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杜文君 3
一、论人篇 杜君编 3
引言 3
(一) 人的本质和属性 5
(二) 人的需要 6
(三) 人的价值 7
(四) 人与社会 9
(五) 人际关系 11
(六) 人生与人生道路 21
(七) 人才与人才培养 24
(八) 国民性及其改造途径 32
二、家庭篇 张朝发编 53
引言 53
(一) 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56
1.家庭起源与演变 56
2.家庭结构 59
3.家庭的未来 63
(二) 家庭的实质与功能 66
1.家庭的意义与功能 66
2.家庭与社会 71
3.宗法制度 74
(三) 家庭与婚姻 77
1.婚姻的演化及意义 77
2.恋爱与婚姻 82
3.离婚问题 86
4.婚姻与家庭及社会 88
(四) 家庭关系与家庭伦理 92
1.夫妇关系与贞操观念 92
2.父母子女关系 97
(五) 家庭管理 100
1.家庭教育 100
2.妇女与家庭 104
3.家政建设 107
三、社会篇 朱兴义编 111
引言 111
(一) 社会与社会构成 113
(二) 社会群体 120
(三) 社会分层 122
(四) 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 132
(五) 社会问题 135
(六) 社会运动 144
1.工人运动 144
2.农民运动 148
3.妇女运动与青年运动 151
(七) 社会形态 152
1.封建社会 152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3
3.资本主义社会 158
4.新民主主义社会 159
(八) 社会变迁与社会改造 161
四、民俗篇 高福顺编 169
引言 169
(一) 民俗的本质与特征 171
(二) 民俗与社会生活 177
(三) 民俗学及其研究对象 183
(四) 民俗与人心 189
(五) 语言、文艺与民俗 193
(六) 民俗表现 197
1.婚、丧、诞、祭 197
2.岁时、节令、饮食 200
3.称谓、信仰 200
(七) 移风易俗 203
1.反奢侈、反浪费、反赌博、反吸毒 203
2.反缠足、反纳妾、反押妓 205
3.反拜门换帖、反风水堪舆 208
4.反污秽讲卫生 209
(八) 习俗评判 210
五、道德篇 姜大云编 221
引言 221
(一)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规律 223
1.道德的起源 223
2.道德的发展及规律 225
(二)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231
1.道德的本质 231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237
(三) 道德规范、原则及道德评价 239
(四) 道德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44
(五) 道德种类 249
1.国家道德 249
2.社会道德 251
3.家庭道德 252
4.婚姻道德 255
5.职业道德 257
(六) 道德修养 261
(七) 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66
(八) 五四时期的“道德革命” 270
(九) 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评价 278
六、政治篇 宝成关编 287
引言 287
(一) 社会政治现象的产生及其产质 289
(二) 政治民主 297
(三) 政治类型 313
(四) 近代主要政治思潮与主张 328
1.三民主义 328
2.新民主主义 337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43
4.无政府主义 348
5.基尔特社会主义 351
6.国家主义 356
7.戴季陶主义 358
8.联省自治和省自治主张 362
9.乡村建设派主张 364
10.第三党政治主张 368
11.“第三条道路”主张 371
(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控制 377
(六)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385
七、阶级篇 张创新编 399
引言 399
(一) 阶级的起源、发展和消亡 402
(二) 阶级的实质和特征 408
(三) 各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414
(四) 阶级斗争与阶级合作 423
(五) 中国近代的阶级格局及各阶级 434
1.近代阶级结构 434
2.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440
3.民族资产阶级 443
4.小资产阶级 449
5.农民阶级 452
6.工人阶级 457
(六) 近代中国的阶级斗争 462
(七) 阶级分析方法 476
八、民族篇 姜维公编 483
引言 483
(一) 民族观 485
1.民族的特征 485
2.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488
3.民族的消亡 491
(二) 民族政策和纲领 492
1.民族平等 492
2.民族共和与民族联合 494
3.民族自决 497
4.民族统一战线 499
(三) 民族差别、矛盾和斗争 504
(四) 民族主义问题 507
1.民族主义 507
2.大汉族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 509
3.狭隘民族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 513
(五) 民族殖民地问题 514
1.民族问题与殖民地问题 514
2.民族解放运动与阶级斗争 518
(六) 民族与宗教 523
九、政党篇 赵英兰编 529
引言 529
(一) 政党的实质与特征 532
(二) 政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539
