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墨家概说 1
第一章 墨翟--墨家的鼻祖 1
孔墨本是同“根”生 2
梦鸟生墨 6
纵横列国 11
在楚国 11
在齐国 17
在鲁国 19
在卫国 21
第二章 “巨子”家族--墨家内传 22
学儒非儒 23
讲学游说 26
首领“巨子”头衔 28
“别墨” 31
游侠 33
墨家与游侠 35
墨家弟子列传 37
墨子弟子 37
再传弟子 47
三传弟子 48
墨氏杂家 52
第三章 扑朔迷离--历代诸子论“墨” 55
“兼爱无父” 56
“以自苦为极” 58
“圣人隐伏墨术行” 60
“世之显学” 64
“赴火蹈刃,殆不旋踵” 66
“俭而难遵” 67
“出于清庙之守” 68
“墨家之议,自违其术” 69
“儒墨相用” 72
第四章 薪尽火传--墨家的兴衰与流布 74
源浚流远 75
贱人献书 78
前期墨家的著作 78
后期墨家的著作--《墨经》 78
《墨子》的流传 81
“显也甚,绝也急” 82
衰绝探微 85
潜沙流变 98
墨学与农民起义 98
颜元与墨学 99
鲁胜注《墨辨》 101
傅山注《大取》 104
墨者汪中 105
毕沅与孙诒让 106
千年遇知音 108
三波助澜 112
再潜沉沙 118
墨学在海外 120
在日本 120
在欧洲 121
在美国 122
第五章 儒墨相非--“官学”与“私学”之争 123
儒墨论战 124
儒学弊病 124
古言古服 126
述而不作 127
君子若钟 128
答非所问 129
行譬狗豨 130
乱天下之赋 130
强执有命 131
丧葬中的叫花子 131
儒家之礼 132
久丧之争 133
关于“爱” 134
关于“礼” 136
诘难孔子 136
白公之乱 137
报复齐景公 138
擅释季孙 140
伪善的孔礼 140
孔子之心术 141
第六章 爱神之父--墨家的道德理想 143
“兼相爱” 144
“交相利” 148
“所染说” 151
人性论 151
道德论 152
投桃报李 155
利他主义 155
功利主义 159
爱利合一 159
取最大之利 161
志功合一 163
第七章 智者理国--墨家的为政治国之道 165
尚同之道 166
官政的起源 166
上同于天 168
君主专制 172
尚贤--为政之本 173
亲士--兼王之道 176
攻--天下之巨害 177
诛--正义之战 179
修身--君子之道 181
亲君子远小人 183
以天为法 184
节用--圣王之道 185
节丧--富民之道 187
为国七患 191
第八章 尊天事鬼--墨家的天命鬼神观 194
假天行道 195
“天志” 195
“明鬼” 198
明辨鬼神 205
关非教主 205
“非命”“尚力” 208
鬼神无处容 210
生老病死观 211
第九章 化之所至--伟大的教育家 214
有道相教 215
墨门多勇士 217
分科施教 218
学以致用 219
“虽不扣则鸣” 220
第十章 尚质遗风--墨家的审美观 224
尽善者,尽美乎? 225
“美”的本质 225
“美”的含义 225
饰“美”与善“美” 226
“非乐”主张 228
墨家的“文学美” 231
“文学”的含义 231
摹略万物之状 232
尚用不尚文 232
茹毛饮血不是美 233
第十一章 探求真知--墨家的哲理 235
“人是万物之灵” 236
亲知、闻知、说知 238
驳“火不热”等 239
“取实予名” 242
真理标准 244
“太盛难守” 247
后期墨家的辩证 248
第十二章 精思巧辨--墨家的逻辑学 252
“辩”与“名” 253
类、故、法 255
类 255
故 256
法 257
“三表法” 258
矛盾律 259
“归谬”与“类比” 262
二名一实 265
论名 266
名的概括作用 267
名的分类 268
兼名 270
名的定义形式 271
判断法 272
论说推理法 277
有序思维 292
第十三章 贡献殊胜-墨家的科技成就 297
几何源于工匠 298
世界无始无终 304
时空观 304
动静观 308
五行观 309
物质不灭定律 310
不同类物理量不可比 311
“秤”的力学原理 312
影子的光学试验 319
梦的原始定义 326
贡献与命运 329
第十四章 扶危救弱--墨家的军事观 333
森严壁垒 335
全民皆兵 336
众志成城 339
挽弓当挽强 342
连弩之车 343
掷车与转射机 344
城防五设施 345
城门的防卫设施 346
城上的防卫 346
城内的防卫 346
城外的防卫 347
报警设施 347
守城六战法 348
备高临 349
备梯 349
备水 350
备突 350
备灾 351
备蚁附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