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活性成分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4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豁中,温玉麟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30815598
  • 页数:1862 页
图书介绍:

1 动物活性成分化学发展概况 1

第一章 绪论 1

2 动物活性成分的特点 2

2.1 疗效确实 2

2.2 生理活性强 3

2.3 应用面广 3

2.4 潜力大 4

3 动物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6

3.1 内因性生理活性物质 6

3.2.1.1 昆虫信息素 7

3.2 外因性生理活性物质 7

3.2.1 信息素(外激素,Pheromone) 7

3.2.1.1.1 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 8

3.2.1.1.2 结聚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 8

3.2.1.1.3 告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 9

3.2.1.1.4 追踪信息素(Trail Pheromone) 9

3.2.1.1.5 其他昆虫信息素 9

3.2.1.1.6 昆虫信息素的应用 9

3.2.1.2 哺乳动物信息素 10

3.2.1.2.1 外分泌腺释放物 11

3.2.2 攻击和防御物质 12

3.2.1.2.2 尿及粪便中的信息素 12

3.2.3利他激素(Kairomone)及异种信息素(Allomone) 16

3.3 生物金属 19

4 动物活性成分研究的趋势 19

4.1 由静态进入动态的研究方法势在必行 19

4.2 仿生学的应用 20

4.3 对动物中的次生产物研究 21

4.4 生物手段与化学手段紧密结合 21

第二章 氨基酸 25

1.1 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 26

1.2 氨基酸的分布 26

1 氨基酸分类、结构及分布 26

1.2.1 生物体内的游离氨基酸 29

1.2.2 蛋白氨基酸 32

1.2.3 非蛋白氨基酸 35

1.2.4 D-氨基酸 40

2 氨基酸理化性质 43

2.1 物理性质 43

2.1.1 晶形 43

2.1.2 味及嗅 43

2.1.3 熔点 43

2.1.4 溶解度 44

2.1.5 立体结构与旋光活性 46

2.2 化学性质 48

2.2.1.1 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49

2.2.1 与氨基及羧基均有关的性质 49

2.2.1.2 形成肽健 50

2.2.1.3 茚三酮反应 50

2.2.2 与氨基酸有关的反应 51

2.2.2.1 与亚硝酸反应 51

2.2.2.2 与甲醛反应 52

2.2.2.3 成盐反应 52

2.2.2.4 与卤化烃反应 52

2.2.2.5 酰基化反应 52

2.2.3.1 成酯和成盐 53

2.2.3.2 酰氯化反应 53

3.2.2.6 脱氨基反应 53

2.2.3 与羧基有关的反应 53

2.2.3.3 成酰胺反应 54

2.2.3.4 脱羧反应 54

2.2.3.5 迭氮反应 54

2.2.3.6 还原成醇的反应 54

3 氨基酸提取与制备 55

3.1 蛋白质水解 55

3.1.1 酸水解法 55

3.1.3 酶水解法 56

3.1.2 碱水解法 56

3.1.4 脱酸 57

3.2 提取与分离 58

3.2.1 溶解度法及与等电点盐析合用法 58

3.2.2 酯分馏法及丁醇提取法 59

3.2.3 沉淀剂法 60

3.2.3.1 磺酸盐法 60

3.2.3.2 铜盐法 61

3.2.3.3 其它沉淀剂法 61

3.2.4 离子交换树脂法 61

3.2.4.1 原理 61

3.2.4.2 氨基酸分组分离 62

3.2.4.3 强酸性树脂 63

3.2.4.4 羧酸型树脂 66

3.2.4.5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66

3.1.4.6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67

3.2.4.7 活性碳与离子交换树脂联合柱层析 69

3.2.4.8 络合物交换层析 71

3.2.4.9 多孔型离子交换树脂 72

3.2.4.10 两性离子交换膜 72

3.2.5 游离氨基酸提取 72

3.3 氨基酸精制 74

3.4.1 物理化学方法 76

3.4 氨基酸消旋体拆分 76

3.4.2 化学方法 77

3.4.3 酶法 77

3.4.4 气相层析(GC)对光学异构体的分离 79

3.4.4.1 利用光学活性固定相的方法 79

3.4.4.2 使氨基酸成为非对映体的方法 79

4 氨基酸的鉴定 79

4.1 显微镜检 79

4.2 衍生物鉴定法 81

4.2.2 苦味酸盐 82

4.2.1 铜盐 82

4.2.3 苦酮酸盐 83

4.2.4 乙酰化或氯乙酰化物 84

4.2.5 苯甲酰化合物 85

4.2.6 酞酰化合物 85

4.2.7 萘磺酰化合物 85

4.2.8 丹磺酰化合物 85

4.2.9 对甲苯磺酰化物 87

4.2.10 乙内酰脲 87

4.2.11 异氰酸苯酯衍生物 87

4.2.15 黄安酸盐 88

4.2.14 二硝基苯基化物 88

4.2.12 苯乙内酰脲 88

4.2.13 异氰酸α-萘酯衍生物 88

4.2.16 雷纳克酸盐(Reineckate) 89

4.3 化学方法 90

4.3.1 一般定性反应 90

4.3.1.1 茚三酮法 90

4.3.1.2 吲哚醌法 91

4.3.1.3 邻苯二甲醛法 91

4.3.1.4 其他方法 92

4.3.2 一般定量法 92

4.3.2.1 茚三酮法 92

4.3.2.4 三硝基苯磺酸法 93

4.3.2.2 荧光胺法 93

4.3.2.3 邻苯二甲醛法 93

4.3.2.5 铜络合物紫外吸收法 94

4.3.2.6 甲醛滴定法 94

4.3.2.7 非水滴定法 95

4.3.2.8 量气法 95

4.4 氨基酸纸层析(PC) 96

4.4.1 检样制备 96

4.4.2 被检量 96

4.4.3 溶媒与Rf值 96

4.4.4 展开溶媒 96

4.4.5 定量法 100

4.5 氨基酸薄层层析(TLC) 101

4.6 电泳 108

4.7 氨基酸自动化分析 109

4.7.1 性能 109

4.7.2 操作方法 109

4.7.3 样品制备方法 110

4.7.4 其他常遇到的问题 111

4.8 气相层析(GC) 112

4.9 旋光法分析 113

4.8.3 其他衍生物 113

4.8.2 N-三氟乙酰基正丁酯衍生物 113

4.8.1 甲硅烷基化衍生物 113

4.10 波谱分析 114

4.10.1 紫外(UV)分光光度法 114

4.10.2 红外(IR)分光光度法 116

4.10.3 拉曼光谱 121

4.10.4 荧光法测定 122

4.10.5 核磁共振(NMR) 128

4.10.6 氨基酸及氨基酸酯的质谱 131

4.11 酶法 132

4.13 各种氨基酸分析 133

4.13.1 甘氨酸 133

4.12 微生物法 133

4.13.2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134

4.13.3 丝氨酸·苏氨酸 135

4.13.4 含硫氨基酸 135

4.13.4.1 常用硫的鉴别 135

4.13.4.2 胱氨酸及半胱氨酸显色反应 136

4.13.4.3 胱氨酸定量 136

4.13.4.4 蛋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6

4.13.5 谷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6

4.13.9 苯丙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7

4.13.8 赖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7

4.13.7 精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7

4.13.6 谷胺酰胺测定 137

4.13.10 酪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8

4.13.11 组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8

4.13.12 色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8

4.13.13 脯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9

4.13.14 羟脯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9

4.13.15 丙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39

4.13.16 天门冬氨酸鉴别及含量测定 140

5 氨基酸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140

5.1 氨基酸输液 142

5.1.1 营养用氨基酸输液 142

5.1.1.3 平衡氨基酸输液 144

5.1.1.4 高支链氨基酸输液 144

5.1.1.2 必需氨基酸输液 144

5.1.2 特殊用途氨基酸输液 145

