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与当代的探索 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和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见 2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 2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与阶级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5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 9
第二节 列宁对过渡时期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11
一 列宁对苏联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分析 11
二 列宁强调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性、长期性和形式的特殊性,强调要依靠国家政权来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13
第三节 斯大林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新基地上的探索和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认识 17
一 斯大林的实践和探索 18
二 毛泽东的实践和探索 22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认识和新发展 27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分析(一) 30
第一节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0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突破 30
二 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理论和方法 32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4
第二节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方法论 4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的基本状况 41
二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方法和区分不同阶级、阶层的标准 43
三 剖析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社会分层论”和“无产阶级一体化论” 46
第三节 工人阶级 47
一 我国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发展 48
二 我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 56
三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61
第四节 农民阶级——社会主义集体农民 67
一 我国农民阶级的历史性变化 67
二 我国农民阶级的构成 72
三 我国农民阶级的特点 76
四 我国农民阶级的发展趋势 88
一 我国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形成和发展 91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分析(二) 91
第一节 知识分子 91
二 我国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101
三 发挥以智力为武装的现代化建设者的特殊重要作用 108
第二节 城乡个体劳动者阶层 118
一 建国以来我国个体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变化 119
二 我国现阶段个体劳动者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121
三 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个体劳动者存在的根据 123
四 我国现阶段个体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 127
五 社会主义社会个体劳动者的发展趋势 131
第三节 私营企业主阶层 135
一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和发展 135
二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基本状况 141
三 私营企业的性质和私营企业主的特征 143
四 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的态度 153
第四章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阶级关系 156
第一节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157
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157
二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三资”企业的发展 159
第二节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阶级关系的特点 165
一 我国人民与外来人员之间的多层次的关系和矛盾 166
二 外商投资企业与其它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172
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的矛盾 175
第三节 正确处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178
一 坚持为对外开放政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79
二 坚持“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181
三 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183
第五章 “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的社会阶级结构 185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客观依据 185
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 186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根据 188
第二节 “一国两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
一 历史上“一国两制”的先例 192
二 “一国两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 194
第三节 “一国两制”将带来的阶级结构和国家体制的特点 197
一 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的新变化 197
二 “一国两制”将带来的国家体制的新特点 199
第四节 香港政治体制的发展 199
一 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实行高度自治相结合 199
二 坚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同维护中央和地方正确关系相结合 200
三 创立民主制度和继承发扬法治传统相结合 200
四 向“一国两制”政制发展的方向和条件 202
第六章 阶级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 20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的基本特征 205
一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05
二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是新质类型的社会矛盾 20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结构,阶级矛盾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10
一 社会主义社会体系要素结构 211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 212
三 阶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18
第三节 阶级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的关系 220
一 阶级矛盾和党内矛盾 221
二 阶级矛盾和统一战线问题 228
三 阶级矛盾和民族问题 236
四 阶级矛盾和宗教问题 240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 25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 250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 252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 25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阶级斗争的问题 259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完全消灭阶级过程中的阶级斗争 261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63
第二节 反对剥削阶级思想政治影响是意识形态领域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63
二 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腐蚀的斗争 267
三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 271
第三节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73
一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 274
二 反“和平演变”中需要正确把握的若干问题 280
第八章 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性质的矛盾 2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90
一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敌我矛盾 292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 2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 298
一 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矛盾 298
二 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 299
三 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的影响和反映 300
一 社会生活中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 3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301
二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 303
三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相互转化 306
第四节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针 308
一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 308
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 309
第九章 完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途径 318
第一节 消灭阶级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318
第二节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历史经验 322
一 我国完成消灭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富农阶级的历史任务 323
二 和平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是历史的重大创举 327
第三节 我国改造个体农民的历史经验 335
第四节 完全消灭阶级的趋势和展望 341
一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差别 341
二 消灭阶级差别途径的探索 345
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