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改革思想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放放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4332860
  • 页数:47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从公共管理到政府行政的变革 1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期的公共管理 1

一 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1

二 原始民主制下的公共管理 4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神权行政 10

一 从部落到国家的转变 10

二 从公共管理到政府行政的变革 12

三 夏商的神权行政 14

第二章 西周时期:从神权行政到“礼治”行政的改革 20

第一节 西周行政的三大基石一井田制 20

二 +++分封制 21

三 宗法制 22

第二节 西周行政体制的奠基人周公旦的行政改革思想 23

一 行政指导思想上从尊神到重德的改革 24

二 行政与伦理合一的行政原理 26

三 敬天保民的行政原则 27

四 重实绩和分工的人事改革思想 30

第三节 中国行政制度的初创——西周的礼制 32

一 行政区域的划分 32

二 官吏制度 34

三 乡遂自治制度 36

四 教育制度 39

五 经济管理制度 40

六 中央政府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42

第四节 西周后期的行政改革思想 44

第三章 春秋时期:对“礼治”行政的初步改革 47

第一节 行政改革的社会基础 47

一 工商业的进步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7

二 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49

一 管仲的“安民”新政 51

第二节 诸侯国的行政改革 51

二 晋文公的“报施救患”论 58

三 晏婴的“和”“同”论 60

四 子产的“不毁乡校”论 64

五 范蠡的“平籴齐物”论 70

第三节 “贵族”的温和改良方案——儒家孔子的“礼义治国”论 72

一 以复兴周礼为核心的行政目标 74

二 “为政先正名”的行政指导思想 76

三 “中庸之道”的行政原理 78

四 +++以“德政”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行政改良方案 79

第四节 “弱者”的宁静改革方案——道家老子的“无为而治”论 84

一 “小国寡民”的行政目标 85

二 “无为而治”的行政原理 85

四 官吏的素质要求 88

三 “以柔克刚”的行政原则 88

五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经济改革思想 90

第五节 “平民”的激进改革方案——墨家墨子的“兼爱”“尚同”“节 用”论 90

一 “兼相爱”的行政目标 91

二 “尚同”的行政原则 93

三 “尚贤”的人事原则 94

四 +++“节 用”的经济改革思想 94

第六节 孙武倡权变、重效率的改革思想 96

一 决策改革思想 96

二 行政原理和原则 97

三 +++人事改革思想 99

第四章 战国时期:去“礼”立“法”的变法改革 100

第一节 变法改革的思想基础 100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00

二 行政改革思想的理性发展 101

一 孟子的“仁政”论 103

第二节 对孔子行政改良思想的发展 103

二 荀子的“礼纲法用”论 110

第三节 诸侯国的变法改革和法家行政改革思想 119

一 李悝变法 119

二 商鞅变法 124

三 其他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131

四 +++慎到的行政权力论和申不害的领导艺术论 138

五 韩非对法家行政改革思想的综合 143

第四节 道家庄子反对剧烈变革的“顺其自然”论 152

一 “无治”的行政目标 153

二 顺其自然的行政原理 155

三 顺民情性的行政指导思想 155

四 平等、平均的经济改革思想 156

第五节 “儒体法用”行政模式的雏形——吕不韦对各派行政改革思想的综合 157

一 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改革思想 158

二 “以德为主,德法并举”的行政指导思想 160

三 君臣关系改革思想 161

四 农工商结合的经济改革思想 162

第五章 秦汉时期:“儒体法用”行政模式的形成 164

第一节 统一的君主专制集权国家的形成 164

第二节 秦朝:开创“法制”新时代 165

一 嬴政建立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行政改革 165

二 李斯的“师今”论 172

第三节 汉初的“无为而治” 175

一刘邦重建专制集权秩序的行政改革 175

二 “无为而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180

三 汉初对儒法行政改良或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87

第四节 西汉中期刘彻的“儒体法用” 195

一 董仲舒对儒家行政改良思想的反动 195

二 刘彻的行政改革与“无为而治”局面的终结 200

三 “儒体法用”行政模式的形成 205

四 盐铁会议与桑弘羊的行政改革思想 208

第五节 西汉末东汉初的行政改革 214

一 王莽的“托古改制” 214

二 刘秀的“柔道治天下” 220

第六节 桓谭、王充、王符、仲长统的行政改革思想 224

一 桓谭的吏治改革思想 225

二 王充的“去信存食”论 226

三 王符的厚薪养廉论 228

四 仲长统对专制集权行政规律的初步总结 230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无主”时代 23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新变化 233

一 腐朽的门阀士族把持政府 234

二 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和各民族的杂居、矛盾、融合 234

三 多元的思想文化 235

第二节 曹操的行政改革思想 236

一 太平安乐的行政目标 237

二 “唯才是举”的人事改革思想 238

三 执法必严的行政原则 239

四经济改革措施 240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为主体的行政改革思想 241

一 诸葛亮的行政改革思想 241

二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244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246

