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针灸的作用机理 1
一、针灸的调整作用 1
二、针灸的镇痛作用 4
第二章 经络与腧穴 5
第一节 经络 5
一、经络的组成 5
二、经络的功能 5
三、十二经的循行与分布 7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与分布 10
五、十五络脉的循行与分布 11
第二节 腧穴 13
一、腧穴的基本作用 13
二、腧穴的定位法 13
三、十四经重点腧穴 17
四、经外奇穴 38
第三章 针法灸法 44
第一节 针法 44
一、毫针法 44
二、电针与水针法 47
三、其它针法 48
第二节 灸法与拔罐法 49
一、灸法 49
二、拔罐法 50
第四章 针灸禁忌与不良反应 51
第一节 针灸禁忌 51
第二节 针灸不良反应 51
第一章 常见症状的针灸治疗 54
一、眩晕 54
各论 54
二、晕厥 55
三、头痛 55
四、失眠 56
五、尿失禁 57
六、少乳 57
七、尿潴留 58
八、咳嗽 59
九、呃逆 60
十一、腹泻 61
十、呕吐 61
十二、腹痛 63
十三、胃肠胀气 64
十四、耳鸣耳聋 64
十五、水肿 65
十六、牙痛 66
十七、复视 66
十八、遗精 67
十九、抽搐 68
一、流行性感冒 69
第二章 传染性疾病 69
二、百日咳 72
三、流行性腮腺炎 75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77
五、细菌性痢疾 80
六、病毒性肝炎 83
七、疟疾 86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88
一、支气管炎 88
二、支气管哮喘 91
三、肺炎 94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96
一、高血压病 96
二、心绞痛 98
三、心肌炎 100
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102
五、阵发性心动过速 104
六、心脏神经官能症 105
一、食道贲门失弛缓症 107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7
二、溃疡病 108
三、急性单纯性胃炎 110
四、慢性胃炎 111
五、胃肠神经官能症 113
六、胃下垂 114
七、习惯性便秘 115
第六章 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117
一、糖尿病 117
二、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20
三、单纯性甲状腺肿 122
四、痛风 123
第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 125
一、血管神经性头痛 125
二、急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 127
三、癫痫 131
四、脑震荡后遗症 134
五、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35
六、脊髓灰质炎 137
七、多发性神经炎 139
八、神经衰弱 141
九、三叉神经痛 143
十、坐骨神经痛 145
十一、枕神经痛 147
十二、臂丛神经痛 148
十三、肋间神经痛 150
十四、周围神经损伤 152
十五、晕动病 155
十六、癔症 156
一、尿路感染 157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57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159
三、男性性功能障碍 161
四、慢性前列腺炎 163
五、男性不育症 164
第九章 结缔组织病 166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166
二、风湿性关节炎 168
一、痛经 170
第十章 妇儿科疾病 170
二、闭经 172
三、月经失调 173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 175
五、更年期综合征 177
六、外阴白斑病 179
七、子宫脱垂 180
八、婴幼儿腹泻 182
九、小儿遗尿 184
第十一章 外科、皮肤科疾病 185
一、急性乳腺炎 185
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186
三、急性胆囊炎 188
四、慢性胆囊炎 189
五、胆石症 190
六、直肠脱垂 192
七、丹毒 193
八、颈椎病 194
九、骨关节病 197
十、落枕 198
十一、肩关节周围炎 199
十二、冈上肌肌腱炎 201
十三、肩峰下滑囊炎 202
十四、肱骨外上髁炎 203
十五、软组织损伤 204
十六、急性腰扭伤 206
十七、慢性腰肌劳损 207
十八、梨状肌综合征 208
十九、狭窄性腱鞘炎 209
二十、腕管综合征 210
二十一、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 211
二十二、带状疱疹 212
二十三、荨麻疹 213
二十四、痤疮 215
二十五、神经性皮炎 216
二十六、斑秃 218
第十二章 五官科疾病 219
一、近视 219
二、急性结膜炎 221
三、青光眼 222
四、色盲 223
五、视神经萎缩 225
六、急性鼻炎 226
七、慢性单纯性鼻炎 228
八、过敏性鼻炎 230
九、慢性鼻窦炎 231
十、美尼尔氏病 232
十一、特发性暴聋 234
十二、中耳炎 235
十三、急性扁桃腺炎 236
十四、慢性单纯性咽炎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