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耳穴基础 3
第一章 耳郭生理解剖及耳穴分布 3
第一节 耳郭的生理解剖 3
一、神经分布 4
二、循环系统分布 5
第二节 耳郭表面解剖名称 6
一、耳郭的方位 6
二、耳郭正面的解剖名称 6
三、耳郭背面的解剖名称 8
四、耳郭的几种生理畸形 9
第二章 耳穴的分布定位及功能主治 12
第一节 耳穴的命名法 12
一、以中医理论命名 12
二、以生理解剖命名 13
三、以疾病的名称命名 13
四、以耳穴的特性命名 14
五、以药名命名 14
第二节 标准化耳穴的分区 15
一、耳轮的分区 15
二、耳舟的分区 15
三、对耳轮的分区 15
四、三角窝的分区 17
五、耳屏的分区 17
六、对耳屏的分区 17
七、耳甲的分区 17
八、耳垂的分区 20
九、耳背的分区 20
第三节 标准化耳穴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20
一、耳轮部 20
1.耳中 20
2.直肠 20
3.尿道 22
4.外生殖器 22
5.肛门 22
6.耳尖 22
7.结节 22
8.轮1 22
9.轮2 22
0.轮3 23
11.轮4 23
二、耳舟部 23
1.指 23
2.腕 23
3.风溪 23
4.肘 24
5.肩 24
6.锁骨 24
三、对耳轮部 24
1.跟 24
2.趾 24
3.踝 24
4.膝 25
5.髋 25
6.坐骨神经 25
7.交感 25
8.臀 25
9.腹 25
10.腰骶椎 26
11.胸 26
12.胸椎 26
13.颈 26
14.颈椎 26
四、三角窝部 27
1.角窝上 27
2.内生殖器 27
3.角窝中 27
4.神门 27
5.盆腔 27
五、耳屏部 27
1.上屏 27
2.下屏 28
3.外耳 28
4.屏尖 28
5.外鼻 28
6.肾上腺 28
7.咽喉 29
8.内鼻 29
9.屏间前 29
六、对耳屏部 29
1.额 29
2.屏间后 29
3.颞 29
4.枕 30
5.皮质下 30
6.对屏尖 30
7.缘中 30
8.脑干 30
七、耳甲部 31
1.口 31
2.食道 31
3.贲门 31
4.胃 31
5.十二指肠 31
6.小肠 32
7.大肠 32
8.阑尾 32
9.艇角 32
10.膀胱 32
11.肾 32
12.输尿管 33
13.胰胆 33
14.肝 33
15.艇中 33
16.睥 33
17.心 34
18.气管 34
19.肺 34
20.三焦 34
21.内分泌 34
八、耳垂部 35
1.牙 35
2.舌 35
3.颌 35
4.垂前 35
5.眼 35
6.内耳 35
7.面颊 36
8.扁桃体 36
九、耳背部 36
1.耳背心 36
2.耳背肺 36
3.耳背睥 36
4.耳背肝 37
5.耳背肾 37
6.耳背沟 37
十、耳根部 37
1.上耳根 37
2.耳迷根 37
3.下耳根 38
十一、标准耳穴与旧耳穴名称对照 38
第四节 非标准化耳穴参考图 39
中篇 耳穴治疗总论 47
第三章 四诊 47
第一节 望诊 48
一、全身望诊 48
二、望舌 51
三、耳郭望诊 55
第二节 闻诊 58
一、听声音 58
二、嗅气味 59
第三节 问诊 59
一、问寒热 60
二、问汗 60
三、问痛 61
四、问睡眠 63
五、问饮食口味 63
六、问二便 64
七、问经带 64
第四节 切诊 64
一、全身的切诊 64
二、切脉 65
三、耳郭切诊 70
第四章 中医辨证简介 7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76
第二节 经络辨证 81
第三节 脏腑辨证 83
第四节 六经辨证 92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94
第六节 三焦辨证 96
第五章 耳穴治疗原则 98
第一节 耳穴取穴原则 99
一、辨证取穴 99
二、随证取穴 99
三、经验取穴 99
四、按解剖部位取穴 100
五、按时辰取穴 100
第二节 耳穴治疗的适应证、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01
一、耳穴治疗的适应证 102
二、耳穴治疗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03
第六章 耳穴治疗法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104
第一节 耳穴治疗法、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104
一、针刺法 104
二、耳穴灸法 112
三、耳穴贴压法 113
四、耳穴放血法 116
五、割耳敷药法 117
六、耳穴按摩法 119
七、几种新型耳穴治疗法 120
八、耳穴综合疗法 124
第二节 耳穴治疗中异常情况的处理 124
一、晕针的处理 124
二、耳郭感染的处理 126
下篇 耳穴治疗各论 131
第七章 内儿科疾病 131
第一节 传染病 131
一、流行性感冒 131
二、百日咳 133
三、流行性腮腺炎 135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137
五、细菌性痢疾 140
六、流行性出血热 142
七、病毒性肝炎 144
