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中医学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14048·3631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4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7

(一)整体观念 7

(二)辨证论治 11

四、《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12

五、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 1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1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一)阴阳的对立斗争 19

(二)阴阳的依存互根 20

(三)阴阳的消长转化 20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2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22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3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23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24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5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5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25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26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7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28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28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29

第二章 脏腑 31

第一节 脏腑 33

一、五脏 33

(一)心 附:心包 33

(二)肺 35

(三)脾 37

(四)肝 40

(五)肾 附:命门 43

二、六腑 47

(一)胆 47

(二)胃 48

(三)小肠 48

(四)大肠 48

(五)膀胱 49

(六)三焦 49

附一、脑 50

附二、女子胞 51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52

(一)脏与脏 52

(二)脏与腑 57

(三)腑与腑 58

第二节 气、血、津液 59

一、气 59

(一)气的生成 60

(二)气的功能 60

(三)气的分类 61

(四)气的运行 63

二、血 64

(一)血的生成 65

(二)血的功能 65

(三)血的循行 66

三、津液 66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66

(二)津液的功能 67

(三)津液的分类 67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68

(一)气与血的关系 69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70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71

第三章 经络 72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72

一、经络的概念 72

二、经络的组成 72

第二节 十二经脉 73

一、名称分类 73

二、循行部位及主要病证 74

(一)手太阴肺经 74

(二)手阳明大肠经 74

(三)足阳明胃经 75

(四)足太阴脾经 78

(五)手少阴心经 79

(六)手太阳小肠经 80

(七)足太阳膀胱经 81

(八)足少阴肾经 81

(九)手厥阴心包经 84

(十)手少阳三焦经 85

(十一)足少阳胆经 86

(十二)足厥阴肝经 86

三、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89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 89

(二)分布与表里关系 89

(三)流注次序 90

附:《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原文摘录 91

第三节 奇经八脉 93

一、督脉 94

二、任脉 94

三、冲脉 94

四、带脉 98

五、阴跷脉、阳跷脉 99

六、阴维脉、阳维脉 99

附:历代文献有关奇经八脉循行的原文摘录 102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其临床应用 103

一、经络的生理 103

二、经络的病理 104

三、经络在临床上的应用 104

(一)在诊断方面 105

(二)在治疗方面 105

附: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 106

第四章 病因、病理 110

第一节 发病 111

第二节 病因 113

一、六淫 113

(一)风 115

(二)寒 117

(三)暑 118

(四)湿 119

(五)燥 121

(六)火(热) 122

二、疫疠 124

三、七情 125

(一)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125

(二)常见的情志病证 126

四、饮食劳倦 127

(一)饮食 127

(二)劳倦 129

五、痰饮、瘀血 129

(一)痰饮 129

(二)瘀血 130

六、外伤及虫兽所伤 132

第三节 病理 132

一、邪正斗争 132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132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转归 133

二、阴阳失调 134

三、升降失常 136

第五章 诊法 138

第一节 望诊 139

一、望全身情况 139

(一)望神 139

(二)望色 140

(三)望形体 142

(四)望姿态 143

二、望局部情况 144

(一)望头与发 144

(二)望目 144

(三)望耳 145

(四)望鼻 145

(五)望唇、齿、咽喉 145

(六)望皮肤 146

三、望舌 148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 148

(二)舌诊的内容 149

(三)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154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 154