5.1.2.1 肝病用氨基酸输液 145

5.1.2.2 肾病用氨基酸输液 147

5.1.2.3 婴幼儿用氨基酸输液 147

5.1.2.4 癌病用氨基酸输液 148

5.2 经肠制剂 148

5.2.1 要素膳 148

5.2.2 干糖浆剂 150

5.2.2.1 肝病用干糖浆 150

5.2.2.2肾病用干糖浆 150

5.3 其他治疗应用 151

第三章 蛋白质 159

1 蛋白质的分类 159

1.1 根据组成分类 160

1.1.1 简单蛋白 160

1.1.2 结合蛋白 160

1.2 根据蛋白质分子形状分类 161

1.3 根据生物活性分类 161

2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162

2.1 蛋白质是高分子有机物 162

2.1.1 沉降常数 162

2.1.5 斯托克斯(Stokes)半径 163

2.1.4 微分比容 163

2.1.2 摩擦系数 163

2.1.3 扩散常数 163

2.1.6 溶液粘度 164

2.2 蛋白质的两性离解 164

2.3 蛋白质的变性与凝固 165

2.3.1 变性与凝固的概念 165

2.3.2 变性的因素及机理 165

2.3.3 变性蛋白质的特征 166

2.3.4 抗变性手段 167

2.3.5 变性的可逆性 167

2.4 蛋白质的变构作用(Ahosterism) 168

2.5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169

2.6 蛋白质的水解 170

3 蛋白质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170

3.1 原料的选择 171

3.2 前处理 171

3.2.1 细胞的破碎 171

3.2.1.3.2 自溶法 172

3.2.1.3.1 有机溶媒法 172

3.2.1.3 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 172

3.2.1.2.4 加压破碎法 172

3.2.1.2.3 超声波法 172

3.2.1.2.2 冷热交替法 172

3.2.1.2.1 反复冻融法 172

3.2.1.2 物理方法 172

3.2.1.1 机械方法 172

3.2.1.3.3 酶法 173

3.2.1.3.4 表面活性剂处理 173

3.2.2 细胞器的分离 173

3.3 提取 174

3.3.1 概述 174

3.3.2.1 盐浓度 175

3.3.2 水溶液提取 175

3.3.2.2 pH值 176

3.3.2.3 温度 176

3.3.3 有机溶剂提取 176

3.3.4 表面活性剂的利用 176

3.3.5 对提取物的保护 177

3.4 分离纯化 177

3.4.1 概述 177

3.4.2.1.1 原理 178

3.4.2.1 盐析法 178

3.4.2 利用溶解度不同的纯化方法 178

3.4.1.5 透析法 178

3.4.1.4 选择性变性法 178

3.4.1.3 调pH值或加热沉淀法 178

3.4.1.2 醋酸铅沉淀法 178

3.4.1.1 核酸沉淀法 178

3.4.2.1.2 盐的选择 179

3.4.2.1.3 硫酸铵饱和度计算法及加入方式 179

3.4.2.1.4 盐析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80

3.4.2.2 有机溶剂分离纯化法 182

3.4.3 利用分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分离方法 183

3.4.3.1 凝胶层析 183

3.4.3.1.1 原理 184

3.4.3.1.2 凝胶层析中常用的凝胶 185

3.4.3.1.3 实验技术 189

3.4.3.1.4 影响凝胶层析的因素 191

3.4.3.1.5 防止微生物污染凝胶的方法 193

3.4.3.1.6 凝胶的再生和干燥 193

3.4.3.2 超滤法 194

3.4.4 利用电离性质不同的分离方法 194

3.4.4.1 离子交换层析 194

3.4.4.1.1 概述 194

3.4.4.1.2 离子交换纤维素 195

3.4.4.2 电泳 203

3.4.4.2.1 原理 204

3.4.4.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06

3.4.4.2.3 转移电泳 211

3.4.4.2.4 等电点聚焦技术 213

3.4.4.2.5 层析聚焦技术 216

3.4.4.2.6 其他电泳 217

3.4.4.3 等电点沉淀 217

3.4.5 利用生物功能专一性的纯化方法 218

3.4.5.1 亲合层析 218

3.4.5.1.1 基本原理 219

3.4.5.1.2 操作 221

3.4.6.1.1 凝胶过滤色谱 226

3.4.6 高效液相层析 226

3.4.6.1 色谱填料 226

3.4.6.1.2 离子交换色谱 227

3.4.6.1.3 反相色谱 227

3.4.6.1.4 其他类型填料 227

3.4.6.2 反相?合相(Reverse Phase-Bonded Phase)载体分离蛋白质、肽及氨基酸 229

3.4.6.2.1 移动相的选择 229

3.4.6.3 PTH-氨基酸的HPLC 230

3.4.6.4 适用于蛋白质分离的溶剂驱动泵 231

3.5 浓缩 233

3.5.1.1 薄膜蒸发浓缩 234

3.5.1 蒸发法 234

3.5.1.2 减压加温蒸发浓缩 235

3.5.1.3 空气流动蒸发浓缩 235

3.5.2 冰冻法 235

3.5.3 吸收法 235

3.6.2 蛋白质和酶结晶的条件 236

3.6.2.2 浓度 236

3.6.2.1 纯度 236

3.6.1 晶体的一般性质 236

3.6 结晶 236

3.6.2.3 pH值 237

3.6.2.4 温度 237

3.6.2.5 晶种 237

3.6.2.6 金属离子 237

3.6.2.7 结晶时间 237

3.6.3 结晶方法 237

3.6.3.1 盐析法 237

3.6.3.1.1 加固体盐法 237

3.6.3.4 脱盐结晶法 238

3.6.3.3 等电点法 238

3.6.3.5 加金属离子结晶法 238

3.7 干燥 238

3.6.3.2 有机溶液法 238

3.6.3.1.3 透析法 238

3.6.3.1.2 加饱和盐溶液法 238

3.7.1 真空干燥 239

3.7.2 冷冻真空干燥 239

3.7.3 喷雾干燥 239

3.8 样品贮藏保存 240

3.8.1 干态贮藏 240

3.8.2 液态贮藏 240

3.9 蛋白质纯度 240

4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 241

4.1 概要 241

4.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43

4.2.1 氨基酸组成 244

4.2.2 末端分析 244

4.2.2.1 N-末端分析 244

4.2.2.1.1 DNS-C1法 244

4.2.2.1.2 DABITC法 246

4.2.2.1.3 DNFB(2,4-二硝基氟苯)法 247

4.2.2.1.4 PITC(苯基异硫氰酸酯)法 248

4.2.2.1.5 氨肽酯法 248

4.2.2.2 C-末端分析法 248

4.2.2.2.1 肼解法 248

4.2.2.2.2 羧肽酶法 249

4.2.2.2.4 C端选择性H3标记法 250

4.2.2.2.3 乙内酰硫脲法 250

4.2.3.1 过甲酸氧化法 251

4.2.3 蛋白质亚单位的拆离 251

4.2.3.2 还原法 252

4.2.4 蛋白质或肽的裂解 252

4.2.4.1 酶解法 252

4.2.4.1.1 酶解前蛋白质的处理 252

4.2.4.1.2 测定酶解速度的方法 253

4.2.4.1.3 胰蛋白酶酶解 253

4.2.4.1.4 “G1u”蛋白酶酶解 255

4.2.4.1.5 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 255

4.2.4.1.6 胃蛋白酶(Pepsin) 255

4.2.4.2 化学降解法 256

4.2.4.2.1 溴化氰降解 256

4.2.4.1.7 嗜热菌蛋白酶(Thermolysin) 256

4.2.4.1.8 其他蛋白酶解 256

4.2.4.2.2 蛋白质中色氨酸的降解 257

4.2.4.2.3 羟胺降解法 258

4.2.4.2.4 部分酸水解 259

4.2.5 蛋白质或多肽的微量顺序测定 259

4.2.5.1 手工Edman降解 259

4.2.5.2 DNS-Edman降解 263

4.2.5.3 DABITC/PITC双偶合法 264

4.2.5.4.2 固相法所用的树脂 266

4.2.5.4.3 接肽方法 266

4.2.5.4 固相法测定顺序 266

4.2.5.4.1 固定相的一般过程 266

4.2.6 质谱(MS)测定 269

4.2.7 一级结构与生物功能 270

4.2.7.1 一级结构与生物进化 271

4.2.7.2 一级结构与分子病 272

4.3 蛋白质的空间构象 273

4.3.1 二级结构 273

4.3.1.1 α-螺旋结构 273

4.3.1.2 β-折叠结构 274

4.3.2.1 超二级结构 275

4.3.2 三级结构 275

4.3.2.2 三级结构决定于一级结构 277

4.3.3 空间构象与生物功能 277

4.3.4 四级结构 278

4.3.4.1 蛋白质的缔合 278

4.3.4.2 蛋白质分子中的化学键 278

4.3.4.2.1 疏水作用 279

4.3.4.2.2 氢键 280

4.3.4.2.3 盐键 280

4.3.5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280

4.3.5.1 结构具有明显的择优性 281

