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B-ISDN的基本概念 1
1.1 N-ISDN概述 1
1.1.1 N-ISDN的导入背景 1
1.1.2 N-ISDN的基本特点 2
1.1.3 N-ISDN的局限性 3
1.2 B-ISDN的特点 4
1.3 支持B-ISDN的ATM技术和光传输技术 5
1.3.1 光传输技术降低了传输成本 5
1.3.2 ATM技术降低了传输处理的成本 5
1.4 B-ISDN提供的业务 7
1.4.1 交互型业务 7
1.4.2 分配型业务 8
第2章 B-ISDN(ATM)网络体系结构 9
2.1 ATM网络技术概述 9
2.1.1 ATM网络结构的基本元素 9
2.1.2 ATM连接及其识别方法 9
2.1.3 ATM网络内的寻路 9
2.1.4 虚通道与虚通路 10
2.1.5 信元的拆装 11
2.1.6 ATM网中的非连接型通信 12
2.2 B-ISDN用户-网络接口(B-UNI) 13
2.2.1 B-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 13
2.2.3 B-UNI应具备的技术性能 14
2.2.2 B-UNI的接口速率 14
2.2.4 接口的基本结构 15
2.3 B-ISDN的分层结构 16
2.3.1 B-ISDN传输网的分层 16
2.3.2 传输网的组成元素 17
2.3.3 传输网的功能结构 17
第3章 B-ISDN/ATM协议 19
3.1 B-ISDN协议的分类与特点 19
3.1.1 B-ISDN协议的分类 19
3.1.2 B-ISDN协议的特点 21
3.1.3 B-ISDN协议的分层结构 21
3.2.1 物理媒体子层(PM) 24
3.2 物理层 24
3.2.2 传输会聚子层(TC) 26
3.3 ATM层 29
3.3.1 ATM层连接 29
3.3.2 信元结构与信头功能 30
3.3.3 ATM层实现的功能 33
3.4 ATM适配层(AAL) 34
3.4.1 AAL业务 34
3.4.2 AAL Type1 36
3.4.4 AAL Type3/4 39
3.4.3 AAL Type2 39
3.4.5 AAL Type5 45
3.5 信令协议 48
3.5.1 信令能力组1 48
3.5.2 虚通路的类型与形式 48
3.5.3 到信时的信令规程 50
3.5.4 信令VC的建立/释放规程 51
3.5.5 信令用的AAL规程 52
3.5.6 Q.2931协议 53
3.6.1 业务量控制 54
3.6 业务量控制和OAM协议 54
3.6.2 OAM协议 56
第4章 SDH接口与NNI 61
4.1 同步数字系列的导入背景 61
4.1.1 PCM系列 61
4.1.2 采用同步数字系列的必要性 61
4.1.3 150Mb/s接口选取9行×270列字节的理由 63
4.2 开销 64
4.3 同步 65
4.4 NNI的帧结构 65
5.1.2 ATM交换机的功能 70
5.1.1 VPI交换与VCI交换 70
5.1 ATM交换机概述 70
第5章 ATM交换机 70
5.2 ATM交换结构 73
5.2.1 输出缓存型交换结构 73
5.2.2 共享缓存型交换结构 74
5.2.3 矩阵缓存型交换结构 74
5.2.4 输入缓存型交换结构 75
5.2.5 输入输出缓存型交换结构 75
5.2.6 Banyan交换结构 76
5.3.3 连接控制 78
5.3.2 交换机的功能和结构 78
5.3.1 主机性能和技术指标 78
5.3 ATM交换机样例 78
5.3.4 硬件结构 79
5.3.5 软件结构 82
第6章 传统LAN通往ATM-LAN的道路 84
6.1 从垂直型网络向水平型网络发展 84
6.1.1 通信网的发展过程 84
6.1.2 LAN技术的发展动向 85
6.2 LAN的结构 87
6.2.1 LAN的基本结构 87
6.2.2 UTP型LAN 91
6.2.3 交换型LAN 92
6.3.1 100Mb/s高速LAN 94
6.3 高速LAN/多媒体LAN 94
6.3.2 IEEE 802.9 IS-LAN(IVD-LAN) 95
6.3.3 等时以太网(Isochronous Ethernet) 97
6.3.4 FDDI系列的LAN 98
6.3.5 DQDB(MAN) 103
6.4 无线LAN 108
6.5 下一代超高速LAN 109
6.5.1 FFOL 109