八、肺结核 146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149
九、支气管炎 149
十、肺炎 151
十一、支气管哮喘 154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156
十二、慢性胃炎 156
十三、胃肠神经官能症 159
十四、胃下垂 161
十五、便秘 164
十六、肠炎 166
十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169
十八、隔肌痉挛 172
十九、呕吐 174
二十、婴幼儿腹泻 177
二十一、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179
二十二、单纯性肥胖症 182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 184
二十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84
二十四、心律失常 187
二十五、风湿性心瓣膜病 189
二十六、高血压病 191
二十七、低血压病 193
二十八、休克 195
二十九、心肌炎 197
三十、无脉症 199
第五节 运动系统疾病 201
三十一、急性关节扭伤 201
三十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204
三十三、落枕 206
三十四、风湿性关节炎 208
三十五、腰肌劳损 210
三十六、坐骨神经痛 213
三十七、肩周炎 215
三十八、颈椎病 218
第六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20
三十九、遗尿症 220
四十、慢性肾小球肾炎 222
四十一、乳糜尿 225
四十二、阳痿 228
四十三、遗精 229
第七节 精神与神经系统疾病 232
四十四、精神分裂症 232
四十五、癔病 234
四十六、神经衰弱 236
四十七、失眠 238
四十八、面瘫 240
四十九、头痛 242
五十、面肌痉挛 244
五十一、中风后遗症 246
五十二、脑震荡后遗症 248
五十三、幻肢痛 250
五十四、癫痫 251
五十五、三叉神经痛 253
五十六、肋间神经痛 255
五十七、多汗症 257
五十八、重症肌无力 259
第八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262
五十九、乳腺小叶增生症 262
六十、甲状腺机能亢进 264
六十一、尿崩症 266
六十二、更年期综合征 267
六十三、糖尿病 269
第九节 血液系统疾病 272
六十四、白细咆减少症 272
六十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74
六十六、缺铁性贫血 276
第八章 其他科疾病 279
第一节 外科疾病 279
六十七、前列腺炎 279
六十八、急性乳腺炎 281
六十九、慢性胆囊炎 283
七十、胆道蛔虫症 284
七十一、输尿管及肾结石 286
七十二、疖痈 288
七十三、急性蜂窝(组)织炎 290
七十四、痔疮 291
七十五、红斑性肢痛症 293
七十六、丹毒 295
第二节 皮肤科疾病 297
七十七、神经性皮炎 297
七十八、荨麻疹 299
七十九、带状疱疹 301
八十、黄褐斑 303
八十一、痤疮 305
八十二、银屑病 307
八十三、扁平疣 310
八十四、湿疹 311
八十五、酒渣鼻 314
八十六、脱发 315
八十七、单纯性疱疹 317
第三节 妇产科疾病 319
八十八、带证 319
八十九、痛经 322
九十、滞产 324
九十一、功能性子宫出血 326
九十二、月经不调 328
九十三、子宫脱垂 330
九十四、缺乳 332
第四节 眼科疾病 333
九十五、近视 333
九十六、麦粒肿 336
九十七、急性结膜炎 338
九十八、弱视 340
九十九、老年性白内障 343
第五节 五官科及口腔科疾病 345
一○○、突发性耳聋 345
一○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47
一○二、内耳眩晕症 350
一○三、过敏性鼻炎 352
一○四、鼻出血 355
一○五、急性扁桃体炎 357
一○六、咽异感症 359
一○七、声带粘膜下出血 362
一○八、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364
一○九、复发性口腔溃疡 366
一一○、牙周病 368
一一一、牙痛 371
一一二、戒烟 373
第九章 耳针麻醉 376
第一节 耳针麻醉的发展概况 376
第二节 耳针麻醉的特点 377
一、简便易学,便于管理 377
二、麻醉安全,便于推广 377
三、生理干扰少,便于术后恢复 377
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副作用小 378
五、耳针麻醉的不足 378
第三节 耳针麻醉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378
一、耳针麻醉适应证 378
二、注意事项 379
第四节 耳针麻醉的选穴原则及操作方法 379
一、选穴原则 379
二、操作方法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