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幼军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218020704
  • 页数:584 页
图书介绍:笔者一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关注、思考着社会主义问题,通过对邓小平同志思想理论学习的体会和几年来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在中国新时期实践的成功,使社会主义学说正在实现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观点。

目录 1

绪言 1

第一编 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渊源 23

第一章 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从空想 25

到科学 25

一、第一次飞跃的思想材料 26

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阶级状况考察的结果,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演变而诞生和发展 26

空想社会主义比古代理想社会观进步,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理想愿望 31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超出它所处时代的局限,它的地位和作用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 34

二、第一次飞跃的历史背景 37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日益成熟,提出了从根本上变革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的客观要求 37

各种改良的、甚至落后、反动的社会思潮纷纷冒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被庸俗化,使得变革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显得十分迫切 39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成熟,以及当时思想理论所取得的成就,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现实的客观可能性 43

三、第一次飞跃实现的过程 45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 45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48

马克思、恩格斯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创立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50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又根据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经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2

四、第一次飞跃的理论贡献 54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54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必然性的社会力量 55

论述了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完成其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56

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道路和途径 56

科学地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一般原则 57

第二章 第二次飞跃的历史背景和实现过程 60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61

新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 61

一、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新的形势、 61

危机、战争和革命成为20世纪上半叶突出的时代特征 64

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东方”成为革命的中心 65

探索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新的理论,是20世纪 69

上半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面临的新的重大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 69

二、列宁创立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新的理论 70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列宁在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创立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新理论的基础 7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以帝国主义论为基础,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新理论 73

列宁运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新的理论指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又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了这一理论 78

三、毛泽东同志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 80

东方大国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80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对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80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已经被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 85

第三章 第二次飞跃的主要标志和贡献 90

一、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91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突出贡献 91

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91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 93

提出革命分两步走,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和革命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理论 96

提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以及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由城市向农村扩展、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理论 98

提出了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有强大革命战斗力的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100

提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学说 101

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战术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 103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105

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 107

社会主义的杰出贡献 109

提出了在帝国主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取得胜利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一国胜利”的革命理论 109

二、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科学 109

区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任务和前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断革命和革命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理论 112

提出中国革命要走上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理论 114

提出了关于建设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设的理论 115

提出了建立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学说 117

提出了建立并坚持扩大和巩固最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学说 119

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121

三、列宁、毛泽东同志共同完成了社会主义学说 123

的第二次飞跃 123

第二编 第三次飞跃的时代氛围 127

第四章 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时代课题 129

两种设想 130

马克思、恩格斯在系统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 130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 130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欧洲几个发达国家经济、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这几个国家首先爆发的第一种具体设想 133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东方落后国家 138

特别是俄国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具备一定条件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另一种具体设想 138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起点及其理性思考 147

20世纪相继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都不是第一种 147

设想所预测的西方发达国家。落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构成了这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共同的现实起点 147

东方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背离,而是人类历史发展总规律和社会主义运动一般规律的具体反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152

三、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时代难题 161

难题之一: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步骤,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并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162

难题之二:如何建立起既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又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经济制度,探索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道路 163

难题之三: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按照这一本质要求去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其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166

难题之四:如何摆脱封建专制残余的影响,防止权力异化和腐化,建立起既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 167

难题之五:如何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较长时期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下,既充分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又有效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 169

难题之六: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兄弟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民族、政党关系以及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 170

第五章 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 174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 174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75

第一阶段(1917年10月—1918年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最初步骤阶段 177

第二阶段(1918年夏一1920年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提出和实施阶段 181

第三阶段(1921—1929年)——“新经济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阶段 184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发展及推广 191

第一阶段(1924—1928年)——“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斯大林模式”的酝酿阶段 192

第二阶段(1929—1936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阶段 195

第三阶段(1937—1953年)——“斯大林模式”的进一步强化及推广阶段 199

三、“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和形成、发展的 202

原因分析 202

“斯大林模式”是人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的尝试,在三四十年代曾创造过骄人业绩。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203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发展及推广,固然同斯大林个人的认识和实践直接相关,但社会主义国家落后的起点,以及后人不顾环境条件的变化,将其凝固化、教条化,更是招致这一模式弊端丛生以至失败的主要原因 207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及 212

原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 212

几点启示 212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奏曲 213

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是马列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可惜未能充分展开实践 214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有操之过急等偏误,但仍不失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和成功范例 219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224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既源于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和设想,又具有自身的特色,但主要还是因袭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 224

八大前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为后人的继续探索起了重要的先导和启迪作用 228

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 236

思想逐渐在党内占据支配地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入误区,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236

三、原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241

几点启示 241

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历史条件、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42

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根本经济制度可以逾越,但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所必须完成的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等任务却无法逾越,资本主义所采用的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经济运作手段和管理方式也不能随意抛弃 244

资本主义人压迫人的根本政治制度可以逾越,但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主法制传统应该批判吸收 248

第七章 原苏联、东欧的改革探索及其偏误 253

一、原苏联的改革及其偏误 254

赫鲁晓夫上台后,着手对“斯大林模式”的某些方面进行改革。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改革未能深入下去,并出现了新的偏误 254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和“新经济体制”思想,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257

戈尔巴乔夫执政前期,苏联的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深层的弊端;后期,当经济改革受挫,就草率地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并使整个改革逐步地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终致共产党下台和国家解体 261