4.3.5.3 X射线衍射对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分析 282

4.3.5.2 三维结构与蛋白质功能 282

4.3.5.3.1 多对同晶型置换法 283

4.3.5.3.2 一些其他方法 285

4.3.5.3.3 结构测定的一般步骤 286

5 蛋白质的合成 288

第四章 酶 292

1 概论 292

1.1 酶的概念 292

1.2 命名 292

1.3 分类 293

1.4 酶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293

1.4.2 酶蛋白的结构 294

1.4.1 酶的化学本质 294

1.4.3 辅酶的结构和功能 297

1.5 酶的特性及催化功能 297

1.5.1 酶作用的专一性(特异性) 297

1.5.2 酶催化作用及催化原理 297

1.6 酶的结构和功能 298

1.6.1 酶的活性位 298

1.6.2 酶与底物的络合及活性位的测定 299

1.6.3 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 302

1.6.4 酶的变构(别构) 302

1.6.5 酶原的激活 302

1.7.2.1 酶浓度的影响 303

1.7.2 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酶促反应动力学) 303

1.7 酶的反应速率及影响反应速率因素 303

1.7.1 酶的反应速率 303

1.7.2.2 底物浓度的影响(米氏方程) 304

1.7.2.3 pH的影响 305

1.7.2.4 温度的影响 305

1.7.2.5 活化剂的影响 305

1.7.2.6 抑制剂的影响 306

1.7.2.6.1 不可逆与可逆抑制 306

1.7.2.6.2 反馈抑制 306

1.7.2.6.3 抑制作用的机制 306

1.9 同工酶、多酶系、诱导酶、调节酶 307

1.8 酶活力的测定 307

2 酶的制备及鉴定 308

2.1 酶的固定化技术与应用 308

2.1.1 固定化酶的方法 308

2.1.1.1 吸附法 309

2.1.1.2 共价结合法 310

2.1.1.3 变联法 310

2.1.1.4 包埋法 310

2.2 化学修饰 311

2.3.1.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312

2.3.1.1 电泳 312

2.3.1 方法 312

2.3 酶电泳谱的复印技术 312

2.3.1.1.2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焦电泳(IEFGE) 313

2.3.1.2 复印 313

2.3.1.2.1 琼脂(糖)胶复印 313

2.3.1.2.2 纤维薄膜复印 313

2.3.2 影响因素 313

2.3.2.1 电泳类型的选择 313

2.3.2.2 电泳胶的形式 314

2.3.2.3 复印材料 314

2.3.2.4 方法灵敏度、复印时间与复印次数 314

3 酶的应用 315

3.1 药理作用与生物化学 316

3.1.1 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其治疗作用的关系 316

3.1.2 酶的生物大分子性质与其作为治疗药物的可能性 316

3.1.3 酶蛋白的抗原性 317

3.1.4 酶与酶系的问题及细胞器内酶治疗疾病的可能性 317

3.1.5 生物膜与药物解毒 318

3.1.6 与生物调控有关的蛋白酶 318

3.2 医药酶 319

3.2.1 血栓治疗酶 319

3.2.2 消炎及消肿治疗酶 320

3.2.4 先天性酶缺陷症替代用酶 321

3.2.3 抗癌酶 321

3.2.6 其他治疗用酶 322

3.2.7 复方酶制剂 322

3.2.5 消化酶类 322

3.3 诊断用酶 324

3.4 蛋白质的酶促合成 327

3.5 酶抑制剂 330

3.5.1 酶抑制剂的医疗意义 330

3.5.2 酶的自杀底物与疾病的治疗 331

3.5.3 前景 332

4.1.1.1 反应 333

4.1.1.2 性质 333

4.1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用酶类 333

4.1.1 尿激酶 333

4 各论 333

4.1.1.3 提取分离 334

4.1.1.4 活性测定法 336

4.1.1.5 应用 339

4.1.2 激肽释放酶 339

4.1.2.1 反应 339

4.1.2.2 性质 340

4.1.2.3 提取分离 341

4.1.2.5 活性及应用 346

4.1.2.4 活性测定 346

4.1.2.6 猪K 347

4.1.2.7 血浆K 349

4.1.2.8 肾K 349

4.1.2.9 蛇毒K 349

4.1.3 弹性(蛋白)酶 350

4.1.3.1 性质 351

4.1.3.2 提取分离 352

4.1.3.3 活性测定 355

4.1.3.4 活性及应用 356

4.1.3.4.1 影响脂质代谢、降纸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发展 356

4.1.3.4.4 其他作用 357

4.1.3.4.5 毒性实验 357

4.1.3.4.2 抑制实验性肝纤维化、脂肪肝增强肝中脂肪分解作用 357

4.1.3.4.3 具有降血压耐缺氧保护心肌作用 357

4.1.3.4.6 应用 358

4.1.4 蛇毒类凝血酶 358

4.1.4.1 红口腹蛇毒类凝血酶 358

4.1.4.2 腹蛇蛇毒类凝血酶 359

4.1.4.3 尖吻腹蛇毒类凝血酶 359

4.1.4.4 竹叶青蛇毒类凝血酶 359

4.1.4.6 东部菱斑响尾蛇蛇毒类凝血酶 360

4.1.4.7 南方铜头蝮蛇毒类凝血酶 360

4.1.4.5 矛头腹蛇蛇毒类凝血酶 360

4.1.4.8 冲绳烙铁头蛇毒类凝血酶 361

4.1.4.9 提取分离 361

4.1.4.10 活性及应用 365

4.1.5 蚯蚓纤溶酶 365

4.1.5.1 赤子爱胜蚓纤溶酶 365

4.1.5.2 锈齿远蚓纤溶酶 366

4.1.6 其他 366

4.2.1 超氧化物歧化酶 368

4.2.1.1 反应 368

4.2 抗菌消炎抗过敏及解毒酶类 368

4.2.1.2 种类与分布 369

4.2.1.2.1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 369

4.2.1.2.2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 369

4.2.1.2.3 铁超氧化物歧化酶(Fe-SOD) 369

4.2.1.3 理化性质 370

4.2.1.3.1 热稳定性 370

4.2.1.3.2 pH的影响 370

4.2.1.3.3 对氧化物的敏感性 370

4.2.1.3.4 金属辅因子 370

4.2.1.4.1 一级结构 371

4.2.1.4 结构 371

4.2.1.3.5 变性剂和还原剂 371

4.2.1.3.6 电离辐射 371

4.2.1.4.2 空间结构 372

4.2.1.4.3 活性中心 372

4.2.1.5 提取分离 373

4.2.1.6 活性测定 376

4.2.1.7 活性及应用 378

4.2.2 胆碱酯酶 380

4.2.2.1 反应 381

4.2.2.2 性质 381

4.2.2.3 提取分离 382

4.2.2.4.1 乙酰胆碱酯酶 384

4.2.2.4 活性测定 384

4.2.2.4.2 胆碱酯酶 385

4.2.2.5 活性及应用 385

4.2.3 溶菌酶 386

4.2.3.1 反应 386

4.2.3.2 性质 387

4.2.3.2.1 鸡蛋清溶菌酶 387

4.2.3.2.2 鸟类蛋清溶菌酶 388

4.2.3.2.3 哺乳动物溶菌酶 388

4.2.3.2.4 其他脊椎动物溶菌酶 388

4.2.3.2.5 无脊椎动物溶菌酶 389

4.2.3.3 提取分离 389

4.2.3.4 活性测定 392

4.2.3.5 活性及应用 393

4.2.3.5.1 抗菌消炎 393

4.2.3.5.2 抗病毒 393

4.2.3.5.3 其他医疗用途 394

4.2.3.5.4 食品添加剂 394

4.2.3.5.5 工具性试剂及诊断试剂 394

4.2.4 透明质酸酶 394

4.2.4.1 性质 394

4.2.4.2 提取分离 395

4.2.4.3 活性测定 397

4.2.4.4 活性及应用 398

4.2.5 水蛭透明质酸酶 399

4.2.6 糜蛋白酶 399

4.2.6.1 反应 399

4.2.6.2 性质 400

4.2.6.3 提取分离 400

4.2.6.4 活性测定 401

4.2.6.5 活性及应用 402

4.2.7 胰蛋白酶 403

4.2.7.1 性质 403

4.2.7.2 提取分离 405

4.2.8 结晶糜胰蛋白酶 408

4.2.7.3 活性测定 408

4.2.7.4 活性及应用 408

4.2.8.1 性质 409

4.2.8.2 提取分离 409

4.2.8.3 活性测定 410

4.2.8.4 活性及应用 411

4.2.9 胰蛋白酶抑制剂 411

4.2.9.1 性质 411

4.2.9.2 提取分离 412

4.2.9.3 活性测定 414

4.2.9.4 活性及应用 414

4.2.10.1 性质 415

4.2.10 细胞色素C 415

4.2.10.2 提取分离 417

4.2.10.2.1 细胞色素C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层离行为 417

4.2.10.2.2 粗纯态细胞色素C的非细胞色素组分 418

4.2.10.2.3 细胞色素C的改性 419

4.2.10.2.4 细胞色素C的单体和多聚体 420

4.2.10.3 活性及应用 424

4.2.10.3.1 吸收和运转 424

