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及其考古学文化 6
第一节 文献中高句丽起源的再探证 6
第二节 考古学上的高句丽先世文化和早期文化 11
一、高句丽的“先世文化”——西汉以前的辽东“高夷”和“貊”族文化 11
二、高句丽的早期文化——两汉时期的“五部”文化 17
第三节 高句丽族称的来源及其意义 18
附: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积石墓、石盖墓、石棺墓和相关遗址重要地点分布一览表 21
第三章 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山城 27
第一节 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社会结构 27
第二节 高句丽山城的起源 32
第三节 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发展是其山城布局的基础 35
第四节 军事防御体系是高句丽山城的主要实用功能 38
第五节 “比郡县”是高句丽山城后期接受汉文化后城邑制发展的总趋势 41
第四章 高句丽的早、中、晚期都城 44
第一节 高句丽早期都城——五女山山城和下古城子 44
一、五女山山城 44
二、下古城子 48
第二节 高句丽中期都城——国内城与二处“丸都城” 49
一、国内城 49
二、二处“丸都城” 52
第三节 高句丽的后期都城平壤“三城一宫” 57
一、大同江右岸“平壤城” 57
二、大城山山城(大圣山城) 60
三、青岩里土城(黄城) 62
四、安鹤宫(宅宫) 64
第五章 鸭绿江两岸重要高句丽古城综录 67
第一节 鸭绿江右岸的重要高句丽山城 68
一、高尔山山城 68
二、凤凰山山城 72
三、城子山山城 73
四、催阵堡山城 76
五、塔山山城 78
六、燕州城山城(岩州城) 78
七、英城子山城 81
八、高丽城山城 82
九、吴姑城山城 85
十、娘娘城山城 86
十一、大黑山山城 87
十二、得利寺山城 88
十三、海龙川山城 88
十四、龙潭寺山城 89
十五、庄河城山山城 90
十六、高俭地山城 91
十七、转水湖山城 92
十八、黑沟山城 93
十九、杉松山城 94
二十、虎山山城 94
二十一、五龙山城 95
二十二、烟筒山山城 96
二十三、石台子山城 96
二十四、赤山山城 101
二十五、英额门山城 101
二十六、太子城山城 102
二十七、龙潭山山城 104
二十八、霸王朝山城 106
二十九、罗通山城 108
三十、城子山山城 110
三十一、自安山城 112
三十二、建设山城 112
三十三、工农山山城 113
三十四、赤松柏山城 114
三十五、龙首山山城 114
三十六、兴安山城 115
三十七、青龙山山城 116
三十八、萨其城山城 117
附:鸭绿江右岸已发现的重要高句丽山城一览表 118
第二节 鸭绿江左岸朝鲜半岛北部的重要高句丽山城 124
一、长寿山山城及周围卫城 125
二、太白山城 127
三、龙吾里山城 128
四、鸺鹠山城 128
五、纥骨山城 129
六、慈母山城 129
七、月堂里山城 129
八、黄龙山山城 130
九、北青古城 130
十、加应山城 131
十一、九月山城 131
十二、黄州城(得月山城) 132
十三、安州城 132
十四、通州山城与凌寒山城 132
十五、博陵山城 133
十六、铁雍山城 133
十七、岭罕山城 134
十八、黑谷山城 134
十九、大鲜山山城与太山山城 134
二十、鹤城山城 135
附:鸭绿江左岸重要高句丽山城一览表 135
第三节 与山城拱卫的重要平地城 138
一、集安国内城 139
二、桓仁下古城子 139
三、辽东城 139
四、平郭城 139
五、叆河尖古城 140
六、木奇镇古城 141
七、延吉土城子古城和河龙古城 141
八、上伯官屯古城 141
九、东团山平地城 142
十、大同江右岸平壤城 143
第六章 高句丽古城的建置分期、分区及其历史背景 144
第一节 高句丽古城分期与其“五部”的形成与发展 144
一、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山城的初建 144
二、以“国内城”为中心“五部”制的确立及城邑的扩大 146
第二节 高句丽古城建置的早期——从立都“纥升骨城”到建立“国北新城” 148
第三节 高句丽古城建置的中期——从“新城”的建立到迁都“平壤” 150
第四节 高句丽古城建置的晚期——从迁都“平壤”到“千里长城”的修筑 153
第七章 高句丽古城的构筑特点及其特殊规律 156