(三) 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543
(四) 政党制度与政党纲领 548
(五) 政党领袖 556
(六) 政党与群众 560
(七) 政党建设 566
1.组织建设 566
2.思想建设 569
(八) 党政关系 572
(九) 政党关系 578
1.政党斗争与合作 578
2.国共关系 583
3.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591
(十) 近代中国党派 594
1.民初政党 594
2.中国国民党 597
3.中国共产党 602
4.其他党派 607
十、革命篇 徐桂荣编 617
引言 617
(一) 革命的根源、实质及其作用 619
(二) 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629
(三) 革命的形式 635
(四) 革命与改良 640
(五) 革命类型 643
(六) 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 658
(七) 革命统一战线 663
十一、国家篇 王占阳编 677
引言 677
(一) 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国家命运 680
(二) 国家的职能 696
(三) 国家的类型 705
(四) 国体与政体 717
(五) 中央与地方 726
(六) 国家与民族 738
(七) 建国理论 745
(八) 建国方案 761
(九) 中华民国 787
十二、治国篇 宋鸥编 801
引言 801
(一) 人治与法治 803
(二) 集权与分权 818
(三) 领导与决策 827
(四) 用人之道与干部政策 840
(五) 官与民、干部与群众 858
(六) 政治协商与民主集中 866
(七) 廉政建设 881
十三、法律篇 宋振文编 893
引言 893
(一) 法律的起源及本质 895
(二) 法学的性质及任务 905
(三) 司法理论 908
(四) 司法行政 911
(五) 谳狱改革 914
(六) 宪法及各部门法 915
(七) 专法评论 921
1.五权宪法 921
2.五五宪草 923
3.六法全书 926
(八) 宪政建设 927
(九) 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理论 937
十四、军事篇 高华 龙云飞 高仁立编 945
引言 945
(四) 军民关系 946
(一) 军队的产生及其性质、功能 947
(二) 军队与国家的关系 956
(三) 军队与政党的关系 959
(五) 军事战略战术 971
(六) 治军方法 995
1.军队政治工作 995
2.军事训练 1004
3.军队的组织管理 1009
4.军队的后勤供给 1014
(七) 近代中国军队 1017
1.军阀武装 1017
2.国民革命军与国民党军队 1019
3.中国工农红军 1021
4.八路军、新四军 1022
5.中国人民解放军 1027
(八) 战争 1029
(九) 国防 1038
十五、外交篇 林建华编 1049
引言 1049
(一) 世界大势与潮流 1051
(二) 外交原则与策略 1061
(三) 国家外交与政党外交 1074
(四) 国际战争与和平、中外战争与和平 1092
(五) 中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 1099
(六) 中国近代外交论争 1106
1.对德宣战之争 1106
2.联俄政策 1109
3.抗日外交 1111
4.外交上的第三条道路 1115
十六、经济篇 曲从规编 1121
引言 1121
(一) 论经济 1125
1.经济观 1125
2.国家经济富强之路 1131
(二) 经济学与经济理论 1143
1.经济学 1143
2.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 1151
3.经济思想史及其研究 1156
4.商品经济理论 1162
(三) 经济性质与经济制度 1164
1.封建经济 1164
2.资本主义经济 1166
3.官僚买办资本与民族资本 1174
4.社会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经济 1177
(四) 经济主张 1182
1.民生主义 1182
2.实业救国 1187
3.棉铁主义 1192
4.合作社与合作主义 1194
5.乡村建设 1196
6.耕者有其田 1199
(五)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政策 1200
(六) 产业开发 1209
(七) 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性质问题的论战 1215
(八) 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1219
十七、工业篇 梁德 侯明编 1231
引言 1231
(一)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234
(二) 中国工业化道路 1241
(三) 中国工业部门 1252
1.重工业 1252
2.轻工业 1255
3.手工业 1258
4.煤铁金属矿业 1260
5.交通运输业 1263
(四) 中国近代工业结构与变化 1270
(五) 新民主主义工业政策 1276
十八、农业篇 甄赋 许桂娟编 1285
引言 1285
(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287
1.论农业 1287
2.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 1291
(二) 中国农业的性质和特点 1292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经济 1292
2.农业中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经营 1301
3.农产品商品化 1305
(三) 中国土地问题 1309
1.土地及土地问题 1309
2.土地占有及土地分配 1315
