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痰的概念 1
第二章 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 3
二、痰证学说的形成 4
三、痰证学说的发展 8
第三章 水液的正常代谢 12
一、脏腑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12
二、水液代谢的基本程序 14
第四章 痰的致病性 17
一、痰属阴邪,遏伤阳气 17
二 痰性粘滞,阻碍气机 18
三、痰性流动,变化无端 18
四、痰多挟瘀,痰瘀相关 19
五、痰生百病,百病兼痰 20
第五章 痰证的病因学 22
一、外感生痰论 22
二、内伤生痰论 25
第六章 痰证的病理学 29
一、阴阳失调与痰证的关系 29
二、升降失常与痰证的关系 30
三、脏腑失调与痰证的关系 31
四、正邪斗争与痰证的关系 33
第七章 痰肤的渗法 35
一、望诊 35
二、闻诊 38
三、问诊 39
四、切诊 40
第八章 痰证的定性、定位辩证 43
一、定性辩证 43
二、定位辩证 47
第九章 痰证的治疗原则 54
一、整体治疗观念 54
二、标本缓急 55
三、补虚泻实 55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发 56
四、因人制宜 56
第十章 中医八法在痰证中的应用 58
一、汗法 58
二、下法 59
三、温法 60
四、消法 62
五、补法 64
六、和法 65
七、清法发 66
八、吐法 67
各论 69
第一章 内科痰证 69
一、痰湿肥胖 69
二、痰阻发热 73
三、痰格恶寒 75
四、痰疟 78
五、痰阻汗证 82
六、痰眩晕 85
七、痰头痛 91
八、痰闭 96
九、痰厥 100
十、痰实中风(附:风痰面瘫) 104
十一、痰痉(附:小儿急惊风) 111
十二、痰痫 116
十三、痰癫 122
十四、痰狂 126
十五、痰呆 130
十六、痰不寐(附:嗜睡) 132
十七、痰悸(附:痰停心下悸) 137
十八、痰扰健忘 143
十九、痰嗽 147
二十、痰喘 154
二十一、痰哮 161
二十二、痰阻胸痹 167
二十三、痰结胸 172
二十四、痰癖(附:痰饮胁痛) 176
二十五、痰热肺痈(附:息贲) 181
二十六、痰滞胃痛 185
二十七、痰嘈杂(附:吐酸) 191
二十八、痰呕 195
二十九、痰呃 201
三十、痰膈 204
三十一、痰阻反胃 210
三十二、痰痞 212
三十三、痰秘 216
三十四、痰泻 219
三十五、痰壅遗精 223
三十六、痰遏阳萎 225
三十七、痰滞癃闭 227
三十八、湿痰白浊 231
三十九、湿痰淋证 232
四十、痰痹 234
四十一、痰阻肌肤麻木 238
四十二、痰痿(附:湿痰脚气) 242
一、痰毒 246
第三章 外科痰证 246
二、阴疽 249
三、子痰 250
四、寒痰疝证 252
五、痰湿流注 254
六、流痰 256
七、瘰疠 260
八、瘿 263
九、瘤 267
十、乳核(附:巨乳症) 270
十一、痰热粟疹 278
十二、痰核 279
十三、痰湿疡 282
第三章 妇科痰证 284
一、痰阻经迟 284
二、痰郁月经愆期 287
三、痰阻经少 288
四、痰阻经多 290
五、痰滞崩漏 291
六、痰阻闭经 294
七、痰阻经吐 297
八、风痰经抽 300
十六、喉瘤 302
九、痰郁经行眩晕 302
十、痰火经行发狂妈 304
十一、痰湿带下 306
十二、痰滞恶阻 308
十三、痰扰子烦 312
十四、痰停子嗽 313
十五、跃热子瘖 317
十六、痰阻子眩 318
十七、风痰子痫 320
十八、痰胎 321
十九、痰湿不孕 322
二十、痰阻乳胀 324
二十一、痰郁脏躁 326
二十二、痰阻阴吹 328
一、胞生痰核 330
第四章 五官科痰证 330
二、风痰胞轮振眺 332
三、风痰睑废(附:眼球牵斜) 334
四、痰泛云雾移睛 336
五、痰阻暴盲 338
六、痰阻青风内障(附:痰噘瞳神散大) 339
七、痰阻视朦 343
八、痰阻聚星障 345
九、痰结鼻痔 347
十、痰阻鼻室 348
十一、痰阻声嘶 349
十二、梅核气 353
十三、灾火乳蛾 358
十四、痰火喉风 359
十五、燥灰喉癣 361
十七、喉菌 364
十八、痰包 367
十九、痰火耳鸣(耳聋)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