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序论[朱庭光] 1
第一编 德国法西斯体制 49
第一章 纳粹体制的确立 49
第一节 纳粹主义的产生和纳粹党的崛起 49
纳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根源 50
纳粹党和希特勒 54
纳粹党与传统权势集团的勾结 58
第二节 纳粹政权的建立 63
大危机与希特勒执政 63
权力再分配的斗争 70
统治德国的权势集团新组合 76
第三节 纳粹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 81
种族主义的“民众共同体” 82
超人统治的“领袖原则” 87
国家全面控制的“一体化” 92
暴力强制的“权力意志” 97
第二章 纳粹政治体制 101
第一节 权力结构 103
“领袖国家” 104
“一党专政”与“党国一体” 111
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 122
司法系统 129
第二节 监控与镇压体系 129
党卫队与党卫队保安处 134
盖世太保与德国中央保安局 140
集中营制定 148
第三节 军队体系 152
希特勒对国防军的控制 153
领率机关与指挥体制 157
武装党卫队与军事情报局 162
第三章 纳粹经济体制 170
第一节 形成与演变过程 170
纳粹党的经济主张和思想 171
“沙赫特时代” 176
第二个“四年计划” 182
“施佩尔时代” 186
第二节 经济结构 190
所有制关系 190
工业 194
农业 199
金融 202
第三节 国家干预机制 205
国有化与再私有化 206
公共工程与军事订货 209
为国家筹措资金的金融政策 211
强化集中与垄断 213
干预投资 215
管制价格、工资和劳动力 216
管制外汇与外贸 220
第四章 纳粹文教体制和社会控制机制 224
第一节 文化体制 225
所谓“德意志文化” 225
纳粹宣传思想与手段 229
文化控制与宣传机构 234
文化荒漠 239
纳粹教育思想与主管机构 244
第二节 教育体制 244
大学 248
中小学 253
校外教育与特种学校 257
第三节 社会控制和迫害 263
纳粹社会政策思想和社会组织网络 263
社会笼络和社会心理拉平 268
基督教会 275
种族灭绝 281
第二编 意大利法西斯体制 289
第一章 极权主义政治体制 289
赢得权势集团的进一步支持 290
第一节 极权制的确立 290
以暴力恐怖推行一党专政 293
法西斯党内的两派斗争 301
清洗极端派 305
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合一 310
极权制立法 315
第二节 国家法西斯党的理论与机构 320
极权主义国家观 320
极端民族主义的扩张理论 324
领袖主宰制 329
党的组织系统及附属组织 334
国家安全志愿民兵 338
第三节 国家机构和王权 341
内阁的组成与成员更迭 341
徒有虚名的众参两院 344
秘密警察--奥夫拉 348
令人生畏的特别法庭 351
外强中干的法西斯军队 354
国王的权力和影响 357
第二章 经济领域的国家干预制 365
第一节 法西斯政权建立前的意大利经济 365
法西斯当政前的经济概况 36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及一战期间的发展 370
法西斯党经济主张的变化 374
德·斯特法尼的“新经济进程” 377
第二节 从自由经济到国家干预 377
对金融业开始实施国家干预 381
干预农业的三大“战役” 383
对劳资关系和劳动工资的国家控制 387
第三节 全面确立国家干预制 390
大危机与施行“急救手术” 390
国家干预机构的建立 396
伊利模式国家垄断资本集团 400
第三章 法西斯职团国家 407
第一节 职团制的确立 407
法西斯党执政前的职团运动 408
法西斯职团主义的思想内核 412
建立职团制的步骤 415
第二节 纵横交错的职团组织体系 421
职团评议会 422
内阁职团部与职团 425
劳动法庭 430
第三节 职团国家的实质及其影响 434
将极权统治推向顶峰 434
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渠道 437
职团国家与战争 440
职团制的国际反响 442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法西斯化 445
第四章 教育体制的法西斯化 445
教育体制改革的提出 446
真蒂莱及其教育思想 449
教育法西斯化的主导思想 453
第二节 教育法西斯化的过程和内容 456
教育体制改革的开端 457
学制改革 461
调整机构和教育法西斯化 466
其他重大举措 470
第三节 课外训练 472
训练宗旨与组织 472
军事训练和体育训练 477
假期服役训练与辍学训练 480
第三编 日本法西斯体制 485
第一章 向法西斯体制演变 485
第一节 体制变动的动因与前提 486
全面危机与法西斯化 486
高桥财政的成效与失败 492
军部与财阀的联盟 498
新官僚与内阁调查局 505
第二节 法西斯体制的构想 511
国防国家体制的提出 511
“一国一党”论 517
国体论的主张 524
协同主义方案 529
第三节 国家体制的逐步法西斯化 534
国防国家体制开始建立 535
内外交困加剧 539
“近卫热”与新党新体制运动 544
第二章 国防国家政治体制 548
第一节 近卫新体制的波折 549
大政翼赞会的成立 550
翼赞会机构与实践纲要 553
翼赞会被迫改组 556
新体制受挫原因 561
重振翼赞会 564
第二节 翼赞政治体制的建立 564
翼赞选举 568
翼赞议会和翼赞政治会 574
翼赞会的作用及其评价 581
第三节 东条极权体制的形成 587
统裁主义 587
权力机构的局部改组 592
凭借天皇绝对权威的个人独裁制 597
高压统治变本加厉 602
第四节 权势集团的重新组合 608
宫内集团与军部结盟 609
军部权势集团的威势 617
革新官僚的横向结合 622
政党人士参与结盟的方式 627
第三章 统制经济体制 633
第一节 统制经济体制的形成 633
统制经济的思想源流 634
企划院及其经济职能 641
经济新体制的确立 648
以“民有国营”为主体的统制经济 656
第二节 财阀、地主与体制变革 665
财阀的改组 665
财阀的地位和作用 673
寄生地主制的衰落 680
第四章 国民统制与精神统制 686
第一节 国民统制网络 687
产业报国运动及其组织 688
农村经济更生运动与农报联盟 694
町内会、部落会与邻组 704
法西斯国民统制与社会传统 709
第二节 思想文化统制 714
文化统制的准则、法令与机构 714
教育体制的改组 720
“强制的同质化” 728
愚民政策与国民心理 735
后记 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