四 傅玄的行政改革思想 249

第四节 其他行政改革思想和反改革思想 252

一 魏晋玄学家反对改革的“贵无”论 252

二 周朗的行政改革思想 254

三 刘毅对“九品中正制”的批判 256

第七章 隋唐时期:封建政府行政走向成熟 259

第一节 从分裂到隆盛 259

一 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和社会的进步 259

三 政府行政思想的成熟 260

二 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 260

第二节 杨坚的行政改革 261

一 经济体制改革 261

二 行政体制改革 263

三 +++人事制度的历史性改革——创立科举制 266

第三节 “贞观之治”的形成与李世民的“开明专制” 269

一 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70

二 行政法制改革 273

三 经济体制改革 275

四 大办教育事业,培养政府后继人才 278

五 李世民的行政改革思想 280

第四节 唐初繁荣局面的巩固与武则天的行政改革 287

一 奖励农桑,稳固农业 288

二 吐旧纳新,重用新人 289

三 设立“四轨”,大开言路 292

第五节 “开元盛世”与李隆基的行政改革 293

一 定编定岗,精简机构 293

二 改革科举,加强考核 294

三 检田扩户,改革经济 295

四 调整宗教政策,发展学术文化 296

第六节 “安史之乱”与唐中后期的行政改革思想 298

一 刘晏的理财新法 298

二 陆贽的经济改革思想 301

三 永贞革新 304

第七节 儒家行政改良思想的复兴与发展 308

一 王通的“变通”论 308

二 魏征的安人理国论 310

三 柳宗元的“吏为民役”论 312

四 韩愈的“千里马”与“伯乐”论 314

五 +++白居易的“爱民”论 316

第八节 晚唐道家的行政批判思想 318

第八章 宋元时期:强化统一集中的行政 321

第一节 封建社会向后期转化 321

一 经济上的“开放” 322

二 政治上的“集中” 322

三 思想上的“两端” 323

第二节 结束分裂的基础——柴荣的行政改革 323

一 人事行政改革 324

二 行政组织改革 325

三 经济改革 325

第三节 +++宋代经济的全面繁荣与赵匡胤的行政改革 330

一 行政体制改革 331

二 人事行政改革 332

三 经济体制改革 335

第四节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339

一 人事行政改革 341

二 经济改革 342

三 行政法制改革 342

第五节 李觏的行政改革思想 344

一 功利主义的行政指导思想 345

二 经济改革思想 346

三 人事改革思想 347

第六节 王安石变法 348

一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酝酿准备 348

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53

三 王安石与反对派的斗争 357

四 对王安石变法的再分析 359

第七节 儒家行政思想的彻底僵化 361

一 司马光的“君子小人”论 361

二 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论 363

一 陈亮、叶适的“功”“利”论 367

第八节 反理学、反传统的行政改革思想 367

二 邓牧对专制集权行政的批判 371

第九节 忽必烈对汉行政文化的继承和改革 372

一 经济改革 373

二 行政体制改革 374

三 人事制度改革 375

第九章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没落与挣扎 378

第一节 专制集权的没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78

一 专制集权的日益腐朽 378

二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79

三 追求平等解放的民主思想萌芽的产生 379

第二节 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集权的“两手” 380

一 经济行政上的“宽以待民” 381

二 行政体制上的“极权化” 385

三 行政立法上的重罚主义 387

五 人事行政上的“猛以治吏” 388

四 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政策 388

第三节 从理学到心学—王守仁的“移风易俗”论 390

一 “知行合一”论 390

二 “移风易俗”的道德建设论 391

三 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 392

第四节 张居正改革 393

一 “考成法” 394

二 “一条鞭法” 396

三 其他改革措施 398

第五节 具有民主气息的行政改革思想的产生 400

一 李贽的“平等”和“倡实利”论 400

二 黄宗羲的“天下为公”论 404

三 王夫之的“宽民严吏”论 407

四 顾炎武的“分权”“分治”论 409

五 唐甄的“养民”“平均”论 413

第六节 “康乾盛世”—专制集权行政的回光返照 416

一 康熙的行政改革 417

二 雍正的行政改革 422

三 乾隆的行政改革 424

第十章 近代:走出专制集权行政循环的改革尝试 427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 427

一 闭关自守必然落后 427

二 腐败落后必然挨打 428

三 走出传统行政思想的循环 429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改革派的行政改革思想 430

一 龚自珍的“法无不变”论 431

二 魏源的行政改革策略论 433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改革尝试 437

一 农业社会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 437

二 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440

第四节 洋务新政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42

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行政指导思想 443

二 “变局论”和对外政策的调整 444

三 倡导“礼治”、“仁政”,改革内政 444

四 从“求强”到“求富”的转变 445

五 对洋务新政的再认识 446

第五节 戊戌变法与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改制思想 447

一 维新派的改制思想 447

二 戊戌变法 455

第六节 清末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458

一 清末“新政” 459

二 清末“预备立宪” 461

第七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464

一章 炳麟的“四权分立”论 464

二 宋教仁的责任内阁、以法治国论 467

三 孙中山的“五权分立”论 469

第八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