6.5.2 CRMA(Cyclic Reservation Mult iple Access) 110
6.5.3 ATM Ring 112
6.6 ATM技术对LAN的影响 114
7.1.1 ATM-LAN的特点 116
第7章 ATM-LAN 116
7.1 ATM-LAN导入的背景及其特点 116
7.1.2 ATM-LAN的基本功能 117
7.2 ATM-LAN的基本体系结构 117
7.2.1 ATM-LAN的协议 117
7.2.2 构成ATM-LAN的基本元素 119
7.3 ATM-LAN的物理接口 120
7.3.1 100Mb/s多模光纤接口 120
7.3.2 155Mb/s接口 121
7.3.3 51Ms/s 3类UTP接口 122
7.4.1 信元净荷取定48字节的来由 123
7.3.4 155Mb/s 5类UTP/STP接口 123
7.4 ATM层 123
7.4.2 虚通道与虚通路 124
7.4.3 对GFC/PT功能的进一步说明 125
7.5 ATM-LAN的ATM适配层 126
7.6 ATM-LAN的地址和连接建立方式 128
7.6.1 ATM-LAN信令协议的结构 128
7.6.2 ATM-LAN地址 129
7.6.3 点对点连接 134
7.6.4 多点连接 136
7.6.5 利用任意同播地址访问服务器 139
7.7.1 ILMI地址登录和寻路的任务 140
7.7 ILMI地址登录与PNNI寻路 140
7.7.2 利用ILMI自动登录地址 141
7.7.3 PNNI寻路模型 142
7.7.4 分层化源节点寻路方式 143
7.8 以太网和ATM-LAN通信方式概要 147
7.8.1 以太网与ATM-LAN的区别 147
7.8.2 以太网的通信原理 148
7.8.3 ATM-LAN通信方式概述 150
7.9 IP over ATM方式 151
7.9.1 IP over ATM概要 151
7.9.2 IP over ATM的通信规程 152
7.9.3 向ATM ARP服务器登录地址(初始化)规程 154
7.9.4 IP分组的封装方式 155
7.9.5 ATM ARP分组和In ATM ARP分组的封装方式 155
7.9.6 IP over ATM方式下ATM-LAN的标准结构 156
7.9.7 ROLC寻路方式 157
7.9.8 IP over ATM方式中遗留的问题 160
7.10 LAN仿真方式 161
7.10.1 LAN仿真概要 161
7.10.2 LAN仿真方式下的ATM-LAN结构 161
7.10.3 LAN仿真协议层的结构 163
7.10.4 LAN仿真方式的通信规程 163
7.10.5 LAN仿真通信规程的应用实例 166
7.10.6 以太帧的封装方式 167
7.10.7 虚拟LAN与工作组LAN 168
7.10.8 IP over ATM与LAN仿真方式的比较 168
7.10.9 LAN仿真方式的优缺点 169
7.11 业务量控制 170
7.11.1 业务量控制的意义 170
7.11.2 业务量参数 170
7.11.3 ATM网络的业务类型 172
7.11.4 呼叫接纳控制 174
7.11.5 ABR业务采用的反馈拥塞控制 176
7.12.1 ATM-LAN网管概述 178
7.12 ATM-LAN的网络管理 178
7.12.2 利用SNMP管理传统LAN的网管技术 179
7.12.3 ATM-LAN的网管模型 182
7.12.4 ILMI MIB(ATM UNI MIB) 184
7.12.5 ATM-LAN网管系统的功能 186
7.12.6 ATM-LAN拓扑结构的自动发现功能 188
7.12.7 远程建立PVC的功能 190
第8章 ATM网络技术的标准化动向 191
8.1 标准化的必要性 191
8.2 ATM网络技术的主要标准化机构与标准化范围 191
8.2.1 国际标准化机构 191
8.2.2 国家标准化机构 193
8.2.3 行业标准化机构 194
8.3 ITU-T的标准化动向 194
8.3.1 ATM标准化的发展过程 194
8.3.2 ITU-T的B-ISDN建议体系 197
8.4 ATM论坛的标准化动向 197
8.4.1 ATM论坛的目标与成立的背景 197
8.4.2 ATM论坛的组织结构 197
8.4.3 ATM论坛标准 197
8.4.4 ATM论坛与其他标准化组织的关系 199
参考文献 201
附录 ATM UNI MIB树 202
后记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