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 甲午战争研究 1
第一章 甲午战争及其研究 2
第一节 甲午中日战争述略 2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国情与远东国际形势 2
二、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妥协投降 6
三、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 11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中国人民保卫台湾的斗争 12
五、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14
第二节 甲午战争百年来研究概况 18
一、前论 18
二、关于甲午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23
三、关于两次海战的讨论 24
四、人物评价 31
五、其他争论问题 49
上篇 甲午战争的战略战术 66
第二章 中日双方在战前的准备 67
第一节 日本在甲午战争前的准备 67
一、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67
二、日军侵华战略计划 70
三、日本加紧备战 71
四、日本海军的扩张 73
第二节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之防御措施 76
一、建立旅顺军港 76
二、创立北洋舰队 90
三、留学生学习海军技术及对北洋舰队建设的贡献 103
第三章 甲午战争的爆发 117
第一节 日军挑起侵朝侵华战争 117
第二节 日军分两路侵入辽东半岛 120
第四章 甲午海战 124
第一节 中日两国舰队的实力对比 124
第二节 丰岛海战 127
一、日军突然袭击 128
二、激烈的海战 130
三、谁是挑衅者 134
四、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135
第三节 黄海海战 139
一、日本舰队是否挂了美国旗 139
二、北洋舰队首先炮击日舰 140
三、方伯谦先逃与撞伤扬威舰 142
四、北洋舰队损失惨重的原因 144
第四节 海战中的赏罚 148
一、赏罚规则 148
二、海战中的奖赏 151
三、海战中的惩罚 157
四、海军赏罚的作用与经验教训 160
中篇 甲午战争中的人物评价 165
第五章 海战中某些将领的评价 166
第一节 刘步蟾在海战中的表现 166
一、不公正评价产生的原因 166
二、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并未擅改阵形 166
三、泰莱挟嫌诬陷刘步蟾的原因 171
四、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的顽强战斗精神 171
五、围绕丁汝昌在海战中负伤的争论 174
六、泰莱的《海战见闻记》不可信 177
七、对第二、三手资料要具体分析 181
八、不应把“唯权是夺”、“败坏军纪”的帽子强加在刘步蟾的头上 184
第二节 邓世昌为国捐躯 185
一、北洋海军建设中贡献良多 185
二、黄海海战中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 188
第三节 李鸿章对北洋舰队覆灭应负的责任 191
第六章 陆战中某些将领的评价 197
第一节 刘坤—受命节制诸军 197
一、危难之时受命节制诸军 197
二、挽救危局的举措 199
三、反对战败签约 反对割台 206
第二节 张之洞的备战与抵抗 209
一、力主备战 抗击侵略 209
二、主张废除《马关条约》关心台湾军民抗日斗争 216
三、“以夷制夷”的内涵与自主立场 219
四、客观的评价 224
第三节 丘逢甲在台湾的抗日斗争 225
一、积极组织义军 准备抗击侵略 225
二、反对割让台湾 誓与日军战斗到底 228
三、创立名为“独立”实附清国的“民主国” 230
四、英勇抗击日军 无法支撑而内渡 234
第四节 李经方在战争中的表现 237
一、李经方要历 237
二、参与屈辱的马关谈判 238
三、交接台湾 241
第五节 镇守山东半岛的李秉衡 244
下篇 甲午战争的影响 247
第七章 战争的危害与人民的反抗 248
第一节 清廷失败的原因 248
第二节 战争的灾难与民族觉醒 250
一、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250
二、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251
三、民族危机促使民族觉醒 268
第三节 辽宁人民的抗日斗争 274
一、辽东人民保家卫国的壮举 274
二、金旅人民反屠杀的搏斗 275
三、辽阳民团抗击侵略者的斗争 276
四、东边道民团收复宽甸、长甸的战斗 277
五、自发抗日斗争的特点 278
第四节 满族的抗日活动 279
一、抗敌呼声 279
二、积极备战 282
三、英勇作战 285
四、反对投降 290
余篇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293
第八章 从甲午战争史到中日关系全史 294
第一节 全面研究中日关系史 294
一、前言 294
二、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硕果累累(提要) 295
三、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方兴未艾(提要) 297
四、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新热点(提要) 300
五、把中日关系史研究推向新阶段——更上一层楼(提要) 302
第二节 把中日关系研究推向新阶段 303
一、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303
二、中日关系研究进入新时期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