3.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和政策 1321
(四) 农村人口、劳动力粮食问题和农业资源 1330
1.农村人口与劳动力问题 1330
2.粮食问题 1332
3.中国农业资源 1336
(五) 农业生产发展的道路 1337
1.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 1337
2.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 1342
(六) 地租 1346
十九、商业篇 张秋华编 1357
引言 1357
(一) 论商业 1360
(二)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1366
(三) 商业形式与商业市场 1371
1.商业形式 1371
2.商业市场 1374
(四) 商业物价 1376
(五) 商业政策 1382
(六) 商人与商业资本 1391
(七) 进出口贸易 1395
二十、财政篇 金勇 李淑芬编 1405
引言 1405
(二) 财政政策与财政思想 1411
1.财政政策 1411
2.财政思想 1416
(三)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1421
1.论赋税 1429
(四) 赋税 1429
2.田赋 1433
3.关锐、盐税 1440
4.厘金和其它税种 1446
(五) 公债与外债 1449
(六) 通货膨胀 1459
二十一、金融篇 侯明 张华编 1465
引言 1465
(一) 论金融 1467
(二) 金融机构 1472
1.钱庄与票号 1472
2.银行 1475
3.信用 1479
4.保险 1483
1.银行业务 1486
(三) 银行业务与银行管理 1486
2.银行管理 1490
1.论货币 1497
(四) 货币 1497
2.货币发行与流通 1503
(一) 财政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508
3.货币本位 1509
4.货币改革 1513
(五) 国际金融 1519
3.离中趋势 1527
二十二、会计 统计 审计篇 闵丹 丛子奇编 1529
引言 1529
(一) 论统计 1532
1.统计涵义 1532
2.统计渊源 1533
(二) 统计方法与应用 1535
1.统计调查与整理 1535
2.集中趋势 1536
4.指数 1538
5.相关 1539
6.预测与估计 1539
7.分析运用 1540
8.统计之注意问题 1542
(三) 统计之功能与作用 1543
(四) 簿记与会计 1548
1.簿记 1548
2.会计 1550
3.簿记与会计之关系 1553
(五) 会计实务 1554
1.会计记录 1554
2.资产重估 1556
3.成本会计 1557
4.管理会计 1558
(六) 会计职能与作用 1563
(七) 对审计的认识与运用 1570
1.论审计 1570
2.审计事物 1572
3.审计建制 1575
(八) 统计、会计、审计之关系 1578
二十三、文化篇 牛建国编 1583
引言 1583
(一) 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1585
(二) 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1594
(三) 文化的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1600
(四)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605
(五) 文化与文明 1615
(六) 中学的特质、价值与功能 1620
(七) 文化的分层与类别 1635
1.物质文化 1635
2.制度文化 1637
3.精神文化 1640
4.习俗文化 1642
(八) 西学的特质、价值与功能 1645
(九) 各种文化思想及主张 1648
(十) 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与殖民地文化 1665
(十一) 现代中国的“文化围剿与反围剿” 1672
二十四、哲学篇 李璐玮 孙正聿编 1681
引言 1681
(一) 哲学观 1683
(二) 论中国传统哲学 1694
(三) 论西方哲学 1706
(四) 论近代中国哲学 1717
(五)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1726
(六) 宇宙观和本体论 1733
(七) 认识论与知识论 1742
(八) 辩证法与方法论 1749
(九) 逻辑与逻辑学 1758
(十) 社会观和历史观 1765
二十五、宗教篇 王松亭编 1775
引言 1775
(一) 宗教的起源、发展和消亡 1777
(二)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1785
(三) 宗教原理和宗教思想 1791
(四) 佛教 1799
(五) 基督教 1814
(六) 伊斯兰教 1832
(七) 道教 1841
二十六、语言篇 王宇编 1849
引言 1849
(一) 语言理论 1851
1.语言的起源 1851
2.语言的性质及作用 1852
3.语言的诸要素 1854
4.语言的分类 1855
5.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 1856
(二) 文字 1858
1.文字的起源 1858
2.文字的发展演变 1859
3.文字学 1862
4.方法论 1865
5.文字改革 1867
(三) 语音 1870
1.现代语音学 1870
2.上古音 1872
3.中古音 1873
4.声母、韵母 1875
5.声调 1876
(四) 词汇 1877
1.构词法 1877
2.单音词与复音词 1879
3.词义 1880
(五) 语法 1881
1.语法学 1881
2.方法论 1883
3.词法 1886
4.句法 1887
5.语法革新 1889
1.训诂学 1891
2.训诂的意义 1891
(六) 训诂 1891
3.训诂源流 1892
4.方法论 1895
5.训诂之革新 1896
1.修辞的意义 1899
2.修辞学 1899
(七) 修辞 1899
