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痛证的概念及其内容 1
第二章 痛证的发展史略 4
第三章 痛证的成因与发病机理 12
一、营卫不和、卫外失职 13
二、寒邪侵袭,脉络蜷缩 13
三、寒热失度,经脉闭阻 14
四、气血不和,运行滞涩 15
五、血液亏虚,脉络虚涩 16
六、精气暗耗,阳衰阴竭 17
七、瘀血内停,阻滞脉络 17
八、气机紊乱,升降失调 18
十、痰饮阻滞,气血闭瘀 19
九、湿邪困阻,三焦阻滞 19
十一、饮食所伤,中焦停滞 20
十二、蛔虫内扰,阻塞肠道 20
十三、外力所伤,气血受损 21
第四章 痛证的辨证要点 22
一、分清疼痛部位 22
二、掌握疼痛特点 25
三、辨明疼痛虚实 26
四、审查疼痛性质 28
五、区分气血疼痛 28
六、比较疼痛脉象 29
一、全身性疼痛 31
第五章 常见痛证的分类与分型论治 31
二、局部性疼痛 33
(一)头痛 33
(二)面痛 40
(三)耳痛 42
(四)眼痛 44
(五)舌痛 46
(六)牙痛 48
(七)鼻痛 50
(八)咽喉痛 52
(九)颈项痛 54
(十)肩痛 56
(十一)臂痛 58
(十二)手指痛 60
(十三)胸痛 62
(十四)乳痛 65
(十五)背痛 67
(十六)胁痛 69
(十七)胃脘痛 73
(十八)腹痛 78
(十九)腰痛 85
(二十)腿痛 90
(二十一)膝痛 92
(二十二)股阴痛 94
(二十三)足痛 95
(二十四)尾闾痛 97
(二十五)经痛 99
(二十六)尿痛 101
(二十七)睾丸痛 104
第六章 痛证的治疗措施 107
一、内治法 107
二、外治法 109
(一)局部药物治疗 110
(二)针刺治疗 112
(三)几种常见疼痛的针灸成方 113
(五)气功治疗 116
(四)手法治疗 116
第七章 痛证验案举隅 118
一、胃脘痛(寒邪犯胃型) 118
二、胃脘痛(脾胃虚寒型) 119
三、痹证(风寒阻络型) 121
四、痹证(瘀血阻络型) 122
五、头痛(厥阴头痛) 123
六、胸痹(气虚血瘀型) 124
七、胸痹(胸阳痹阻型) 126
八、牙痛(胃火牙痛) 128
九、咽痛(风热犯肺型) 129
十、痛经(寒凝血瘀型) 130
十一、胃心痛(湿热壅滞型) 131
十二、腹痛(蛔虫内扰型) 132
十三、胁痛(阴血亏虚型) 133
十四、腰痛(肾阳虚衰型) 134
十五、腰痛(寒凝血瘀型) 136
十六、腰痛(扭伤性腰痛) 138
十七、少腹痛(湿热郁阻型) 139
第八章 常用止痛中药 141
一、祛风止痛药 141
二、温经止痛药 146
三、祛湿止痛药 151
四、清热止痛药 153
五、理气止痛药 155
六、活血止痛药 159
七、驱虫止痛药 166
八、消食止痛药 167
九、蠲饮止痛药 168
十、补益止痛药 169
(一)温阳止痛药 169
(二)育阴止痛药 172
(三)益气止痛药 173
(四)补血止痛药 174
附一 随证用药参考 177
附二 方剂索引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