4.2.10.3.2 细胞色素C在细胞上固着和进入靶细胞的证据 425

4.2.10.3.3 细胞色素C的生物学作用和药效学试验 425

4.2.11.1 反应 427

4.2.11 磷酸脂酶 427

4.2.11.2 性质 428

4.2.11.2.1 蛇毒磷脂酶A 428

4.2.11.2.2 溶血磷脂酶 430

4.2.11.3 提取分离 430

4.2.11.4 活性测定 430

4.2.11.5 活性及应用 431

4.2.12 其他 432

4.3 与肿癌有关的酶粪 432

4.3.1 天(门)冬酰胺酶 432

4.3.2 谷酰胺酶 433

4.3.2.1 反应 433

4.3.1.2 活性与应用 433

4.3.1.1 活性测定 433

4.3.2.2 性质 434

4.3.2.3 提取分离 434

4.3.2.4 活性测定 435

4.3.2.5 活性及应用 435

4.3.3 精氨酸酶 435

4.3.3.1 反应 435

4.3.3.2 性质 435

4.3.3.3 提取分离 435

4.3.3.4 活性测定 435

4.4.1 淀粉酶 436

4.4 与消化有关的酶类 436

4.3.3.5 活性及应用 436

4.3.4 其他 436

4.4.1.1 反应 439

4.4.1.2 性质 439

4.4.1.3 提取分离 440

4.4.1.4 活性测定 440

4.4.1.5 活性与应用 441

4.4.2 胃蛋白酶 442

4.4.2.1 性质 442

4.4.2.2 提取分离 444

4.4.3 人乳酶类 445

4.4.2.4 活性及应用 445

4.4.2.3 活力测定 445

4.4.4 胰酶 448

4.4.4.1 性质 448

4.4.4.2 提取分离 448

4.4.4.3 活性测定 450

4.4.4.4 活性及应用 450

4.5 先天性酶缺陷替代酶 450

4.6 诊断及工具酶 450

4.6.1 磷酸二酯酶I 450

4.6.1.3 提取分离 455

4.6.1.2 性质 455

4.6.1.1 反应 455

4.6.1.4 活性测定 456

4.6.1.5 活性与应用 457

4.6.2 萤火虫荧光酶 457

4.6.2.1 性质 457

4.6.2.2 提取 458

4.6.2.3 ATP的测定方法 458

4.6.2.4 活性及应用 458

4.6.3 软体动物多糖酶 459

4.6.3.1 双壳类多糖酶 459

4.6.3.1.2 活力测定 460

4.6.3.1.1 提取制备 460

4.6.3.1.3 应用 461

4.6.3.2 海螺酶 461

4.6.3.3 蜗牛酶 461

4.6.3.3.1 提取制备 462

4.6.3.3.2 蜗牛酶的鉴定 462

4.6.4 其他 463

4.7 其他酶类 468

第五章 蛋白质多肽激素 477

1 激素的命名与分类 480

2 丘脑下部激素 483

3.1 神经垂体激素 484

3 垂体激素 484

3.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486

3.3 促性腺激素 487

3.4 人生长激素 488

4 胃肠道激素 489

4.1 胃泌素 491

4.1.1 化学性质及分离提取 491

4.1.2 生物活性及应用 492

4.2 胰泌素 493

4.2.1 化学性质 493

4.2.2 分离提纯 494

4.3.1 化学性质 495

4.2.3 生物活性及应用 495

4.3 胰酶分泌素 495

4.3.2 分离纯化 496

4.3.3 生物活性及应用 497

4.4 抑胃肽 497

4.5 舒血管肠肽 498

4.6 胃动素 498

4.7 肠高血糖素 499

4.8 其他胃肠道激素 500

5 胰腺激素 500

5.1 胰岛素 500

5.1.1 制备纯化 501

5.1.2 测定方法 505

5.1.3 生物活性及应用 505

5.2 胰高血糖素 506

5.2.1 化学性质 506

5.2.2 分离制备 506

5.2.3 生理活性及应用 508

5.3 胰多肽 508

5.3.1 化学性质 508

5.3.2 分离纯化 508

6.1 松弛激素 509

6 卵巢激素 509

5.4 解痉多肽 509

5.3.3 生物活性及应用 509

7 睾丸激素 510

7.1 缪氏管抑制激素 510

8 甲状腺激素 510

8.1 含碘甲状腺激素 511

8.1.1 性质 512

8.1.1.1 甲状腺素(T4) 512

8.1.1.2 甲碘安(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512

8.1.2 分离制备 512

8.1.2.1 甲状腺粉 512

8.1.2.3 天然左旋体T4分离制备 513

8.1.2.2 天然消旋体T4分离制备 513

8.2 降钙素 514

8.2.1 化学性质 514

8.1.3 作用与应用 514

8.2.2 分离制备 515

8.2.3 化学合成法 516

8.2.4 活性测定 516

8.2.5 毒性和副作用 516

8.2.6.2 对肾脏的作用 517

8.2.6.3 对胃肠道的作用 517

8.2.6.1 降低血中钙、磷 517

8.2.6 生物活性及应用 517

9 甲状旁腺激素 518

10 胸腺激素 518

10.1 化学性质 519

10.1.1 胸腺素 519

10.1.2 胸腺体液因子 520

10.1.3 胸腺生成素 520

10.1.4 血液循环胸腺因子 520

10.1.5 稳态胸腺激素 520

10.1.6 淋巴细胞刺激素 521

10.1.7 胸腺降钙因子 521

10.2 分离制备 521

10.3.1 生物学作用 525

10.3 生物学作用及临床应用 525

10.3.2 临床应用 526

11 胎盘激素 526

11.1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526

11.1.1 化学性质 527

11.1.2 分离制备 530

11.1.3 测定方法 531

11.1.4 生理活性及应用 532

11.2 绒毛膜促乳素 532

11.2.1 化学性质 532

11.3 绒毛膜促甲状腺激素 533

11.2.2 分离及纯化 533

11.2.3 生理活性及应用 533

12 其他 534

12.1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534

12.2 红细胞生成素 535

12.3 下钙素 535

13 无脊椎动物激素 536

13.1 腔肠动物 536

13.1.1 激头肽 536

13.2.1.1 浓集红色素激素 537

13.2.1 作用于体壁色素细胞肽 537

13.1.2 诱颈因子 537

13.2 甲壳类神经分泌激素 537

13.2.1.2 色素细胞刺激素 538

13.2.2 作用于视网膜色素肽 538

13.2.3 心搏加速激素 538

13.2.4 类高血糖因子 539

13.3 昆虫激素 539

13.3.1 影响心率的肽 539

13.3.2 作用于肠管的肽 541

13.3.3 利尿激素 541

13.3.4 促前胸腺激素 541

13.3.7 硬壳激素及其他鞣化因子 542

13.3.5 滞育激素 542

13.3.6 作用于神经自发电活动的肽 542

13.3.8 高血糖激素 543

13.3.9 脂解激素 543

13.3.10 休眠激素 543

13.3.11 性肽 543

13.4 软体动物激素 544

13.4.1 心脏活性肽 544

13.4.2 调节神经元活动的肽 544

13.4.3 调节盐和水的肽 544

13.4.4 生殖肽 544

13.5 棘皮动物激素 545

第六章 动物蛋白质毒素 549

1.1 蛇毒的一般性质 550

1 蛇毒(液) 550

1.2 蛇毒成分 551

1.2.1 神经毒素 551

1.2.1.1 眼镜蛇毒和海蛇毒神经毒素 552

1.2.1.2 银环蛇毒神经毒素 553

1.2.1.3 蝰科蛇毒神经毒素 553

1.2.1.3.1 蝮蛇神经毒素 553

1.2.1.3.2 响尾蛇神经毒素 554

1.2.1.3.3 蝰蛇神经毒素 554

1.2.1.4 结构与功能关系 554

1.2.2.1 化学组成及结构 556

1.2.2 膜活性多肽 556

1.2.2.2 结构与功能 557

1.2.2.3 对细胞及细胞膜的作用 557

1.2.2.3.1 直接溶血作用 557

1.2.2.3.2 对细胞膜通透性作用 557

1.2.2.3.3 对细胞膜酶作用 558

1.2.2.3.4 细胞毒作用 558

1.2.2.3.5 对神经系统作用 558

1.2.2.3.6 对肌肉作用 558

1.2.3 酶类 559

1.2.2.3.9 免疫化学研究 559

1.2.2.3.8 对心脏作用 559

1.2.2.3.7 对内分泌作用 559

1.2.4 乙酰胆碱 560

1.2.5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有关成分 560

1.2.5.1 出血毒素 561

1.2.5.2 舒缓激肽释放酶 562

1.2.5.3 舒缓激肽增强肽 562

1.2.5.4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子 563

1.2.5.5 对凝血系统作用的有关成分 563

1.2.5.5.1 蛇毒类凝血酶 563

1.2.5.5.2 对纤维蛋白的作用 565

1.2.5.5.3 第X因子激活作用 566

1.2.5.5.4 凝血酶原激活作用 567

1.2.5.5.5 对凝血酶的作用 567

1.2.5.5.6 蛇毒对血小板的作用 567

1.3 蛇毒的应用 568

1.3.1 镇痛作用 568

1.3.2 抗癌 568

1.3.3 止血作用 569

1.3.4 抗血栓作用 569

1.3.5 抗蛇毒血清制备 570

1.3.6 其他临床应用 571

1.4.1.2.1 膜活性多肽 572

1.4.1.2 眼镜蛇蛇毒 572

