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乌杰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010025959
  • 页数:182 页
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体会(代序) 李铁映 1

第一章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方法论特色 1

一、邓小平经济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历史产物 2

(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经历及其经验教训 2

(二)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与传统经济理论的矛盾 4

(三)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6

二、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当代世界潮流的理论反映 7

(一)和平、竞争、发展:当今时代的主题 7

(二)中国的快速发展符合当代世界发展大趋势 9

(三)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对当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 10

三、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的总结,是党的集体智慧的光辉结晶 11

(一)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总结 12

(二)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邓小平同志个人的主观条件 13

(三)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的 15

四、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17

(一)多样性: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主法论特色之一 18

(二)系统性: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色之二 20

(三)实践性: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色之三 21

第二章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 24

一、走出对社会主义认认的误区 24

(一)我们长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24

(二)社会主义是高度文明与高度发达的社会 26

二、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上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29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9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点 32

三、正确认识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 35

(一)如何看待公有制是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35

(二)科学地坚持公有制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3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论行事的依据 39

四、在改革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9

(二)走自己的路,依靠改革建设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 41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整体创新 45

一、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市场经济 45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45

(二)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49

(三)市场经济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动 5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53

(一)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53

(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 55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综合配套改革的系统工程 57

第四章 改革: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8

一、中国不搞改革就没有出路 58

(一)社会主义也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58

(二)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61

(一)不是某个环节的改良,而是全面的改革 64

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64

(二)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制度创新 65

(三)不是简单的机制变更,而是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 66

三、改革:中华民族的再生 67

(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全面改革 68

(二)正确对待风险,抓住改革机遇,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69

(三)“三个有利于”--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74

第五章 开放:改革的起动器和推进器 82

一、闭关锁国是愚昧、落后的根源之一 82

二、全方位开放:生机勃勃 84

(一)从要素资源的引进到运行机制与世界经济接轨 85

(二)点、线、面逐步开放的格局为经济结构全面变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87

(三)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 88

三、“一国二制”:开创性的国际战略 90

(一)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注重开放的经济效益 91

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91

(二)产业政策不能代替地区政策,特区还要办下去 94

(三)不要用开放代替改革,防止旧体制在经济特区复活 95

(四)经济特区和开放地区要正确确定自己在开放、经济发展、国际国内分工中的地位,处理好和港、澳、台地区的关系 96

第六章 发展才是硬道路 98

一、发展:生存之路 98

(一)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98

(二)发展是民富国强的必由之路 99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01

二、发展的总格局 103

(一)分步走:赶超的发展战略 103

(二)倾斜式:发展模式创新 106

三、发展的新思路 108

(一)抓住机遇,能快则快,隔几年上新台阶 109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快速发展 114

一、农业是基础 118

第七章 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118

二、农村经济体制的制度创新 121

三、乡镇企业:中国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功道路 125

第八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9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9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29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1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13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 133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锐利武器 133

(三)管理也是科学技术 134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 135

(一)改革科技体制,使科学技术走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135

(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36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37

(四)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138

(五)抓好教育工作,培养科技人才 140

第九章 大政策:先富带后富 142

一、共同富裕是目标 142

(一)分配方式的改革,进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 142

(二)中国农村改革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示范效应 143

二、先富带后富 144

(一)旧分配制度的主要弊端:平均主义 144

(二)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接轨,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146

(三)先富带后富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48

三、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必须始终防止两种倾向: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 150

(一)鼓励先富,但要防止两极分化 150

(二)当前分配领域中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平均主义 152

(三)倡导勤劳致富,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灭绝对贫困,改革工资制度,实现全民达小康,认真解决当前少数人通过非法手段暴富问题。 153

第十章 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积极稳定的社会大环境 155

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156

(一)没有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都搞不成 156

(二)稳定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 157

二、大胆闯与步子稳 161

(一)持续、稳定、协调:经济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162

(二)以改革求稳定 164

(三)以发展求稳定 166

三、妥善处理若干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保持我国政治经济稳定 168

(一)稳定和坚持先富带后富 168

(二)稳定和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170

(三)稳定和惩治腐败 172

(四)稳定和遏制通货膨胀 174

(五)稳定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77

(六)稳定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