第一节 山城是高句丽城邑建筑的显著特点 156
一、山城选择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 156
二、山城建筑布局具有“不规则性” 157
三、山城建筑规划中的军事防御体系 158
四、山城多雄踞山水之险和水陆要冲 159
五、中心城邑与卫城和“当道小城”的连属和拱卫 160
六、山城城墙的构筑及类型 161
七、山城城门的结构特征 166
八、城内建筑遗迹及特点 167
第二节 高句丽古城建筑结构的最高形式是王城宫殿和官署寺庙 168
一、早、中期宫室和官署建筑 168
二、晚期宫室、官署和佛寺建筑的构造形式 169
第三节 山城与平地城相结合是高句丽核心建筑的特殊形式 172
一、山城与其拱卫的平地城相毗邻 172
二、山城所对的平地城均雄踞大川之畔 172
三、山城与平地城间多面临一条交通干道 173
四、与重要山城拱卫的平地城多沿用汉、魏旧城 173
第八章 高句丽古城址出土文物的考古学断代分析 175
第一节 陶器 175
一、建筑陶器 176
二、生活器用陶器和明器 181
三、高句丽古城出土的晚期陶器举要 184
第二节 铁器 185
一、铁镞 185
二、铁矛 186
三、铁刀 186
四、铁锅和铁釜 188
第三节 石器、铜器及其他 189
第九章 高句丽古城命名的文化内涵 193
第一节 取源于汉文典籍中的天文、地理概念 193
第二节 以汉、魏、晋之旧城命名 197
第三节 部族名称的变异与借用 201
第十章 高句丽重要古城的古今地理与地名考证 205
第一节 鸭绿江右岸诸城 205
一、纥升骨城 205
二、卒本城 205
三、尉那岩城 206
四、国内城 206
五、丸都城 206
六、哥勿城 207
七、貊城 207
八、新城 207
九、玄菟城 208
十、南苏城 209
十一、乌骨城 209
十二、木底城 209
十三、辽东城 210
十四、安地城 210
十五、金山城 210
十六、白岩城 211
十七、建安城 211
十八、安市城 212
十九、卑沙城 212
二十、苍岩城 213
二十一、盖牟城 213
二十二、磨米城 214
二十三、黎山城 214
二十四、延津城 214
二十五、扶余城 214
二十六、沙城 215
二十七、大行城 215
二十八、泊汋城 215
二十九、后黄城 216
三十、积利城 216
三十一、银城 216
三十二、赤峰城(贵端城) 217
三十三、力城与北丰 217
三十四、安平城 217
三十五、石城 218
三十六、南陕城 218
三十七、帻沟娄城 218
三十八、栅城 218
第二节 鸭绿江左岸诸城 219
一、平壤城 219
二、长安城 219
三、黄城 219
四、汉城 220
五、水谷城 220
六、南平壤城(得月山城) 220
七、犬牙城 221
八、带方城 221
九、汉山城 222
十、辱夷城 222
第十一章 高句丽诸名城与文献中相关史迹的考察 223
第一节 汉魏历次东征收复辽东、玄菟故壤的古城遗迹 223
一、建光元年东征之役 223
二、汉献帝建安中公孙康东征之役 225
三、魏幽州刺史?丘俭东征之役 226
第二节 鲜卑慕容燕与高句丽争据辽东的古城史迹 228
一、前燕与高句丽争据辽东的古城史迹 228
二、后燕与高句丽争据辽东的古城史迹 229
第三节 新城、南苏、木底道与高句丽南、北二道上的古城遗迹 231
一、新城与新城道上诸城及古迹 231
二、木底城与“木底道”上诸城 233
三、南苏城与“南苏道”上诸城 234
四、高句丽南、北二道上诸城 235
第四节 隋、唐二代东征的古城战迹遗踪 238
一、记载隋代东征的文献摘要 238
二、记载唐代历次东征的文献摘要 240
三、隋唐历次东征之诸名城史迹考察 244
(一)“平壤”、“乐浪”、“熊津”道上诸城 244
(二)玄菟、新城道及其诸城 246
(三)建安道与建安道上诸城 246
(四)南苏道与南苏道上诸城 247
(五)扶余道与扶余道上诸城 248
(六)鸭绿道与鸭绿道上诸城 249
(七)襄平与候城道及其诸城 250
(八)沃沮道与沃沮道上诸城 250
第十二章 余论 252
第一节 高句丽古城建筑与其早期民族政权形成发展的关系 252
第二节 高句丽城邑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好太王和长寿王时代 254
第三节 高句丽古城遗存中汉与鲜卑文化影响诸因素 259
第四节 20世纪高句丽古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64
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