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中医之肝胆解剖生理与病理 1
一、肝胆的解剖 1
二、肝的生理病理 3
三、胆的生理病理 9
四、肝胆与其它脏腑生理病理关系 13
〔附〕现代医学肝脏、胆道解剖与生理 15
第二章 有关肝胆理论探析 31
一、论“肝主疏泄” 31
二、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34
三、论“肝生于左” 38
四、论“乙癸同源” 42
五,论“肝病实脾” 45
六、论“木郁达之” 48
七、论“女子以肝为先天” 51
八、论小儿“肝常有余” 55
九、论“肝之余气泄于胆” 59
十、论“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61
第三章 论古今名家治肝法 65
一、论《黄帝内经》治肝三法 65
二、论《金匮要略》治肝十法 67
三、论魏玉横治肝法 70
四、论王旭高治肝三十法 72
五、论费伯雄治肝八法 81
六、论丁甘仁治肝十法 83
七、论许寿仁治妇女病调肝十法 85
一、肝气 89
第四章 论肝胆证候名称 89
二、肝郁 90
三、肝火 91
四、肝阳 91
五、肝风 92
六、肝热 93
七、肝寒 93
八、肝虚 93
九、肝实 94
十、肝厥 95
十一、肝积 95
十四、肝疳 96
十三、肝咳 96
十二、肝着 96
十五、肝胀 97
十六、肝痹 97
十七、肝痛 97
十八、肝痈 98
十九、肝水 98
二十、肝疝 98
二十一、肝心痛 99
二十二、肝胃痛 99
二十三、胆胀 99
二十五、胆虚 100
二十六、胆实 100
二十四、胆瘅痜 100
二十六、胆实 100
二十五、胆虚 100
二十四、胆瘅痜 100
二十八、胆热 101
二十七、胆寒 101
二十七、胆寒 101
二十八、胆热 101
一、胁痛 102
第五章 论肝胆病主证及脉舌特征 102
第五章 论肝胆病主证及脉舌特征 102
一、胁痛 102
二、脘胁胀闷 103
三、少腹痛 103
二、脘胁胀闷 103
三、少腹痛 103
五、眩晕 104
四、腹胀(单腹胀) 104
五、眩晕 104
四、腹胀(单腹胀) 104
八、面青(面色黧黑) 105
七、抽搐 105
八、面青(面色黧黑) 105
七、抽搐 105
六、头痛 105
六、头痛 105
十一、黄疸 106
十、乳房胀痛 106
九、蛛纹、赤掌 106
十一、黄疸 106
十、乳房胀痛 106
九、蛛纹、赤掌 106
十二、口苦 107
十三、善怒 107
十四、梅核气 107
十三、善怒 107
十二、口苦 107
十四、梅核气 107
十六、乳核、瘰疬 108
十七、带下 108
十六、乳核、瘰疬 108
十五、疝气 108
十五、疝气 108
十七、带下 108
十八、淋浊 109
十九、弦脉 109
十八、淋浊 109
十九、弦脉 109
二十、肝胆证舌苔 110
二十、肝胆证舌苔 110
第六章 论肝胆病治法及方药 111
第六章论肝胆病治法及方药 111
一、疏肝理脾法(1.逍遥散;2.四逆散) 112
二、疏肝行气法(1.柴胡疏肝散;2.半夏厚朴汤) 113
三、疏肝和胃法(1.柴胡疏肝汤;2.沉香降气散;3.解肝煎) 114
四、疏肝温中法(1.良附丸;2.吴茱萸汤) 115
五、疏肝养阴法(1.一贯煎(加味一贯煎);2.滋水清肝饮) 116
六、疏肝化瘀法(1.膈下逐瘀汤;2.复元活血汤) 117
七、疏肝利水法(1.禹功散;2.达郁宽中汤) 118
八、疏肝泄热法(1.左金丸;2.金铃子散) 119
九、平肝潜阳法(1.天麻钩藤饮;2.滋生青阳汤;3.资生清阳汤) 120
十、平肝熄风法(羚角钩藤汤) 122
十一、镇肝熄风法(镇肝熄风汤) 122
十二、柔肝熄风法(阿胶鸡子黄汤) 123
十三、清肝泄火法(1.化肝煎;2.丹栀逍遥散) 124
十四、泻肝降火法(1.龙胆泻肝汤;2.当归龙荟丸;3.泻青丸) 125
十五、养肝宁神法(1.酸枣仁汤;2.真珠母丸) 126
十六、养肝明目法(1.石斛夜光丸;2.明目地黄丸) 127
十七、养肝振痿法(虎潜丸) 128
十八、调肝解郁法(1.越鞠丸;7.解郁合欢汤) 129
十九、调肝降逆法(1.四磨饮;2.旋覆代赭石汤) 130
二十、平肝降逆法(1.奔豚汤;2.奔豚丸) 131
二十一、补肝养血法(1.四物汤;2.补肝汤) 131
二十二、补肝通痹法(1.四物五藤汤;2.滋阴养液汤) 132
二十三、补肝调经法(1.参芪四物调经汤;2.益母胜金丹) 133
二十四、疏肝调经法(正气天香散) 134
二十五、暖肝散气法(1.暖肝煎;2.天台乌药散;3.橘核丸) 135
二十六、温肝散寒法(1.当归四逆汤;2.茱萸附桂汤) 136
二十七、敛肝散寒法(乌梅丸) 137
二十八、柔肝清热法(秦艽鳖甲散) 138
二十九、缓肝和中法(1.甘麦大枣汤;2.芍药甘草汤) 139
三十、育阴调肝法(1.海藻玉壶汤;2.育阴制亢汤) 139
三十一、滋水涵木法(1.杞菊地黄汤;2.滋肾养肝汤) 140
三十二、清火泻木法(生铁落饮) 141
三十三、培土抑木法(痛泻要方) 142
三十四、清金制木法(咳血方) 143
三十五、和解少阳法(1.小柴胡汤;2.大柴胡汤) 143
三十六、温胆降胃法(1.温胆汤;2.十味温胆汤) 144
三十七、清胆和胃法(蒿芩清胆汤) 145
三十八、疏肝利胆法(疏肝利胆汤) 146
三十九、清肝泻胆法(1.柴胡清肝散;2,栀子清肝散) 146
四十、清肝退疸法(1.茵陈蒿汤;2.茵陈五苓散;3.茵陈术附汤) 147
第七章 常见肝胆病辨证论治 149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149
二、乙型肝炎 151
三、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153
四、臌胀 154
五、肝痈 156
六、胆石症、胆道感染 157
七、肝郁 159
八、甲状腺机能亢进 160
九、疝病 162
十、眩晕 164
十一、乳腺病 165
十二、月经不调 166
十三、高血压病 167
十四、热淋 168
附方索引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