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1
一九八四年经济学述评(孙尚清) 1
近几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讨论有哪些进展(张卓元) 5
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规律(杨长福) 15
研究经济模式是改革实践的需要(刘国光 陈吉元) 23
广泛开展宏观调节理论研究(唐宗焜) 28
对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晓亮) 37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了几个问题(刘国光 赵人伟) 46
对加强乡镇企业问题研究的几点看法(晓亮) 59
关于厂长负责制的理论与实践(韩岫岚) 65
第三产业经济理论讨论述评(白仲尧) 74
一年来价格改革理论研究述语(王振之) 83
按劳分配与工资问题讨论述评(赵履宽) 91
关于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罗肇鸿) 97
政治经济学 107
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郑必坚 罗劲柏) 107
积极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于光远) 109
运用《资本论》抽象叙述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宋涛) 111
社会主义经济分析的体系初探(曾启贤) 112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设想(厉以宁) 114
各种社会主义体制的分类标准(苏绍智) 116
加深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科学理解(林子力) 118
马克思对商品概念的三次扩大(王克玲) 120
商品概念的新发展(李光远) 122
一国不能消除商品经济(孟繁森) 124
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的固有属性(于祖尧) 126
关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内部结构问题(王珏) 128
纸币能否成为商品交换价值的直接代表(蒋学模) 129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耿明斋) 131
利润是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直接目的(方恭温) 133
利润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有条件的(俞明仁) 135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也具有价值(卓炯) 136
超额价值是由先进企业创造的(冯子标 牛仁亮) 138
两个层次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骆耕漠) 139
按劳分配的“劳”是指劳动支出还是劳动产品?(马镔) 141
国家和企业之间不是按劳分配关系(冯兰瑞) 143
人类社会产业发展的周期律(邓宏海) 145
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比例关系的规律性(罗季荣) 148
略论“结构型”再生产模式(熊映梧) 149
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新形式(赵江) 151
划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界限(董继斌) 153
马克思一封未发表的关于英译《资本论》的信(王亚汶) 155
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结构”及其科学意义(汤在新) 156
思格斯对《资本论》究竟作了多少增补?(李成勋) 158
国民经济综合问题 16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刘国光) 160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成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联系(董辅礽) 163
国民经济增长总量模型分析(史晋川) 165
需求膨胀是经济模式转换中的主要危险(高梁) 167
对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的认识过程(薛暮桥) 169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市场机制(曾启贤) 171
不完全的直接计划机制和不完全的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马家驹) 173
在实行指导性计划中经济杠杆的作用(于光远) 175
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好处(杨启先) 176
运用城市级差地租机制实行产业置换(孙恒志) 179
经济体制改革 181
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模式的改造(刘国光) 181
改革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苏绍智) 182
在体制改革中运用系统思想(孙效良) 184
经济改革中要加强宏观控制(吴敬琏) 185
由直接控制为主过渡到间接控制为主势在必行(郑洪庆) 188
经济体制模式转换时期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林凌) 190
实现宏观控制微观化(张华何 张郑边) 192
如何利用经济调节手段搞活经济(廖季立) 194
运用经济杠杆的两个条件(张朝尊 林文益) 195
当前体制改革所处的经济环境(王积业) 196
改革使公有制在内涵上更趋向完善(唐宗焜) 198
搞活企业必须对企业定性、定位和定理(蒋一苇) 199
把扩大再生产的权力交给企业(何伟 韩志国) 201
我国需要新的更合适的经济形式--股份制(谭元泰 李伟忠) 203
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股份化的探讨(曹文炼) 205
企业股份化方案不宜全面推行(王小强 吉小明) 207
改革和经营的关系(于光远) 209
沿海开放城市经营证券和开放证券市场的必要性(刘茂山 殷梅生 赵春益) 210
计划经济 212
计划调节的五大体系(冯玉忠) 212
计划经济的“四个不等式”(杨承训) 213
计划方法必须实行五个转变(吴俊扬) 215
指令性计划在计划管理中能否起主导作用(蒋映光) 216
农村经济 219
2000年我国农村发展的七大趋势(顾景德) 219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发展(詹武 刘文璞等) 221
