(CPE)实验法 397
五、空斑(PFU)实验法 398
六、免疫荧光(IF)技术 398
七、免疫酶标(IP)技术 399
八、中和实验技术 399
九、凝集实验技术 401
二、体外实验 403
一、中药样品的制备 403
第三节 中药抗病毒研究的一般程序 403
三、体内实验 407
四、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411
第四节 抗艾滋病病毒实验方法 411
一、HIV在逆转录病毒最新分类中的位置 412
二、HIV的形态结构 413
三、HIV的繁殖 413
四、抗艾滋病药物对HIV繁殖的作用靶点 414
五、体外实验方法 414
六、体内实验方法简介 418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结构 421
第十八章 电子显微学在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421
一、透射电子显微镜 422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 426
三、电子显微学的进展 428
第二节 电子显微术样品制备技术 429
一、超薄切片术 429
二、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 439
一、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42
第三节 在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中的利用 442
二、实验研究设计 443
三、实验结果的获得 443
四、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 444
第十九章 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技术与方法 44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特点 446
第二节 中药药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448
第三节 中药药理实验误差分析 451
一、准确性、精确度、偏差 451
二、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减少误差的基本法则 452
三、标准差、标准误和可信限的应用 453
第四节 血液流变学在中医活血化瘀等研究中的应用 455
一、中西医临床研究概况 455
二、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 456
三、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方法 457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60
三、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460
二、药物动力学基本研究方法 460
第一节 概述 460
第二十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460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模型 462
一、线性乳突型模型 462
二、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简述 466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466
四、统计矩的理论模型 467
五、药动学一药效学统一模型 467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计算方法 468
一、模型的确定 468
二、残数法 469
三、梯型法 471
四、速度法 亏量法 472
五、Wagaer Nelson法和Loo--Riegelmam法 473
六、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476
七、NONMEM程序法 479
第四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举例 481
一、药物动力学基本计算工具 481
二、药物动力学某些特殊参数计算公式 482
三、米氏方程应用计算实例 483
四、统计矩应用计算实例 485
五、群体药动学NONMEN程序法应用计算实例 487
第五节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概述 489
一、中药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489
二、中药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方法 490
三、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94
四、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计算工具 497
第六节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应用举例 497
一、中药中有效成分已提纯为单体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498
二、体现药物动力学某些最新研究方法或方面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502
三、应用药物累积法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509
四、药理效应法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513
五、应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制订给药方案的研究 516
六、中药药物动力学在中医“证”研究中的应用 519
第七节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521
一、发展中药药动力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521
二、发展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突破点 522
三、介绍几个可能成为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新的方向或领域 523
第二十一章 中药化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527
第一节 中药的提取方法 527
一、水提取法 527
二、有机溶剂提取法 528
三、水蒸气蒸馏法 530
四、升华法 530
五、酶解和抑制酶解法 530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份的纯化方法 531
一、溶剂分离法 531
二、萃取法 537
三、沉淀法 541
四、盐析法 550
五、结晶法 552
六、分馏法 555
七、酸碱处理法 557
八、制备衍生物法 559
九、透析法及电透析法 568
十、超滤法 570
十一、电泳法 573
第三节 层析法简介 576
一、氧化铝层析法 576
二、硅胶层析法 577
三、聚酰胺层析法 578
四、活性炭层析法 579
五、纸层析法 580
六、薄层层析法 582
七、干柱层析法 585
八、离子交换法 585
九、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589
十、琼脂平板电泳 590
十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91
第二十二章 中药制剂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594
第一节 丸剂 594
一、蜜丸 595
二、水丸 597
三、浓缩丸 598
第二节 散剂 598
第三节 酒剂 599
一、酒剂的辅料 599
一、散剂的制备工艺 599
二、散剂的质量检查 599
二、酒剂的制备工艺 600
三、酒剂的质量检查 600
四、酒剂的包装 601
第四节 膏药 601
一、膏药的特点 601
二、膏药的基质发 601
四、膏药的质量检查 602
三、膏药的制备工艺 602
第五节 口服液 603
一、板框压滤机法 604
二、微孔滤膜法 604
三、超滤法 604
四、其他方法 606
五、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606
一、注射刑的概述 607
第六节 注射剂 607
六、制法举例 607
二、注射剂的分类 608
三、热原 608
四、注射剂的溶媒 609
五、注射剂的附加剂 610
六、注射剂的原料准备及制备 611
七、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613
二、栓剂药物的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 614
一、栓剂的特点 614
八、注射剂举例 614
第七节 栓剂 614
三、栓剂的基质 615
四、栓剂的制备工艺 617
五、栓剂的质量控制 618
第八节 颗粒剂 619
一、中药颗粒剂的特点 619
二、颗粒剂的提取工艺 619
三、中药颗粒剂的成型工艺 620
五、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621
四、中药颗粒剂的包装 621
第九节 环糊精包合物 622
一、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622
二、环糊精包合物的用途 624
三、环糊精包合物包合作用的特点 624
四、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几种方法 625
五、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研究 626
六、环糊精衍生物包合物 628
一、缓释制剂的特点 629
二、缓释制剂的机制 629
第十节 缓释制剂 629
三、缓释制剂的设计 631
四、缓释制剂的类型及制法 634
第十一节 透皮给药制剂 635
一、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 636
二、透皮吸收 636
三、药物透皮吸收的机理 636
四、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发 639
六、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640
五、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640
七、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与举例 641
八、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研究 642
第十二节 中药剂型改革的实验研究与设计 643
一、科研选题 644
二、处方设计 644
三、制备工艺的研究与设计 645
四、剂型的选择 651
五、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652
六、制剂成型工艺必需经过中试 652
七、质量标准的控制 653
第二十三章 中药新药研制的要求 654
第一节 中药新药研制概述 654
第二节 中药新药的分类 654
第三节 中药新药的研制程序 656
第四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664
第五节 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内容及项目要求 665
第六节 新药范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急证的中药新药及理论研究 670
下篇 附篇 674
一、医学实验动物常用数据 675
二、医学科学研究常用代码 706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优先资助研究领域简介 724
四、美国“脑的十年”研究计划中所提出的问题 731
五、日本人提出的疑难病名表 733
六、对神经科学的挑战——未来十年要回答的50个问题 735
七、未来十年中医学应回答的若干问题之设想 737
八、NSFC临床医学基础发展战略简要 739
九、常用缩写名词英汉对照 741
十、简写名词解释 742
十一、免疫词汇索引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