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 什么是青年人际关系学 1
人际关系的含义 1
青年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15
青年人际关系学的研究方法 21
二 青年人际关系特点 37
开放性 38
自主性 41
易变性 46
三 青年人际关系研究的意义 51
人际交往与社会化 52
人际交往与身心健康 58
第二章 人际关系理论 63
一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63
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 64
交往与生产力 66
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69
二 马斯洛的交往需要论 71
人的需要层次 71
人的社交需要 75
三 米德的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 79
人际交往是形象的互动 79
交往中的“自我” 83
四 戈夫曼的戏剧性交往理论 87
人际交往是演戏 87
交往中的“自我呈现” 90
五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93
人际交往是一种交换的过程 94
社会交换定理 98
六 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 104
格式塔心理学与平衡理论 104
人际关系的平衡 107
交往中的单元关系 111
一 交往的思考与选择 116
第三章 青年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116
环境迫使青年进行交往的思考与选择 117
自我意识的成熟使人际交往的思考与选择成为可能 121
当代青年的交往思考与选择 123
二 人际交往层次 128
接触 128
相识 130
往来 134
朋友 136
三、交往范围 142
人际交往系统与环境 142
青年人际交往是以特定环境为场所的相对稳定系统 144
青年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开放系统 152
四 交往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154
社会活动需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155
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156
同学交往是社会交往的始点 160
一 同学交往 160
第四章 青年人际关系类型 160
当代学生的交往观念 162
当代学生之间的交往状况 167
同学交往的“中心性”理论 173
二 同事交往 178
同事交往的形成 178
同事交往形态理论 179
同事交往是人们成长的重要条件 184
交往状况的自我测定 185
三 恋爱交往 192
恋爱交往的性差心理 193
恋爱交往的突破口 198
恋爱交往过程 204
恋爱交往的“崇拜”理论 206
恋爱状况的自我测定 210
四 夫妻交往 214
夫妻交往是人际交往的较深层次 215
夫妻交往的心理特点 216
夫妻交往艺术 219
夫妻交往的“理性--情感”论 223
夫妻交往状况的自我测定 226
五 异辈交往 232
异辈交往是青年人际交往的纵向结构 232
当代青年的异辈交往观念 234
“代沟”问题 238
六 人际关系的PAC分析理论 240
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 240
人格交往类型 241
依照PAC分析改善人际关系 246
第五章 青年人际交往方式 249
一 信息沟通方式 249
语言沟通 249
暗示 254
无言境界 260
冗余度 264
二 相互认知方式 270
感觉 271
印象 274
联想 277
认同 280
反省 284
三 行为交往方式 288
模拟 288
竞争 292
合作 295
利他行为 297
第六章 青年人际交往条件 302
一 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 302
地位与交往 302
职业与交往 305
风俗与交往 308
群体与交往 310
二 性格与人际交往 314
内向性格与人际交往 316
外向性格与人际交往 319
诚实是友好交往的基础 322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324
三 魅力与人际交往 327
什么样的人有魅力 328
魅力与他人 333
如何增强自己的魅力 336
“主体--环境”相互作用链 341
四 交往中的“主体--环境”相互作用论 341
主体驾驭环境的方式 345
第七章 青年人际交往心理和技巧 349
一 青年人际交往的心理规律 349
“首因”和“近因”效应 350
“威信”效应 355
“自己人”效应 358
皮克马利翁效应 361
二 青年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365
羞怯心理 366
嫉妒心理 370
猜疑心理 376
三 青年人际交往技巧 383
交往中的“透明度” 383
“共鸣”与“固有频率” 387
“登门槛”技术 390
交谈艺术 394
“话外音”的推测方法 399
青年人际交往的社会位置 403
第八章 青年人际交往与社会文明 403
一 青年人际交往是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403
青年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 406
青年人际交往的时代性 415
二 青年人际交往文明 419
人际交往中的文明 419
文明交往原则 421
文明交往与社会进步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