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商品生产的发展(何盛淮) 223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几个社会目标(杜润生) 224
农村新经济联合体的四种形式及其发展趋势(周玉贞 梅兴保) 226
合作经济与经济合作(韩元钦) 228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实践必将历史地否定集体经济和双层经营结构(高鸿宾) 230
发展现代农业的十个新方向(邓宏海) 232
农业生产向十个方面转化(许谷秀) 234
建立新型农村产业结构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李百冠) 236
立体农业模式的特点和效益(郑伟文) 238
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钱学森) 240
家庭工业是乡镇企业的新细胞(陈道进) 242
我国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特点和战略目标(王向明) 243
工业经济与管理 245
经营型的工业部门的特点(陈淮) 245
生产型和经营型管理的主要区别(狄温) 247
行业管理同企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区别(陈佳贵 邱靖基) 248
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徐寿波) 250
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八个基本方面(杨时展) 251
产生“鞭打快牛”的根源及完善的设想(孙效良) 253
经济预测必须遵循的原则(丁力) 255
现代管理思想的要点(郝觐桓) 257
生产力经济学 259
现代生产力基本构成(王师勤) 259
生产力系统的反馈(穆怀中) 260
社会科学可以成为直接生产力(潘叔明) 262
新技术革命与技术经济学 264
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一些基本认识(卢嘉锡) 264
怎样看待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研究工作的影响(孙尚清) 266
新技术革命引起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周叔莲) 269
新技术革命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十大影响(杨智勇) 270
世界新技术革命对策的四种模式(朱南如) 272
日美西欧新技术发展趋势比较(朱建荣) 274
技术创新与经济长波(张海宁) 275
技术商品与物质商品的主要区别(范风杰) 277
科技成果的价值补偿(李祥生) 279
信息商品的分类及特点(王仰) 280
基本建设经济 283
安排和处理固定资产投资应遵循的原则(刘溶沧) 283
从“控制投资规模”转向“控制投资方向”(卢璋) 285
投资宏观控制方式应由“堵截型”变为“疏导型”(卢中原) 286
价格 289
价格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卓元) 289
要慎重地、有步骤地调整价格(薛暮桥) 290
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进行价格改革(刘卓甫) 293
改革价格体系的初步设想(田纪云) 295
不能把稳定物价的方针改为物价基本稳定的方针(马宾) 298
价格体系的改革难点与办法(苏星) 300
为价格体系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何建章) 302
商品的再生产价值是定价的出发点(邝日安) 304
我国处理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关系的对策(王振中) 305
商业经济与第三产业 308
用商品经济的观点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沈以宏) 308
国营商业要积极参与市场调节(高涤陈) 309
零售商业专业化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黄士林) 311
粮食流通体制的战略性大改革(吴硕) 313
我国现阶段不能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中心(孔凡静) 314
发展中心城市第三产业的宏观对策(罗时祥) 315
第三产业所具备的“产业”特性(夏蔚莼) 317
财政 319
谈十项较大的财政改革(王丙乾) 319
财政信贷平衡是宏观控制的首要问题(左春台 肖捷) 320
农业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苏挺 黄振纲) 322
财政、信贷与物资综合平衡的核心是结构平衡(白伊宏) 324
论合理赤字(唐舵) 325
成本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李天民) 326
金融 328
金融改革中的五个转变(朱田顺) 328
国家银行体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刘光第) 330
我国中央银行信用调节的目标和调节手段(张玉文 曹兴华) 332
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搞活基层银行(杨培新) 334
应当重新制定信贷基本原则(俞天一) 335
放开银行信用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王绍飞) 336
“实货实存”是银行信贷计划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姜维俊) 337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三大特点(刘鸿儒) 339
纸币流通量并不是直接以流通中所需金量为依据(陈躬林) 341
有效地控制货币流通量的四条措施(李守荣) 342
我国票据承兑、贴现的特点和作用(徐承藩) 344
劳动工资 346
劳动力合理流动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何建民) 346
劳动力流动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必要条件(贺长元) 348
所有职工都实行合同制,不符合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蒋一韦) 349
关于工资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几种形式的分析(王新华) 351
城市经济 353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要有利于城市布局合理化(麦履康) 353
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刘斌西) 355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和特点(刘岐 薛洪江) 357
特区经济 359
经济特区将向综合性、多样化发展(王鼎咏) 359