3.语辞 1901
4.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 1902
(八) 方言 1903
1.方言区划 1903
2.方言研究 1904
3.方言与古音 1905
4.方言与国语 1907
(九) 语言运动 1908
1.白话文、大众语、世界语 1908
2.新式标点 1912
3.拼音化 1913
(十) 汉语史 1916
1.汉语的发展 1916
2.文字史 1919
3.语音史 1919
4.词汇史 1921
5.语法史 1923
二十七、文学篇 王确 董胜捷编 1927
引言 1927
(一) 文学的本质 1930
(二) 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1942
(三) 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作用 1950
(四)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1953
(五) 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 1960
(六) 文学的创作艺术 1971
(七) 文学的创作方法 1984
(八) 文学鉴赏 1985
(九) 文学批评 1988
(十) 文学论争 1996
(十一) 文学风格与流派 2000
二十八、艺术篇 高玉秋编 2005
引言 2005
(一) 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007
(二) 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2015
(三) 艺术的分类与特征 2021
(四) 艺术创作思想及理论 2036
(五) 艺术作品评论和欣赏 2046
(六) 艺术的继承、革新与论争 2057
(七) 艺术风格与流派 2061
二十九、美学篇 邰茂深编 2073
引言 2073
(一) 美学的对象与方法 2075
(二) 审美对象 2077
1.美 2077
2.艺术的审美特征 2082
3.美的形态与范畴 2085
(三) 审美经验 2095
(四) 美的创造 2103
(五) 美的欣赏 2110
(六) 审美与社会 2115
1.美与真善 2115
2.艺术与人生 2120
三十、历史篇 李颖编 2131
引言 2131
(一) 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 2133
(二) 史学的本质及发生和发展 2142
(三) 史学的特征与功能 2146
(四) 史学的基本问题:史观、史体、史法、史评 2155
(五) 各种史学流派 2174
(六) 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产生及发展 2179
三十一、教育篇 王凌浩编 2187
引言 2187
(一) 教育本质 2189
1.什么是教育 2189
2.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192
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193
4.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2197
5.教育作用 2199
(二) 教育目的 2201
1.教育对象 2201
2.培养目标 2202
3.教育方针 2207
(三) 教育内容 2210
1.学科设置 2210
2.各门学科的意义与任务 2215
3.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科书的编写 2218
(四) 教育方法 2221
1.教育方法 2221
2.教学方法 2225
3.修养方法 2237
(五) 学制 2240
1.确立学制的依据及原则 2240
2.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与意义 2245
(六) 教师 2249
1.教师的地位及作用 2249
2.教师必备的条件 2252
3.师生关系 2256
1.师范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 2257
2.师范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2257
(七) 师范教育 2257
3.师范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 2258
4.师范教育的管理 2259
(八) 女子教育 2260
1.幼儿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2262
2.幼儿教育的内容 2262
(九) 幼儿教育 2262
3.幼儿教育的方法 2265
(十) 家庭教育 2267
(十一) 社会教育 2269
(十二) 教育管理 2270
(十三) 治学 2274
1.学习目的 2274
2.学习内容 2275
3.学习方法 2276
三十二、科技篇 陈质彬 王占阳编 2287
引言 2287
(一) 科学、科学方法及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289
(二) 科技的作用 2293
(三) 发展科技的任务与途径 2297
三十三、新闻出版篇 王小英编 2309
引言 2309
(一) 新闻的性质与作用 2311
(二) 新闻的定义、要素与价值 2320
(三) 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2327
(四) 记者与编辑 2333
(五) 新闻出版的控制与自由 2346
(六) 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 2359
(七) 新闻事业 2368
(八) 出版事业 2378
附录 陈思玲 刘同利编 2386
(一) 人名索引 2386
(二) 书目索引 2396
(三) 报刊索引 2418
后记 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