1.4 各论 572

1.4.1.1 眼镜王蛇蛇毒 572

1.4.1 眼镜蛇科蛇毒 572

1.4.1.2.2 神经毒 573

1.4.1.2.3 神经生长因子 573

1.4.1.3 银环蛇蛇毒 574

1.4.1.4 金环蛇蛇毒 574

1.4.2 蝰科蛇毒 575

1.4.2.1 尖吻蝮蛇毒 575

1.4.2.2 蝮蛇蛇毒 577

1.4.2.3 烙铁头蛇毒 578

1.4.2.4 竹叶青蛇毒 579

1.4.2.5 圆斑蝰蛇蛇毒 580

1.4.2.6 极北蝰蛇毒 581

1.4.2.7 草原蝰蛇毒 581

1.4.3 海蛇毒 581

1.4.3.1 青环海蛇蛇毒 581

1.4.3.2 哈氏平颏海蛇蛇毒 582

1.4.3.3 扁尾蛇蛇毒 582

1.4.3.4 蓝灰扁尾蛇蛇毒 582

1.4.3.5 半环扁尾蛇蛇毒 582

1.4.3.7 棘眦海蛇蛇毒 583

1.4.3.6 长吻海蛇蛇毒 583

1.4.3.8 棘鳞海蛇蛇毒 584

1.5 分离纯化 584

2 海绵毒素 589

2.1 皮海绵蛋白质毒素皮海绵素 590

2.2 Geodia mesotriaena蛋白毒素-Geodiastatin1及2 590

3 腔肠动物毒(刺胞动物毒) 590

3.1 刺胞毒的收集方法 591

3.2 海葵类毒素 591

3.2.1 黄海葵及长海葵强心多肽 591

3.2.1.1 黄海葵强心肽的分离 591

3.2.2 槽沟海葵毒素 592

3.2.1.2 黄海葵强心肽的药理 592

3.2.1.3 黄海葵强心肽的构效关系 592

3.2.3 橙黄疣海葵毒素 593

3.2.4 Condylactis gigantia毒素 593

3.2.5 等指海葵毒素 594

3.3 水母毒素 594

3.3.1 僧帽水母毒素 594

3.3.2 细斑指水母毒素 594

3.3.3 五触手金黄水母毒素 595

4.1 水蛭 596

3.4.2 多孔珊瑚毒素 596

4 水蛭及水蛭素 596

3.4 其他 596

3.4.1 多孔螅毒素 596

4.2 水蛭素 597

4.3 水蛭素衍生物 599

5 纽形动物蛋白毒素 600

6 软体动物蛋白毒素 601

6.1 腹足类刺毒 601

6.2 头足类毒 602

6.2.1 头足毒素 603

6.2.2 麝香蛸素 603

7.1 蝎毒 607

7 节肢动物蛋白毒素 607

7.1.1 采毒 608

7.1.2 蝎毒化学组成 608

7.1.3 主要生理效应 610

7.1.4 蝎毒毒素分离与提纯 611

7.2 蛛毒 614

7.2.1 蛛毒的成分 614

7.2.2 蛛毒的主要毒理反应 615

7.2.3 蛛毒的应用 615

7.3.4 蜜蜂蜂毒 616

7.3.3 蜂毒的化学组成 616

7.3.2 蜂毒一般性质 616

7.3.1 毒液采集 616

7.3 蜂毒 616

7.3.4.1 蜂毒肽 617

7.3.4.2 蜂毒明肽 618

7.3.4.3 肥大细胞脱粒肽 619

7.3.4.4 其他肽类 619

7.3.4.5 酶类 619

7.3.5 胡蜂蜂毒 619

7.3.5.1 大胡蜂蜂毒 620

7.3.5.2 金环胡蜂蜂毒 620

7.3.6 马蜂(Pholistes)蜂毒 621

7.3.5.4 酶 621

7.3.5.3 Mastoparan 621

7.3.7 毒理及药理 622

7.3.7.1 局部作用 622

7.3.7.2 全身作用 622

7.3.7.3 对神经系统作用 622

7.3.7.4 对呼吸及心血管系统作用 623

7.3.7.5 溶血和抗凝血作用 623

7.3.7.6 对平滑肌作用 623

7.3.7.7 抗炎 623

7.3.7.11 对免疫机能影响 624

7.3.7.10 抗辐射 624

7.3.7.9 抗菌 624

7.3.7.8 抗癌 624

7.3.8 临床应用 625

7.4 鳞翅目昆虫毒 625

8 棘皮动物蛋白毒 625

9 鱼蛋白毒 626

9.1 被动毒素 626

9.1.1 血清毒 626

9.2.1 皮肤毒 627

9.2 主动毒素 627

9.1.3 Maitotoxin 627

9.1.2 与西加毒素共存的蛋白毒 627

9.2.2 刺棘毒 628

9.2.2.1 ?类 629

9.2.2.2 鲉类 629

9.2.2.3 龙?科鱼类刺棘毒 630

第七章 活性多肽 636

1 中枢神经系统肽 636

1.1 内源性阿片样肽 637

1.1.1 分布及结构 639

1.1.2 提取分离 640

1.1.2.2 提取 641

1.1.2.1 材料选择 641

1.1.2.3 分离 642

1.1.3 合成 647

1.1.4 生物活性 650

1.1.4.1 吗啡与内啡肽的结构-构象关系 650

1.1.4.2 对痛觉的影响 651

1.1.4.3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652

1.1.4.4 对精神系统的作用 652

1.1.4.10 对内分泌的作用 653

1.1.4.9 对应激反应的作用 653

1.1.4.8 对体温调节的作用 653

1.1.4.7 对呼吸运动的作用 653

1.1.4.6 对摄食行为和胃酸分泌的作用 653

1.1.4.5 对尿分泌和肾脏的营养作用 653

1.1.4.11 临床意义 654

1.2 含门冬酰胺肽 654

1.3 P物质 655

1.3.1 分布 655

1.3.2 性质 656

1.3.3 构效关系 656

1.3.4 释放与失活 657

1.3.5 提取和制备 657

1.3.7 生物活性及医疗意义 658

1.3.7.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658

1.3.6 活性测定 658

1.3.7.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659

1.3.7.3 其他作用 659

1.4 睡眠肽 659

1.5 兴奋因子 662

1.6 神经降压素 663

1.6.1 性质 663

1.6.2 分布 663

1.6.3 分离纯化 663

1.6.4 活性测定 663

1.7 肌肽、鹅肌肽、Balonine 664

1.6.5 生理活性 664

1.8 其他 665

1.8.1 中枢神经系统中小分子肽 665

1.8.2 肠肽Pyy与神经肽Npy 666

1.8.3 一些先天性代谢疾病患者尿中的肽类 666

1.8.4 逃避素 666

1.8.5 Ameletin 667

2 凝集素 667

2.1 软体动物凝集素 668

2.2 甲壳类凝集素 668

2.3 昆虫凝集素 668

2.5.1 鲎血液凝固的几种主要成分 669

2.5 鲎凝集素 669

2.4 蛙凝集素 669

2.5.2 鲎血的凝固蛋白原 670

2.5.3 鲎血凝固酶 670

2.5.4 凝固机制 670

2.5.5 鲎试剂的制备 671

2.5.6 鲎凝集素的分离 672

2.5.7 应用 672

3 抗生肽 673

3.1 海绵动物 673

3.2 软体动物 673

3.3 节肢动物 675

4 干扰素 676

3.4 爬行类动物 676

3.5 其他 676

4.1 干扰素的定义 677

4.2 干扰素的命名 677

4.3 干扰素系统的普遍性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678

4.4 干扰素的性质 678

4.4.1 物理性质 678

4.4.1.1 分子量 679

4.4.1.2 等电点 679

4.4.2 化学性质 681

4.4.1.5 射线稳定性 681

4.4.1.4 pH稳定性 681

4.4.1.3 热稳定性 681

4.4.3 抗原性 682

4.5 人干扰素的生产与制备 684

4.5.1 人白细胞干扰素的生产与制备 685

4.5.1.1 人白细胞干扰素生产与制备原理 685

4.5.1.2 生产人白细胞干扰素的适宜条件 685

4.5.1.3 人白细胞干扰素的提纯 688

4.5.2.1 人脐血干扰素的生产与制备原理 690

4.5.2.2 生产人脐血干扰素的适宜条件 690

4.5.2 人脐血干扰素的生产与制备 690

4.5.1.4 人白细胞干扰素生物制品鉴定 690

4.5.2.3 粗制人脐血干扰素的部分提纯 694

4.5.2.3.1 直接超速离心法 694

4.5.2.3.2 硫氰化钾盐析提纯法 694

4.5.2.3.3 硫酸铵分级盐析提纯法 694

4.5.2.3.4 混合盐析提纯法 695

4.5.2.3.5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提纯法 695

4.5.3 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的生产与制备 697

4.5.4 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 697

4.5.5 非淋巴细胞来源的非整倍体细胞干扰素 697

4.6 干扰素的活性及应用 698

4.6.1 作用机理 698

4.5.6 干扰素生产的新领域 698

4.6.2 药物动力学 699

4.6.2.1 人白细胞干扰素 699

4.6.2.2 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 699

4.6.2.3 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 700

4.6.3 副作用 700

4.6.4 外源性干扰素的疗效 700

4.6.5 干扰素诱导剂的疗效 701

5 抗炎肽 701

5.1 骨类抗炎肽 701

5.1.2 鲸骨 702

5.1.1 猪骨 702

5.2 麝香、牛黄抗炎肽 703

5.3 皮类抗炎肽 703

5.4 其他 704

5.4.1 Lysoartrosi 704

5.4.2 人血浆因子 704

5.4.3 牛痘病毒感染组织的抗炎成分 704

6 与癌有关的肽 704

