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言 1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景观 4
第一节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4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 8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逻辑 17
第二章 后现代精神脉动:新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24
第一节 解释学作为后现代精神萌芽 25
一 从赫尔墨斯到方法论解释学 25
二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 29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的后现代转折轨迹 32
一 解释学循环 33
二 理解的历史性与偏见 35
三 语言游戏与本文运用 41
四 审美理解与艺术真理 45
第三节 接受理论对现代美学的挑战 51
一 接受视界的移位 51
二 主体:新思路的确立 57
第四节 解释—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的冲突 63
第三章 后现代图景:解构策略及其新本文观 69
第一节 解构理论的兴起 70
第二节 全新的挑战:消解结构与解拆在场 73
第三节 破除魔咒与颠倒秩序 79
一 结构主义整体神话的破灭 79
二 语言中心主义的消解 82
第四节 瓦解在场的解构方略 87
一 分延:意义的不定 90
二 播撒:本文的裂缝 93
三 踪迹:始源的迷失 95
四 替补:根本的空缺 98
第五节 为了本文而放逐历史 103
一 本文意义:写作与解读 104
二 清理在场形而上学残余 107
三 解构与解释:本文观的差异 112
第四章 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境遇 122
第一节 走向后工业社会 123
第二节 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 125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特性 134
第四节 走向“新宗教” 138
第五章 交流理性:对抗后现代性 144
第一节 现代性成了问题 145
第二节 向“现代性”进攻的历程 149
第三节 “后现代性”是否可能 155
第四节 新理性图式:交流理性 161
第六章 后现代知识境况与前景 173
第一节 后现代状况下的知识分子危机 173
第二节 后现代的知识状态 177
一 后现代知识地位 178
二 叙事与科学“范式不可通约” 180
三 解“合法化” 185
四 策略:谬误推理 189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 192
第一节 后现代哲学论争 198
第七章 后哲学文化与新人文观 198
第二节 后哲学文化 204
一 镜喻哲学与镜式本质的终结 204
二 后哲学文化精神向度 206
三 启迪哲学与体系哲学 210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前景 217
一 文学的敞开性与哲学的封闭性 217
二 对解构哲学本文观写作观质疑 221
三 走向解释学的新实用主义 226
第八章 后现代文化理论与策略 229
第一节 后现代文化逻辑 230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艺和美学特征 236
一 平面感:深度模式削平 236
二 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 238
三 零散化:主体的消失 240
四 复制:距离感消失 241
第三节 后现代与第三世界文化 244
第九章 后现代审美之维 250
第一节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命名 251
第二节 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253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258
第四节 后现代批评多元论 261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266
第一节 全新的后现代世界观 266
第二节 存在主义的后现代诗学 270
第三节 后现代艺术本体论 277
第四节 论争:后现代主义的名与实 281
第十一章 后现代主义写作模式 285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解放还是离心 285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艺术危机 291
第三节 写作模式:反体裁 294
第十二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反思 300
第一节 文学解构与意识形态分析 301
一 文学解构的后现代性格 301
二 后现代的意识形态话语 306
第二节 后现代文学批判 315
一 搏击后现代主义大潮 316
二 后现代主义的前景 320
第三节 后现代写作 323
一 20世纪文学的“钟摆”运动 324
二 不确定性的写作原则 328
第十三章 后现代文学代码分析 331
第一节 走向后现代主义 332
第二节 后现代文学本文的代码分析 337
第十四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新趋势 346
第一节 解释—接受理论的转向 347
第二节 解构主义的分化 351
第三节 批判理论的转折 361
第四节 女权主义的发展 383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的兴起 396
结语 403
文献书目 407
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