(五)望舌的注意事项 156

四、望排出物 157

(一)痰涎 157

(二)呕吐物 157

(三)大便 157

(四)小便 158

五、望小儿指纹 158

(一)望指纹方法 158

(二)望指纹内容 158

第二节 闻诊 159

一、听声音 159

(一)听语声 159

(二)呼吸 160

(三)咳嗽 161

(四)呃逆、嗳气 161

二、嗅气味 161

第三节 问诊 162

一、问寒热 162

(一)恶寒发热 163

(二)但寒不热 164

(三)但热不寒 164

(四)寒热往来 165

二、问汗 165

(一)表证辨汗 165

(二)自汗 166

(三)盗汗 166

(四)大汗 166

(五)战汗 166

(六)头汗 166

(七)半身汗 167

(八)手足心汗 167

三、问痛 167

(一)疼痛的部位 167

(二)疼痛的性质 169

四、问睡眠 171

(一)失眠 171

(二)嗜睡 171

五、问饮食口味 171

(一)口渴与饮水 171

(二)食欲与食量 172

(三)口味 173

六、问二便 173

(一)大便 173

(二)小便 174

七、问经带 175

(一)月经 175

(二)白带 176

八、问小儿 176

第四节 切诊 177

一、脉诊 177

(一)脉诊的部位 177

(二)脉诊的方法 178

(三)正常脉象 179

(四)病脉与主病 180

(五)相兼脉与主病 186

(六)败脉诊法 187

二、按诊 188

(一)按肌表 189

(二)按手足 189

(三)按脘腹 190

附一、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190

附二、指纹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 193

附三、脉象现代研究动态简介 194

第六章 辨证 19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97

一、表里辨证 198

(一)表证 198

(二)里证 199

(三)表里证的鉴别 199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99

二、寒热辨证 201

(一)寒证 201

(二)热证 202

(三)寒热证的鉴别 202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202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206

三、虚实辨证 206

(一)虚证 206

(二)实证 207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208

(四)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210

四、阴阳辨证 212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213

一、气病的辨证 213

(一)气虚证 213

(二)气陷证 213

(三)气滞证 214

(四)气逆证 214

二、血病的辨证 215

(一)血虚证 215

(二)血瘀证 215

(三)血热证 218

三、气血同病的辨证 218

(一)气滞血瘀证 218

(二)气血两虚证 219

(三)气虚失血证 219

(四)气随血脱证 219

四、津液病的辨证 220

(一)津液不足 220

(二)水液停滞 220

第三节 脏腑辨证 224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25

(一)心气虚、心阳虚 225

(二)心血虚、心阴虚 226

(三)心火亢盛 226

(四)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227

(五)心血瘀阻 22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228

(一)肺气虚 228

(二)肺阴虚 229

(三)寒邪犯肺 229

(四)热邪壅肺 229

(五)燥邪犯肺 230

(六)痰湿阻肺 230

(七)大肠湿热 231

三、脾与胃病辨证 231

(一)脾胃气虚 232

(二)脾阳虚 232

(三)脾气下陷 233

(四)脾不统血 233

(五)寒湿因脾 233

(六)脾胃湿热 234

(七)胃寒证 234

(八)胃火(热)证 235

(九)食滞胃脘 235

(十)胃阴不足 235

四、肝与胆病辨证 236

(一)肝气郁结 236

(二)肝火上炎 237

(三)肝血不足 237

(四)肝阳上亢 238

(五)肝风内动 238

(六)寒滞肝脉 239

(七)肝胆湿热 240

(八)胆郁痰扰 240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41

(一)肾阳虚 241

(二)肾阴虚 243

(三)肾精不足 244

(四)膀胱湿热 244

六、脏腑兼病辨证 244

(一)心肾不交 245

(二)心肾阳虚 245

(三)肺肾气虚(肾不纳气) 246

(四)肺肾阴虚 246

(五)肝肾阴虚 247

(六)脾肾阳虚 247

(七)心肺气虚 248

(八)脾肺气虚 249

(九)肝脾不调 249

(十)肝胃不和 250

(十一)心脾两虚 250

(十二)肝火犯肺 251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51

一、太阳病证 252

(一)太阳经证 253

(二)太阳腑证 254

二、阳明病证 255

(一)阳明经证 255

(二)阳明腑证 255

三、少阳病证 256

四、太阴病证 256

五、少阴病证 257

(一)少阴寒化证 257

(二)少阴热化证 258

六、厥阴病证 258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259

一、卫分证 260

二、气分证 261

三、营分证 262

四、血分证 263

第六节 三焦辨证 264

一、上焦湿热 265

二、中焦湿热 266

三、下焦湿热 267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268

第一节 预防 268

一、未病先防 268

二、既病防变 270

第二节 治则 271

一、治病求本 271

(一)正治与反治 272

(二)治标与治本 273

二、扶正祛邪 275

三、调整阴阳 276

四、三因制宜 277

(一)因时制宜 277

(二)因地制宜 277

(三)因人制宜 278

附录:参考方剂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