6.1 单克隆抗体 704

6.1.1 单克隆抗体技术 705

6.1.1.1 基本原理 705

6.1.1.2 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705

6.1.2.2 抗体特异活性的研究 706

6.1.2 免疫球蛋白 706

6.1.2.1 类型 706

6.1.2.3 Ig的理化特性及结构分析 707

6.1.2.4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技术 707

6.1.3 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707

6.2 甲胎蛋白 708

6.2.1 甲胎蛋白与胎球蛋白 709

6.2.2 诊断原发性肝癌方法 709

6.5 鱼类抗癌蛋白 710

6.5.2 鲨鱼抗癌蛋白 710

6.5.1 鲟鱼抗癌蛋白 710

6.4 角蛋白抗癌肽 710

6.3 抑癌因子 710

6.6 棘皮动物抗癌肽 711

6.7 软体动物抗癌肽 711

6.7.1 蛤素 711

6.7.2 海扇抗癌糖蛋白 711

6.7.3 海兔卵抗癌肽 712

6.8 腔肠动物抗癌肽 712

6.8.1 沙群海葵素 712

6.9 昆虫类 712

6.10.3 Ulicyclamide和Ulithiacyclamide 713

6.10.2 Ascidiacyclamide 713

6.10.1 Didemnin 713

6.10 被囊动物抗癌肽 713

6.11 其他 714

7 有关循环系统肽 714

7.1 循环休克毒性因子 714

7.2 组织凝血活素 715

7.2.1 组织凝血活素的制备方法 716

7.2.2 活性测定 716

7.3 心房肽 717

7.4 腹足类软体动物的心脏兴奋物质 718

7.6 猪蹄甲制剂 719

7.5 斧足类软体动物的心兴奋物质 719

7.7 降压肽 720

7.7.1 海豹肉肽 720

7.7.2 猪肺降压肽 720

7.8 蚯蚓多肽 720

7.9 昆虫肽 721

8 与细胞生长增殖有关的肽 721

8.1 细胞生长因子 721

8.1.1 神经生长因子 722

8.1.2 表皮生长因子 723

8.1.4 神经胶质细胞成长因子 724

8.1.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724

8.1.6 促肝脏细胞增殖因子 726

8.1.7 血小板衍生物的生长因子 726

9 两栖无尾类皮肤肽 726

8.1.5 促进人颗粒性白细胞分化增殖的糖蛋白质 726

9.1 蛙皮素样多肽 727

9.1.1 蛙皮素样多肽的分布 728

9.1.2 蛙皮素样多肽的作用 729

9.1.2.1 刺激胃酸和胃泌素释放 729

9.1.2.2 对胰腺腺泡的作用 730

9.1.2.3 刺激胆囊收缩 730

9.1.2.4 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 730

9.1.2.7 对血压和肾脏的作用 731

9.1.2.8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731

9.1.2.5 对细支气管的作用 731

9.1.2.6 对胰岛素释放的影响 731

9.1.3 蛙皮素样多肽的作用方式 732

9.1.4 蛙皮素 733

9.2 速激肽样多肽 733

9.3 舒缓激肽样多肽 734

9.4 雨蛙肽样多肽 735

9.5 蛙啡肽类 736

9.6 其他 737

10.1 关于抑素存在的实验证据 738

10 抑素 738

10.3 抑素的化学性质 739

10.2 抑素的组织来源 739

10.4 雌性动物的抑素样物质 740

10.5 抑素的生理作用 740

11 其他 741

11.1 哺乳动物 741

11.1.1 α1-小球蛋白 741

11.1.2 生长调节素 742

11.1.3 尿抑胃肽 742

11.1.4 平滑肌收缩作用物质 743

11.1.6 降血清钙及尿素活性物质 744

11.1.5 谷胱甘肽 744

11.1.7 钙调素 745

11.2 软体动物 745

11.2.1 珍珠 745

11.2.2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黑素 745

11.3 节肢动物 746

11.4 鱼类 746

第八章 动物胶及血液 751

1 动物胶 751

1.1 动物体内胶原的分布 751

1.2 胶原的结构 753

1.3 明胶 755

1.3.1 明胶的氨基酸组成 756

1.3.1.1 脊椎动物明胶 757

1.3.1.1.1 哺乳动物 757

1.3.1.1.2 两栖类、爬虫类和禽类 758

1.3.1.1.3 鱼类 758

1.3.1.2 无脊椎动物明胶 758

1.3.2 理化性质 760

1.3.2.1 透析、电渗析和渗透压 760

1.3.2.2 旋光度 763

1.3.2.4 比重、热容与表面张力 764

1.3.2.3 折射率 764

1.3.2.5 溶解 765

1.3.2.6 吸湿和膨胀 765

1.3.2.7 盐析 767

1.3.2.8 融点、冻点和凝胶 768

1.3.2.9 粘度和冻力 769

1.3.2.10 保护胶体 771

1.3.2.11 水合性与可塑性 772

1.3.2.12 等电点和滴定曲线 773

1.3.2.13 免疫学性质 773

1.3.3 明胶的制备 774

1.4 鱼皮及鱼鳞胶 775

1.5 海星胶类 776

1.6 阿胶 778

1.7 猪皮胶 779

1.8 鱼鳔胶 779

1.9 龟鳖甲胶 780

1.10 鹿角胶 780

1.11 氧化聚明胶代血浆 781

1.12 其他 781

2 血液制品 781

2.1.2 血小板制剂 782

2.1.1 红细胞制剂 782

2.1 血液成分制品 782

2.1.3 白细胞浓缩液 783

2.1.4 血浆-新鲜冰冻血浆 783

2.2 血浆综合作用 784

2.2.1 白蛋白制剂 784

2.2.2 凝血因子制剂 785

2.2.2.1 抗血友病球蛋白(第?凝血因子) 785

2.2.2.2 凝血酶原复合物 786

2.2.2.3 纤维蛋白原(第Ⅰ凝血因子)制剂 786

2.3 免疫球蛋白制剂 786

2.4.2 α2-巨球蛋白 788

2.4.1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788

2.4 其他 788

2.4.3 血活素 789

2.4.4 牛血清中抗胃溃疡物质 789

2.4.5 转移因子 789

2.5 血浆蛋白质系统分离 789

2.5.1 冷乙醇法 789

2.5.2 层析法 790

2.5.3 其他小型分离法 790

2.5.3.1 盐析法 790

2.5.3.5 其他 791

3 胎盘及胚胎制剂 791

2.5.3.2 水溶性非离子高分子化合物法 791

2.5.3.4 低温沉淀法 791

2.5.3.3 有机阳离子法 791

4 胃膜制品 792

4.1 胃膜素 792

4.2 仔羊胃膜提取剂 794

5 眼制剂 794

6 人肌红蛋白 795

1 环外含氮类 798

1.1 酰胺类 798

第九章 非肽含氮类化合物 798

1.1.1 沙群海葵毒素 799

1.1.1.1 分布 799

1.1.1.2 性质及分离提取 799

1.1.1.3 结构 801

1.1.1.4 生理活性 807

1.1.1.4.1 抗癌 807

1.1.1.4.2 对心脏的作用 807

1.1.1.4.3 对红细胞与肥大细胞的作用及对细胞膜的作用方式 808

1.1.1.4.4 毒性 810

1.1.1.4.5 关于PTX的去毒及中毒解救的研究 811

1.1.4 泛酸 812

1.1.2 溴代环己二烯类 812

1.1.3 苯乙酰胺 812

1.1.5 Pederin类衍生物 813

1.1.6 精脒(Spermidine)化合物 813

1.1.7 正二十四碳酸酰胺衍生物 814

1.2 甲胺类 814

1.2.1 胆碱及其衍生物 816

1.2.1.1 胆碱 816

1.2.1.1.1 分布 816

1.2.1.1.2 性质 816

1.2.1.1.4 生理活性 817

1.2.1.2 箱鲀毒素 817

1.2.1.1.3 测定 817

1.2.1.3 其他 818

1.2.2 甜菜碱(Betaine)类 819

1.2.2.1 肉毒碱 819

1.2.2.2 Anthopleurine 820

1.2.3 腐胺类 820

1.3 芳胺类 821

1.3.1 儿茶酚胺类 821

1.3.1.1 分布 822

1.3.1.2 提取分离与化学性质 822

1.3.1.3 生物合成 822

1.3.1.5 生理活性及应用 823

1.3.1.4 鉴定 823

1.3.2 昆虫中芳胺类 825

1.3.2.1 生体胺 825

1.3.2.2 蝶色素类 825

1.3.3 海鞘中芳胺类 826

1.3.4 粘盲鳗素 826

1.3.4.1 性质 826

1.3.4.2 提取分离 826

1.3.4.3 生理活性 826

1.3.5 细趾蟾素 826

1.4.1 海绵动物 827

1.4 睛(Nitrile)及异睛(Isonitrile) 827

1.4.2 软体动物 829

1.4.3 节肢动物 829

1.5 硝基化合物 830

1.6 其他 830

1.6.1 尿素(脲) 830

1.6.2 Aplidiasphingosine 830

1.6.3 Strombine 831

1.6.4 Dopaquinone 831

2 胍类衍生物 831

2.1 河豚毒素 832

2.1.1 分布 833

2.1.2 性质 834

2.1.3 提取分离 838

2.1.4 分析 842

2.1.4.1 显色反应及TLC鉴别 842

2.1.4.2 生物测定法 842

2.1.4.2.1 鼠单位法 843

2.1.4.2.2 剂量与死亡时间曲线法 843

