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经典著作家的启示:关于“农业是基础”、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工农关系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
必要劳动是全部社会劳动的基础 14
社会需要及其它 22
劳动力转移 28
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 36
第一章 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线索 49
历史的新页 49
土地改革 50
两极分化 55
农业合作化 56
人民公社化——一场错误 60
平均主义的社会基础 61
林彪、“四人帮”的假共产主义 63
荒谬的农村经济政策 68
农业学大寨运动被绑上了“四人帮”的战车 74
人口问题 78
家庭经济 80
经济效益问题 82
多余劳力问题 84
不平衡 85
结构 87
成就 90
第二章 新时期的农村经济政策 91
共同认识的基础 93
尊重自主权 94
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96
放宽政策界限,发展家庭副业 100
贯彻按劳分配政策 103
调整价格与财政信贷政策 104
推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107
政策效应 120
第三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过程 123
体制改革的由来和公社制度的解体 12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 137
大转变的一年 139
家庭承包制为什么能够促进生产 142
改革的性质 145
对家庭的再认识 147
承包制的基础——内在的利益冲动 149
专业户的出现 151
关于农业专业户 155
离土不离乡 156
新的联合 160
第四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的开放与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164
改革的必要 165
统购统销制度的历史评价 170
双重价格 175
改革后的市场 178
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181
开辟农产品批发市场 185
破除在市场问题上的错误观念 188
评价 191
第五章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小城镇的振兴 192
最早的信息 193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95
乡镇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分析 198
乡镇企业的制约因素 201
实践的启迪 205
小城镇的振兴 209
第六章 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219
温州模式与家庭工厂 220
联户经营 222
温州模式的本质——市场型经济 225
晋江模式与集资经营 229
晋江模式的特征 233
股份制问题 234
一多种经济成分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 237
第七章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247
农村改革启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47
城市改革的起点 248
第一批试点 249
计划放权 249
国营企业实行集体经营 251
资金市场 252
股份制与承包制 255
优化组合 256
僵化模式受到了冲击 258
历史的转型期 261
第八章 转型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若干新的趋势 264
转型期的经济特征 264
非农化倾向 266
土地经营制度的新发展——从承包到租赁 272
“农村工业化”的萌芽 279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291
从封闭到开放 298
新经济联合体 304
以工补农——从输血到造血 309
社会化服务的苗头 313
东西部协作关系的发展 316
贫困地区的变化 319
重视兴办教育 322
社区经济促进人口城镇化 326
第九章 走继续探索的路 330
发展目标 330
农业开发 334
扩大投入 336
人口控制 337
产业政策 339
结束语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