特区经济双向型市场混合型(童大林) 361
我国经济特区与外国经济特区的区别(江澄) 362
经济开发区应以中外合资为主(李克华 刘春琪) 363
内地也应办经济特区(肖帆 伍新木 陈志龙 陶兴文) 364
深圳特区在价格体制改革方面值得内地借鉴的几个方面(梁文森) 366
统计、会计与审计 369
统计的两种职能--服务与监督(钱伯海) 369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计算(韦宗辉) 370
要注重价值指标(李成瑞) 372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葛家澍) 373
建立“一纵二横”的审计工作网络(黄锦生) 375
审计监督要为经济改革服务(凌祖佑 高奇) 376
经济法 378
经济法是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武器(罗明达) 378
经济立法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李文进) 380
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破产法的理论依据(曹思源) 381
中国专利法的特色(顾明) 383
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张连生) 385
人口经济学 387
展望2000年我国人口的合理安排(费孝通) 387
我国人口多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石山 李文华 李松华 沈长江 杨挺秀) 389
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形态和特点(倪小宇) 390
消费经济学 393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尹世杰) 393
搞好消费基金宏观控制的几点设想(解书森 康耀 陈冰) 394
如何建立开放型消费体制(袁培树 凌宏城) 395
刺激消费不适合当前我国国情(周凯利 梁文君) 397
对外经济关系 399
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的内外依据(滕维藻 郑伟民) 399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季崇威) 401
对外开放必须实行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钱俊瑞) 403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指南(廖建祥) 405
外贸体制改革是提高外贸经济效益和扩大出口的根本途径(袁文祺) 406
我国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双重身份(王境 郑佩玉 张期) 408
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有一定限度(宦乡) 410
重视“市场换技术”问题(陈肇斌) 411
认真吸收发展中国家利用跨国公司资金和技术的经验教训(巫宁耕) 413
对外开放中的资源观(周天豹) 415
国际经济问题 417
世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各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和世界经济的总体(仇启华) 417
世界经济模型与长期预测 世界经济预测调研小组 419
世界经济研究正面临着新的转折和突破(杨鲁军) 421
论未来五年的世界经济(宦乡) 422
世界经济形势有好转但不平衡(浦山) 423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向(耿建跃) 425
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张士元) 427
西欧是否正在创建“富有生命力”的“第二代欧洲”?(朱正圻) 428
“环太平洋经济共同体”的构想及前景(胡磊) 430
建立马克思主义的长波理论(查汝强) 431
结构性危机及其特点(孙志刚) 433
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陈贤翼) 436
国际劳务市场自身的三大规律(杨海涛) 438
不能简单地认为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管理是完全混乱不堪的(李恺惠) 439
各国经济 441
苏联面临全面经济改革的关键时刻(罗肇鸿) 441
苏联东欧国家三种经济体制模式的差别(周新城) 442
美国经济发展突破西方传统理论(黄范章) 444
撒切尔政府的非国有化政策(杨洁勉) 446
“日本模式”的几个特点(张可喜) 447
日本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政策管理(毕志恒) 449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董辅礽) 451
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廖少康) 453
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应以农业为重点(吴能远 朱美荣) 455
巴西的主要教训是过度“自我消耗”(汤安中) 457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459
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性质(崔春华 廖德清) 459
说中国有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是错误的(傅筑夫) 461
中国的落后最早是在1750年以后才开始的(陈振汉) 463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李宁庸) 464
《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王新荣) 466
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王月珽) 468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首倡者(张鸿翼) 469
世界经济史的分期(瞿宁武) 471
李斯特关于生产力发展源泉理论的积极因素(王师勤) 473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吴奎昰) 475
西方经济学中适用于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工具(钱荣堃) 477
中国当代经济学要研究和吸取西方经济学的成就(周建明 程麟荪) 479
货币数量论对我们的借鉴作用(陈野华) 481
评斯拉法价格决定的理论(胡代光) 482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之路(徐博涵)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