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第Ⅰ型--过敏性超敏感性 2
二、第Ⅱ型--抗体依赖性细胞毒超敏感性 3
三、第Ⅲ型--复合物介导的超敏感性 3
四、第Ⅳ型--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感性 4
五、第Ⅴ型--刺激性超敏感性 5
六、第Ⅵ型--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细胞毒超敏感性 6
一、重要的炎症介质 9
第一章 免疫反应的炎症介质 9
(一) 组织胺 10
(二) 过敏慢反应物质(SRS-A)与白细胞三烯代谢系统 10
(三) 前列腺素系统 12
(四) 血浆激肽系统 16
(五) 白细胞溶酶体酶 17
二、炎症介质的三种释放形式 17
(一) 细胞释放 17
(二) 液相激活 18
三、炎症介质释放的细胞控制 18
一、补体的性质 21
第二章 补体分子的生物活性与免疫病理 21
二、补体的活化 24
三、补体的反应顺序 25
(一) 补体系统激活的传统途径 25
(二) 交替途径或称旁路或备解素途径 29
(三) C3以后的途径 30
(四) 补体反应的控制因素 32
四、补体反应序列产生的生物学可溶性物质 34
五、旁路及C3b反馈环 35
(二) 放大转化酶的扩大作用 36
(一) C3b反馈环与放大转化酶 36
(三) 放大途径的控制 37
六、抗补体因素 38
七、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作用 39
(一) 防卫作用 40
1.细胞溶解 40
2.免疫(C3b)粘连 40
3.免疫胶固素 40
4.炎症 40
(二) 补体在疾病中的作用 40
(三) 补体缺陷 41
(四) 促炎症作用 43
1.通透因子 43
2.白细胞趋化因子 43
(五) 促进粘附吞噬作用 44
(六) 中和及溶解病毒之作用 45
(七) 在免疫应答反应上的作用 45
(八) 补体结合试验(CFT) 46
(九) 补体各组分的血清浓度水平与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47
(十) 补体与血凝系统之间的关系 48
八、小结 50
第三章 吞噬细胞与免疫反应及病理的关系 56
一、巨噬细胞 56
(一) 解剖学特点 57
1.末梢血单核细胞 57
2.巨噬细胞 57
3.膜受体 57
(二) 生理功能上的特点 58
1.巨噬细胞的激活(活化) 59
3.免疫复合物对巨噬细胞的活化 60
2.T淋巴细胞活化产物对巨噬细胞的激活 60
4.补体裂解产物对巨噬细胞的活化 61
5.巨噬细胞活化的结果 62
(1) 酶的释放 62
(2) 补体活化组分的释放 62
(7) 组织凝血激酶的形成 63
(10) 释放纤维原因素 63
(9) 合成前列腺素 63
(8) 分泌纤维蛋白酶原活化物 63
(6) 分泌内源性发源 63
(5) 产生干扰素 63
(4) 限制细胞内微生物生长及灭活的能力 63
(3) 增进杀伤肿瘤细胞或防止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 63
(11) 巨噬细胞溶酶体水解酶的分泌 64
(12) 纤维蛋白酶原活化剂 64
(13) 胶原酶 65
(14) 弹性蛋白酶 65
(16) 巨噬细胞分泌中性蛋白酶的作用和意义 66
(17) 活化巨噬细胞的前列腺素合成 67
(18) 结论 69
(三) 吞噬作用与细胞吞噬物的消化 69
(四) 趋化性 70
(五) 巨噬细胞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71
(1) 巨噬细胞增强淋巴细胞反应的机理 72
(2) 抗原加工和向淋巴细胞提供抗原 72
(3)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基因控制 74
(4) 巨噬细胞对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 74
(六) 巨噬细胞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75
(七) 巨噬细胞在抵抗肿瘤中的作用 76
(1) 动物实验的证据 76
(2) 试管里的证据 77
(3) 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抑制与杀伤能力 78
(八) 巨噬细胞与组织损伤及慢性炎症的关系 78
二、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病理作用 80
(一) 趋化性与吞噬作用 81
(二) 酶释放 81
三、嗜酸性粒细胞 82
四、补体、吞噬细胞在免疫复合物反应中的相互作用与组织损伤和炎症的关系 83
第四章 肉芽肿形成之机理 87
一、肉芽肿的形成与炎症及免疫的关系 88
(一) 巨噬细胞增生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90
二、肉芽肿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90
(二) 移行聚集的巨噬细胞之转归 91
三、肉芽肿形成的分子基础 92
(一) T淋巴细胞在肉芽肿形成中的作用 92
(二) 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92
四、结束语 93
第五章 免疫复合物分子病理机理 95
一、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理化性质 98
二、免疫复合物的生物学性质 98
(二) 抗原从局部组织中释出的 100
(三) 抗原抗体二者均在局部形成 100
(一) 抗原抗体二者均是血源性的 100
三、免疫复合物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 100
(四) 局部组织或细胞的膜抗原 101
四、免疫复合物的生物学转归 101
五、促进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 103
六、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部位 105
七、免疫复合物组织损伤的机理 106
(一) 补体系统的激活 107
(二) 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108
(一)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09
(三) 小结 109
八、免疫复合物病 109
(二) 急性免疫复合物病 110
(三) 慢性免疫复合物病 110
(四) 过敏休克样反应 111
九、免疫复合物病的研究与免疫复合物的探查 111
(一) 抗原非特异性方法 112
(二) 抗原特异性方法 114
第六章 自身免疫的病理机理 119
一、免疫耐受性与自身免疫性 121
二、自身抗体的病理潜力 124
(一) 抗淋巴细胞抗体 125
(二) IV型变态反应与自身抗原的关系 128
三、自身免疫病的实验模型 129
(一) 实验性自身变态反应性疾病 129
(二) 自发的自身免疫病 131
第七章 肿瘤免疫病理学 134
一、肿瘤抗原的问题 139
(1) 癌胚抗原 140
3.胚胎性抗原 140
1.肿瘤相关抗原 140
2.与病毒有关的抗原 140
(2) 甲胎蛋白 141
4.肿瘤特异抗原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 141
二、肿瘤的宿主免疫反应 143
1.天然杀伤细胞介导细胞毒 143
2.巨噬细胞的作用 146
4.C3的作用 147
5.继承性免疫 147
3.K细胞的作用 147
(1) 抗体 148
(2) 细胞介导免疫 148
(3) 免疫抑制因子的释放 148
(4) 肿瘤的抗原释放 148
三、肿瘤逸脱 149
1.免疫反应的抑制 149
2.肿瘤细胞溜脱 150
3.免疫封闭因子的作用能招致免疫促进 150
4.瘤细胞表面常覆盖一层唾液酸 150
四、人类癌的免疫治疗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