2.1.4.2.3 小鼠LD50(ip)法 843

2.1.4.2.4 应用动物神经组织的生物测定法 843

2.1.4.3 紫外分光光度法 844

2.1.4.4 荧光分光光度法 845

2.1.4.6 气相层析法 846

2.1.4.5 邻苯二醛(OPA)荧光反应测定法 846

2.1.4.7 电泳法 847

2.1.4.8 TTX的纯度鉴定 847

2.1.5 生理活性及应用 848

2.1.5.1 生理活性 848

2.1.5.2 河豚中毒及TTX毒性 850

2.1.5.3 应用 853

2.2 石房蛤毒素 854

2.2.1 分布 854

2.2.2 性质 856

2.2.3 提取 857

2.2.4 鉴定 858

2.2.5 生理活性、毒性及应用 859

2.3 其他直链胍 860

2.3.1 肌酸 860

2.3.2 Trypargine 861

2.3.3 Polyandrocarpidines 861

2.3.4 Acarnidines 861

2.3.5 甲基胍类 862

2.4 其他环胍类 862

2.4.1 Sceptrin 862

2.4.3 Ptilocaulin及Isoptilocaulin 863

2.4.2 乳清群海绵定 863

2.4.4 Phakellin类 864

2.4.5 Aplysinopsin 864

3 吡咯衍生物 864

3.1 卟啉 864

3.1.1 原卟啉钠 866

3.1.1.1 制取 866

3.1.1.2 测定 867

3.1.1.3 活性及应用 868

3.1.2 血卟啉 868

3.1.3 血红素 869

3.1.3.1 提取制备 870

3.1.3.2 应用 872

3.1.3.2.1 用作食品添加剂 872

3.1.3.2.2 用作铁强化剂及抗贫血药 872

3.1.3.2.3 治疗卟啉症 872

3.1.3.2.4 制备血红素衍生物 873

3.1.4 肉类食品色素 873

3.1.5 水产品肌肉色素 873

3.1.6 陆产肉类色素 874

3.1.7 叶绿素 876

3.2 维生素B12 876

3.3 伯螠素与新伯螠素 877

3.4 焦脱镁叶绿酸α 878

3.5 胆色素 879

3.5.1 分布 879

3.5.2 结构与命名 881

3.5.3 性质 882

3.5.3.1 物理性质 882

3.5.3.1.1 胆红素Ⅸα的酸度 882

3.5.3.1.2 胆红素Ⅸα及其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882

3.5.3.2.4 胆红素Ⅸα的乙烯基反应 883

3.5.3.2.3 胆红素Ⅸα的组分异构化反应或又称歧化反应 883

3.5.3.2.2 胆红素Ⅸα的氧化降解和光氧化降解 883

3.5.3.2.1 胆红素Ⅸα的光化几何构型异构化 883

3.5.3.2 化学性质 883

3.5.3.2.5 胆红素Ⅸα的重氮裂解 884

3.5.3.2.6 胆红素的国外商品纯度标准 884

3.5.3.2.7 胆绿素性质 884

3.5.4 胆红素的提取制备 884

3.5.4.1 现状 884

3.5.4.2 提取原理及原料 885

3.5.4.3 应用生化转化法由血红素制备胆红素 886

3.5.5.1.3 Van den Bergh氏反应 887

3.5.5.1.2 Rosenbach氏反应 887

3.5.5.1.1 Gmelin氏反应 887

3.5.5 鉴定 887

3.5.5.1 常见的化学鉴定反应 887

3.5.5.1.4 Ehrlich氏醛反应 888

3.5.5.1.5 锌络合物的荧光现象 888

3.5.5.2 胆红素分析 888

3.5.6 生理活性及应用 890

3.5.6.1 促进红细胞新生作用 890

3.5.6.2 对心血管呼吸系统的作用 890

3.5.6.3 解热作用 890

3.5.6.4 抗病毒作用 890

4 吲哚类 891

4.1 吲哚烷基胺 891

3.5.6.5 抗癌作用 891

3.5.6.7 毒性 891

3.5.6.6 其他 891

4.1.1 分布 892

4.1.2 提取 892

4.1.3 鉴定 893

4.1.3.1 显色反应 893

4.1.3.2 TLC 893

4.1.3.3 荧光分光法 893

4.2 5-羟色胺 894

4.2.1 分布 894

4.1.4 生理活性 894

4.1.3.4 比色法 894

4.2.2 生理活性 895

4.3 褪黑激素 895

4.3.1 提取及性质 896

4.3.2 合成与代谢 896

4.3.3 测定方法 897

4.3.4 生物活性 898

4.4 吲哚黑色素 898

4.5 吲哚乙酸 900

4.7 海绵中抗菌的溴吲哚类 901

4.6 6,6-二溴靛蓝类 901

4.8 β-咔啉类 902

4.9 粪臭素 903

4.10 鱼眼反光素 903

4.11 FlustamineA、B 903

4.12 Grossularine 904

4.13 抗病毒物质Eudistomins 904

4.14 利血平样物质 905

5 咪唑(Imidazole)类 905

5.1 组胺 905

5.1.1 分布 905

5.1.2.5 内因性组胺作用 906

5.1.2.4 对末梢神经作用 906

5.1.2 生理活性 906

5.1.2.1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906

5.1.2.2 对平滑肌作用 906

5.1.2.6 鲐鱼食物中毒反应 907

5.1.2.7 吸收及体内变化 907

5.2 苯并咪唑(Benzimidazole)类 907

5.3 骨螺素 908

5.4 尿囊素 908

5.5 2-氨基咪唑 908

5.7 两栖类咪唑 909

6 吡啶类 909

5.6 咪唑并天蓝烃化合物 909

6.1 毒藜烯碱 910

6.2 甲基吡啶类 910

6.3 绿蜂海绵毒素 911

6.4 矮丛箭毒蛙(Dendrobatos)生物碱 912

6.4.1 分布 912

6.4.2 提取分离 913

6.4.3 生理活性 914

6.5 哌啶类 915

6.6 麝香吡啶 916

6.7 维生素PP 916

6.9 Navenone 917

6.8 维生素Ba 917

6.10 馏油中的烷基吡啶类 918

6.11 犬尿喹啉酸 918

6.12 喹啉类 918

6.13 异喹啉类 918

6.14 氢化喹嗪(Qunolizidine)类 919

6.15 其他 920

7 吡嗪 920

7.1 甲壳类动物的生物发光 921

7.2 腔肠动物的生物发光 922

7.2.1 多管水母的生物发光 923

7.2.3 海仙人掌生物发光 924

7.2.2 海鳃生物发光 924

7.3 萤乌贼发光物质 925

7.4 鱼发光物质 926

8 嘧啶(Pyrimidine)类 926

8.1 海绵胸苷、海绵尿苷 926

9 喋啶类 927

9.1 蝶呤类 928

9.1.1 分布 928

9.1.1.1 昆虫中的蝶呤类 928

9.1.1.2 两栖类中的蝶呤类 928

9.1.1.3 哺乳类动物中的蝶呤类 929

9.1.2 性质 930

9.1.1.4 其他 930

9.1.3 各种蝶呤 931

9.1.3.1 生物蝶呤 931

9.1.3.2 金黄蝶呤 931

9.1.3.3 果蝇蝶呤 932

9.1.3.4 红蝶呤 932

9.1.3.5 鱼鳞蝶呤 932

9.1.3.6 新蝶呤 933

9.1.3.7 墨蝶呤 933

9.1.3.8 Pterorhodine 933

9.1.3.9 黄蝶呤 934

9.1.4 鉴定 934

9.2 核黄素 937

9.2.1 分布 938

9.2.2 性质 938

9.2.3 鉴定 939

9.2.4 活性及应用 939

9.3 叶酸 939

9.3.1 分布 940

9.3.2 性质 940

9.3.3 生理活性 940

9.4 骏河毒素 940

9.4.1 性质 941

9.4.2 提取分离 941

9.4.3 生物测定法 943

9.4.4 生理活性 944

9.5 新骏河毒素 944

9.6 Leucettidine 944

10 嘌呤(Purine)类 945

10.1 分布 945

10.2 性质 945

10.3 提取分离及鉴定 947

10.4 海绵嘌呤类 950

10.5 昆虫嘌呤类 950

10.6 1-甲基腺嘌呤 950

10.7 鱼类嘌呤类 951

10.8 尿酸 952

10.8.1 分布 952

10.8.2 性质 952

10.8.3 提取分离及鉴定 953

10.8.4 生理活性及应用 953

11 甾类生物碱 954

11.1 箭毒哇碱类 954

11.1.1 箭毒蛙碱的化学研究 954

11.1.2 提取分离 958

11.1.3 生理活性 959

12.1 核酸的组成 960

11.2 PlakinamineA、B 960

12 核酸与核苷酸类 960

12.2 性质 961

12.2.1 一般性质 961

12.2.2 显色反应 961

12.2.3 光学性质 962

12.2.4 变性与降解 962

12.2.5 酸碱性质 963

12.3.2 核苷2'或3'的多磷酸化合物 965

12.3.4 核苷-5'多磷酸-3'多磷酸化合物 965

12.3.3 3'-5'环化的核苷酸 965

12.3.1 核苷5'多磷酸化合物 965

12.3 具有生物活性的核苷酸类 965

12.3.5 5'-5'相连的二核苷多磷酸化合物 966

12.3.6 2'-5'相连的寡聚核苷酸 966

12.3.7 3'-5'相连的寡聚核苷酸 966

12.3.8 核苷酸衍生物 967

12.4 核糖核酸 967

12.4.1 外源性肝细胞质RNA对人体肝癌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967

12.4.2 RNA的临床应用 969

12.4.3 提取制备 969

12.5.1.1 工艺原理 970

12.5.1.2 工艺路线 970

12.5.1 提取制备 970

12.5 脱氧核苷酸钠 970