二、东欧各国的改革理论与实践 275

从50年代开始,苏联、南斯拉夫冲突促使南斯拉夫 275

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逐步走上了一条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为基础、劳动者自治为主体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 275

50年代末和六七十年代,匈牙利针对传统社会主义模 282

式的弊端,逐步推进经济、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体制的框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282

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为了克服 285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摆脱经济社会危机,先后进行了改革,但终究因囿于自身的认识或屈从于苏联的压力而未能取得成功 285

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迟迟不愿变革旧体制的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最终也难逃内外交困、政权易帜的结局 291

第八章 原苏联、东欧剧变的基本过程及其原因 295

和启示 295

一、原苏联、东欧剧变的基本过程 296

第一种类型:执政党和国家领导层蜕变,致使党被解散,国家走向解体。苏联政局的演变就属于这种情况 297

第二种类型:执政党高层内讧以致分裂,党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最后在反对派势力的进攻下丧失了政权。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演变基本属于这种类型 300

第三种类型:执政党在咄咄逼人的国内反对派和强大的国际敌对势力的压力下,步步退让,最终被赶下台。走上这条演变道路的典型当首推波兰 303

第四种类型:执政党领袖思想僵化、独断专行,激起民众强烈不满,最后引发武装冲突,军队倒戈,政权更迭。罗马尼亚就属于这种情况 307

二、原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启示 309

没有坚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长期跳不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框,经济建设始终上不去,致使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从而动摇了执政基础和政权根基 310

受封建残余的影响,在政治建设方面,集中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执政党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 315

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发生偏差,先是长期的教条主义和僵化思想,窒息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后又急剧右转,怀疑、否定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导致严重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 324

固守旧体制、拒不改革,使社会主义建设失去了动力;或者改革偏离正确方向、战略策略失当,都会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328

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和军事等优势,发起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是加速原苏联、东欧剧变的催化剂和重要的外部原因 334

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在各种危机的刺激下逐步激化,加上现实中处理民族问题的严重失误,是原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国走向剧变、解体的导火线和又一重要原因 340

第三编 第三次飞跃的主要标志和理论贡献 347

第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 349

发展 349

一、历史和现实呼唤着新的理论诞生 350

要科学解答执政党面临的时代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并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创立新的科学理论 351

要科学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新时期的成功实践和新鲜经验,并指导实践获得新的成功,就必须创立符合当代中国客观实际的新的科学理论 357

要正确面对国际形势,接受挑战,使我国在国际合作、竞争中加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理论 361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65

过程 365

1975—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主持全面整顿和拨乱反 367

正中,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主张和理论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前的酝酿 367

1978年邓小平同志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 369

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萌发并形成主题的时期 369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面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展开和形成轮廓的时期 373

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建设有中 373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 377

发表及党的十四大召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形成体系的时期 377

党的十四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继续发展深化,其主要标志是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决定 382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 387

“三块基石” 387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88

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也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 389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9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396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400

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考察当代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状况,深划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400

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405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富于创新精神的新概括 41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产物 4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像中国这样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421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出了重大的新贡献 42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2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科学考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深化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认识的成果 429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比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较,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4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过去不曾论述过的,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和杰出贡献 439

第十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四大 446

支柱” 446

一、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447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形成依据 447

邓小平同志的改革理论内涵丰富,包括改革的性质与作用,目标、任务与评判标准,战略与策略等丰富的内容 451

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地构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大厦,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指导中国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益经验 454

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 457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是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当今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正确把握,也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457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主要内涵包括:要把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区域推进的战略,处理好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461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对外开放视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的基本国策,创建了比较完整的对外开放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巨大的成功 46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46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顺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紧迫要求而创立的 46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与战略地位、科学内涵与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基本保证等丰富内容 47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把人类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第一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创造、新贡献 477

四、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483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在深刻的历史反思中顺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而形成的 483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包括坚持和巩固执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重视和加强党内制度建设等方面内涵 487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491

构想” 494

第十二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战略 494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495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时代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新思路 495

要实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必须树立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抓住机遇上台阶的发展思想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500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为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重大创新 509

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 515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五六十年代我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设想的基础上,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51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国”,即在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指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特别行政区长期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520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523

第十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 530

地位 530

一、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纵向比较 53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内容上的科学性、阶级性和人民性,以及风格上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体现了理论渊源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3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整体上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体制模式,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构建起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53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多方面、多层次初步解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和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比较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542

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横向比较 547

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牢牢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总体方向,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根本的特点 548

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主体地位,坚持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全面发展,是中国改革实践的重要特点 549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领袖人物、历史事件和传统的思想、体制始终坚持正确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 551

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有所引进、有所抵制的方针原则,既大胆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警惕并与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图谋作坚决斗争,使中国改革开放与原苏联、东欧的改革探索形成了鲜明对比 553

以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作为改革的先导,采取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层次推进的战略步骤,是中国改革开放有别于原苏联、东欧改革的重要方面 555

中国改革开放的瞩目成就和成功经验,还对世界上其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命运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59

三、社会主义学说正在进行第三次飞跃 564

结语 坚持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69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将这一理论确立为全民族的精神支柱,用它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570

坚持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要把坚持这一理论同总结历史经验、考察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以及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联系在一起,并根据时代和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 573

坚持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把坚持这一理论同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577

后记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