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第一章 “红卫兵”风起云涌之际 1
一、我为什么访华 1
二、阿尔及尔的午宴 6
三、四月五万里 10
四、斯大林与毛泽东 16
五、表面与实际 23
六、“红卫兵”的出现 26
七、延安精神 33
第二章 中国人今日看往事 39
一、预言和实践 39
二、十二人、六人及方法问题 45
三、国际何用 50
四、毛泽东故里 62
五、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与“左倾冒险主义者” 71
六、“荒谬绝伦”的路线 76
七、“实权派” 84
八、从狐狸洞到千疮百孔的合作 92
九、延安的法伦斯泰尔 97
十、一位女战士的自述 105
十一、中国的皮埃蒙特人 109
十二、解放军的运输大队长 114
十三、上海哨兵 120
十四、国旗和南京中山陵 124
十五、未雨绸缪 130
第三章 农村的意识形态 139
一、农民的包围 139
二、通向共产主义的捷径 145
三、公社今貌 150
四、忆苦报告 160
五、爱情与政治 167
六、魔鬼 176
七、思想与收成 183
第四章 城里人“正确的政治思想” 191
一、一个中国 191
二、街头巷尾 196
三、拥护,但没有污垢 200
四、灵活的计划 206
五、从羊肉片的薄厚谈起 212
六、中国工人的“五好”活动 226
七、学习雷锋 236
第五章 探索中的无产阶级文化 243
一、文化领域的“不断革命” 243
二、蒙古的云雀沉默了 251
三、“马克思主义者”、“黑格尔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 265
四、百花相似何其多 277
五、第四代:怎样才能减少第五代的人口 285
六、“崎岖的科学道路” 290
七、当《人民日报》发表文学作品与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作品相媲美的时候 296
八、军队的海洋 300
第六章 中国与世界 316
一、一个“否定一切”的社会 316
二、伪君子的十字军远征 326
三、北京同莫斯科的争吵 340
四、第二颗原子弹 357
五、异端的起源 374
六、中央帝国的边界 385
七、尼赫鲁、阿尤布·汗和艾地 394
八、共产主义的“悲哀” 407
译后记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