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部分 3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的讨论 3
二、哲学的回顾与展望——国庆三十周年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2
唯物主义部分 21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21
二、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和转化问题 39
三、关于唯心主义哲学评价问题 48
四、“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的问题 65
五、关于规律的若干问题 69
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若干问题 78
七、“存在第一性和思维第二性”问题 100
八、“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105
九、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150
十、关于“桌子的哲学”问题 157
十一、关于林彪、“四人帮”的反动哲学思想特征问题 170
一、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若干问题 185
认识论部分 185
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199
三、对实践含义的不同理解 241
四、关于真理的若干问题 255
五、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 278
六、关于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 298
七、关于如何完整地、准确地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思想的讨论 308
八、关于认识发展的规律问题 317
一、对于“联系”的不同理解 331
辩证法部分 331
二、“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讨论综述 339
三、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 368
四、关于什么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其中若干概念的问题 378
五、同一性概念的问题 384
六、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393
七、关于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12
八、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 416
九、关于我国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性质的问题 424
十、“两条腿走路”的问题 439
十一、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 448
十二、关于量变 451
十三、关于质变有无过程(或称持续阶段) 455
十四、关于部分质变的含义、范围和作用 458
十五、关于飞跃形式的问题 470
十六、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 480
十七、关于事物发展的重复性和螺旋形上升 488
十八、否定之否定规律有无普遍性 496
十九、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及其和范畴的关系 502
二十、关于唯物辩证法各对范畴相互之间的顺序问题 512
二十一、形式和内容 514
二十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518
二十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522
辩证逻辑部分 531
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能否理解为“逻辑眼界”的区别 531
二、关于思维和逻辑科学的分类问题 534
三、关于抽象概念和辩证概念的问题 537
四、关于矛盾判断的问题 540
五、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问题的讨论 545
六、辩证逻辑的对象 554
七、关于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问题 561
八、分析和综合:能否说“综合”比“分析”更为重要更为根本 565
九、对具体——抽象——具体的不同理解 568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范畴的问题 579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579
二、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若干问题 597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若干问题 652
四、怎样理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684
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问题 701
六、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717
七、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738
八、关于划分“过渡时期”的问题 761
九、对于“异化”含义的不同理解 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