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况 1
一、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
二、天津地理概况 9
三、天津城市的性质和经济地位 14
第二章 经济的发展与展望 18
一、经济发展概况 18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 27
三、国民经济计划 33
四、产业结构 37
五、国民收入 39
六、综合经济效益 42
七、1982年平均每天的经济生活动态 46
八、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48
第三章 工业 54
一、工业的发展和现状 54
二、工业技术改造 69
三、石油工业 74
四、化学工业 77
五、电力工业 81
六、冶金工业 84
七、机械工业 87
八、电子工业 91
九、地毯工业 95
十、自行车工业 97
十一、钟表工业 101
十二、缝纫机工业 104
十三、服装工业 106
十四、皮革工业 109
十五、造纸工业 112
十六、食品工业 114
十七、棉纺工业 118
十八、针织工业 120
十九、色织工业 123
二十、毛纺工业 125
二十一、印染工业 127
二十二、丝绸工业 130
二十三、餐具工业 132
二十四、家具工业 134
二十五、建筑材料工业 136
第四章 农业 140
一、农业的发展和现状 140
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业生产责任制 150
三、农业机械和农田水利的发展 155
四、种植业 160
五、林果业 164
六、畜牧业 165
七、工副业 167
八、水产业 169
九、农村建设 171
十、收益分配 171
十一、国营农场 173
一、建筑业的发展和现状 176
第五章 建筑业 176
二、建筑企业 179
三、建筑业的管理体制 186
四、建筑产品 188
第六章 交通运输、邮电 191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现状 191
二、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 195
三、内河航运 201
四、铁路运输 204
五、公路运输 206
六、航空运输 209
七、邮电 210
第七章 商业、物资流通、服务业、旅游业 213
一、商业 213
二、物资流通 244
三、饮食、服务业 255
四、旅游业 263
一、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概况 270
第八章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 270
二、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作用和效果 272
三、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278
第九章 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关系 281
一、对外贸易 281
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286
三、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 291
四、天津口岸和海关 298
第十章 能源 301
一、能源资源 301
二、能源消耗 303
三、节约能源的措施、效果和潜力 311
四、能源前景展望 317
第十一章 水源 321
一、水资源概况 321
二、用水现状 325
三、节水措施及效果 328
四、水源前景及解决缺水的途径 332
第十二章 基本建设 337
一、基本建设概况 337
二、基本建设投资构成 344
三、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 347
四、基本建设的管理 348
五、基本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 351
第十三章 城市建设 354
一、城市建设的沿革和规划布局 354
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和现状 357
三、民用住宅建设 372
四、城市建设与维护管理的资金 375
五、城市规划管理 376
第十四章 财政 378
一、地方财政的变革 378
二、地方财政机构 380
三、地方财政收支 382
四、地方财政资金 386
五、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 388
第十五章 金融业 391
一、金融业的沿革 391
二、解放后金融业的发展 393
三、银行 394
四、货币流通 398
五、外汇 405
六、保险和信托事业 406
一、科学技术事业 410
第十六章 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410
二、社会科学事业 419
三、教育事业 423
第十七章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432
一、文化事业 432
二、卫生事业 439
三、体育事业 448
一、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451
第十八章 人口 451
二、人口的年龄、性别及城乡构成 452
三、人口的自然变动 453
四、人口的社会迁移变动 459
五、人口经济 463
六、计划生育 469
第十九章 劳动与工资 471
一、劳动 471
二、工资 484
三、劳动保护、劳动保险与福利 492
第二十章 人民生活 496
一、解放前后人民生活的一般情况 496
二、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 501
三、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 510
四、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512
五、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 513
后记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