12.5.1.3 工艺过程 971

12.6 三磷酸腺苷 972

12.6.1 性质 972

12.6.2 提取制备 973

12.6.2.1 汞盐沉淀法 973

12.6.2.2 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 974

12.7.2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975

12.7.1 提取制备 975

12.7 核酸-氨基酸 975

12.6.3 临床应用 975

12.8 辅酶A 976

12.8.1 结构及分布 976

12.8.2 性质 977

12.8.3 提取制备 977

12.8.3.1 GMA树脂法(从猪肝生产辅酶A) 977

12.8.3.2 从生产细胞色素C的废液中提取复合辅酶A 978

12.8.4 测定 979

12.8.5 临床应用 979

13 含氮硫化合物 979

13.1.1 橙色海绵素A、B、C 980

13.1.2 蝾螺毒素 980

13.1 环外含硫化合物 980

13.1.3 腺色素 981

13.1.4 硫酸6-溴-2-甲基硫茚羟 982

13.1.5 麦角硫因 982

13.1.6 含硫氨基酸 982

13.1.6.1 牛磺酸衍生物 982

13.1.6.2 半胱氨酸衍生物 984

13.1.6.3 高半胱氨酸衍生物 986

13.1.6.4 人尿含硫氨基酸 987

13.1.6.5 硫氰酸盐 987

13.2 含硫环化合物 987

13.2.1 生物素 987

13.2.2 沙蚕毒素 988

13.3 含氨硫环化合物 989

13.3.1 Dolastatins 989

13.3.2 噻唑环环状化合物 989

13.3.3 硫胺素 989

13.3.4 萤荧光素 990

13.3.5 Dysidenin 990

13.3.6 羽红素 990

13.3.7 Dendrodoine 990

14 其他 991

14.1 斑螈(Salmandra)生物碱 991

14.2 Aerothlonin类 992

1.1 分类及名称 997

第十章 粘多糖类 997

1 分类与化学组成 997

1.2 粘多糖的化学组成 998

2 分布与功能 999

2.1 分布 1000

2.1.1 软骨中粘多糖的分布 1000

2.1.2 皮肤中粘多糖的分布 1001

2.1.3 不同动物组织、部位及年龄粘多糖的分布 1005

2.1.4 粘多糖含量在异常代谢过程中的变化 1005

2.2.1.1.1 与胶原及弹性蛋白的结合 1006

2.2.1.1 粘多糖与细胞外成分的结合 1006

2.2.1 粘多糖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 1006

2.2 活性 1006

2.1.5 粘多糖的杂化 1006

2.2.1.1.2 透明质酸与蛋白多糖核心蛋白的结合 1007

2.2.1.1.3 粘多糖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1007

2.2.1.1.4 粘多糖与脂肪酶的结合 1007

2.2.1.1.5 粘多糖与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及抗凝血酶的结合 1007

2.2.1.1.6 粘多糖与血小板因子4的结合 1007

2.2.1.2 粘多糖与细胞表面成分的结合 1007

2.2.1.3 粘多糖与细胞内成分的结合 1008

2.2.2 酸性粘多糖的功能 1008

2.2.2.1 酸性粘多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008

2.2.2.2 降血脂作用 1009

2.2.2.3 抗凝血作用 1010

2.2.2.4 抗炎症作用 1010

2.2.2.5 对病毒及肿癌的作用 1011

2.2.2.6 纤维保护、形成及骨化作用 1011

2.2.2.7 调节代谢的作用 1011

2.2.2.8 其他作用 1012

2.2.2.9 体内代谢及毒性 1012

2.2.3 酸性粘多糖的应用 1012

2.2.3.1 治疗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及神经痛 1012

2.2.3.4 其他临床应用 1013

2.2.3.3 防治动脉硬化、血栓及凝血 1013

2.2.3.2 治疗肾炎 1013

2.2.3.5 化妆品 1014

3 分离制备 1014

3.1 原料预处理 1015

3.2 提取 1015

3.2.1 非降解法 1015

3.2.2 降解法 1015

3.2.2.1 碱提取法 1015

3.2.2.2 蛋白水解酶消化法 1016

3.3.1.3 Sevag法 1017

3.3.1.2 其他试剂沉淀法 1017

3.3.1.1 三氟醋酸沉淀法 1017

3.3.1 脱蛋白 1017

3.3 除去非粘多糖 1017

3.3.2 脱色 1018

3.3.3 糖原及无机盐的除去 1018

3.4 分离 1018

3.4.1 利用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1018

3.4.1.1 乙醇沉淀法 1019

3.4.1.1.1 概述 1019

3.4.1.1.2 乙醇分级分离 1019

3.4.1.1.3 纤维柱上乙醇分级分离法 1020

3.4.2.1.1 概述 1021

3.4.2 利用电离性质不同的分离方法 1021

3.4.1.2 含盐溶液沉淀法 1021

3.4.2.1.2 季铵盐络合物的临界盐浓度分离法 1023

3.4.2.1.3 纤维素柱分级分离 1024

3.4.2.2 离子交换层析法 1024

3.4.2.2.1 Dowex1分离粘多糖 1025

3.4.2.2.2 ECTEOLA-纤维素及DEAE-纤维素分离 1027

3.4.2.3 电泳分离 1027

3.4.2.4 其他 1028

3.4.3 利用分子量不同的分级 1028

3.4.4 亲合层析技术 1028

4.1.1.1 电泳条件 1029

4.1.1 醋酸纤维素膜电泳 1029

4 鉴定 1029

4.1 电泳 1029

4.1.1.2 检识 1030

4.1.2 滤纸电泳 1031

4.1.3 其他电泳 1031

4.2 薄层层析和纸层析 1031

4.3 化学组成的鉴定 1032

4.3.3 葡萄糖胺及半乳糖胺的分离、鉴定 1033

4.3.3.1 纸层析及薄层层析 1033

4.3.2 全己糖胺的定量 1033

4.3.1 鉴定前检样的预处理 1033

4.3.3.2 阴离子交换层析 1034

4.3.4 总糖醛酸定量 1034

4.3.5 C/O值的测定 1034

4.3.6 D-葡萄糖醛酸及L-艾杜糖醛酸的分离鉴定 1034

4.3.6.1 纸层析 1035

4.3.6.2 滤纸电泳 1035

4.3.6.3 阴离子交换层析 1035

4.3.7 硫酸基的定量与结合位置测定 1035

4.3.10.1.1 已糖定量 1036

4.3.10.1 比色定量法 1036

4.3.9 唾液酸测定 1036

4.3.8 N-乙酰基定量 1036

4.3.10 中性糖的分析与鉴定 1036

4.3.10.1.2 戊糖定量 1037

4.3.10.1.3 甲基戊糖定量 1038

4.3.10.2 中性糖的离子交换层析 1038

4.3.10.3 纸层析 1038

4.3.10.4 薄层层析 1038

4.6 UV吸收光谱分析 1039

4.7.1 透明质酸酶 1039

4.7 酶解法 1039

4.5 IR吸收光谱分析 1039

4.4 比旋度 1039

4.7.2 软骨素酶及硫酸软骨素酶 1040

5 分子量测定 1040

6 结构分析 1041

6.1 分子主要官能团检索 1041

6.1.1 IR光谱和拉曼激光光谱 1042

6.1.2 核磁共振谱 1044

6.2 粘多糖分子中苷键位置解析 1047

6.2.1 过碘酸氧化解析法 1048

6.2.4.1 甲基化法 1051

6.2.4 甲基化解析法 1051

6.2.3 Barry分解解析法 1051

6.2.2 Smith降解解析法 1051

6.2.4.2 甲基化多糖分解为甲基单糖 1053

6.2.4.3 甲基单糖的分离 1053

6.2.4.3.1 纸层析及薄层层析 1053

6.2.4.3.2 柱层析 1054

6.2.4.3.3 气相层析 1054

6.2.4.3.4 甲基单糖的鉴定 1055

6.2.4.3.5 甲基单糖的定量法 1056

6.2.5 分解为低聚糖的方法 1056

6.2.5.1.1 部分酸水解 1057

6.2.5.1 化学分解法 1057

6.2.5.1.2 弱碱分解 1058

6.2.5.1.3 部分乙酰解 1059

6.2.5.1.4 部分甲醇分解 1059

6.2.5.1.5 部分硫醇解 1059

6.2.5.2 酶解法 1060

6.2.5.2.1 外切糖苷酶类 1061

6.2.5.2.2 内切糖苷酶类 1062

6.3 组成糖的分子内环结构解析 1062

6.3.1 呋喃糖及吡喃糖环结构解析 1062

6.3.1.1 甲基化法 1062

6.3.1.1.1 非还原末端基的环结构 1062

6.3.2 脱水环结构解析 1063

6.3.1.1.2 具非还原末端基以外的组成糖的环结构 1063

6.3.1.2 过碘酸氧化法 1063

6.3.3 其他环结构解析 1064

6.3.4 根据酸解过程中比旋度及还原力变化的追踪解析 1064

6.4 苷键的检测 1065

6.4.1 比旋度法 1065

6.4.1.1 确定由多糖导出低聚糖结合构型方法 1065

6.4.1.1.1 低聚糖的比旋度法 1065

6.4.1.1.2 还原末端基分解为2-O-葡萄糖基甘油法 1066

6.4.1.1.3 测定低聚糖过碘酸氧化生成物的比旋度法 1066

6.4.1.3 测定多糖酸解过程中旋光性变化的方法 1067

6.4.1.1.4 从末端基逐次分解确定各阶段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