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科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兵编著
  • 出 版 社:青岛:青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43617374
  • 页数:64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中西医学的起源、发展、沟通与隔离 1

1 西方医学发展过程及模式 5

1.1 本能医学阶段 5

1.2 经验医学阶段 6

1.3 朴素理论医学阶段 8

1.4 实验医学阶段 10

1.5 现代医学科学 11

1.6 血液循环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13

2 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 19

2.1 中医学实践和理论的创立 19

2.2 西方医学传入及中西医汇通 22

2.3 针灸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4

第二篇 针灸效应的传入系统 31

3 躯体外周感受系统 33

3.1 觉神经的轴突 33

3.2 械感受器 40

3.3 度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 47

3.4 关节感受器 50

3.5 肌肉感受器 51

4 与针灸效应有关的神经装置 60

4.1 经穴部位外周神经的分布 60

4.2 穴位的组织学特征 63

4.3 涉及到产生针感的感受器 65

4.4 针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67

4.5 针刺的传人途径 69

4.6 针刺效应与植物神经系统 71

4.7 经穴与体表反应点 76

4.8 穴位探讨 80

第三篇 针灸触发的反应系统 87

5 针灸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 89

5.1 免疫功能概述 89

5.2 针灸对特异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活动的调节 91

5.3 针灸对非特异免疫细胞活动的调节 94

5.4 针刺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 95

5.5 针刺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 97

6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 102

6.1 针灸对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 102

6.2 针灸对迷走—胰岛系统功能的调节 105

6.3 针灸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107

6.4 针灸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 109

6.5 针刺抗衰老的效应 111

7 针灸效应与应激反应 116

7.1 应激效应与应激刺激 116

7.2 应激激素 118

7.3 应激状态下心血管系统功能反应 122

7.4 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动的变化 123

7.5 应激引起的镇痛效应 125

7.6 针灸作用涉及到应激效应 128

第四篇 针刺镇痛的神经科学基础 137

8 疼痛生理学 139

8.1 疼痛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140

8.2 痛觉学说的创立 143

8.3 伤害感受器 153

8.4 痛觉传人脊髓的通路及位置 161

8.5 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上行通路 169

8.6 痛中枢 173

8.7 延髓背侧网状亚核 175

9 疼痛的生理学控制 216

9.1 疼痛的生理学控制疗法史 216

9.2 伤害性信息的节段性控制 219

9.3 内源性镇痛系统 222

9.4 脑干下行性正反馈和易化控制系统 235

9.5 强刺激引起的身体广泛区域的镇痛效应 237

10 针刺镇痛的机制 276

10.1 针刺激活外周传人神经纤维谱 278

10.2 针刺镇痛的脊髓机制 284

10.3 脊髓上中枢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289

10.4 伤害性信号和针刺信号在丘脑水平的相互作用 292

10.5 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机理 294

10.6 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一些因素 297

10.7 针刺镇痛的穴位相对特异性 298

10.8 针刺引起全身性镇痛效应的机制 299

第五篇 经脉脏腑相关论 319

11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323

11.1 一脏(腑)多经司控 323

11.2 多病症一经(穴)司控 326

11.3 一脏(腑)受多条经脉穴位调控 339

12 中西医内脏结构与功能比较 341

13 体节 353

13.1 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脏与体节的位置关系 355

13.2 皮肤的神经节段性分布 357

13.3 肌肉的神经节段性分布 368

13.4 内脏器官的神经节段性分布 376

14 躯体-内脏联系 386

14.1 躯体-内脏的联系形式 389

14.2 躯体-内脏冲动向脊神经节的传递和整合作用 390

14.3 躯体-内脏冲动向脊髓的传递 400

14.4 内脏-躯体传人在脊髓的整合作用 403

14.5 体表传人引起的交感反射 427

14.6 体表-内脏(或交感)反射的脊髓节段性或节段间控制 436

14.7 针灸对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 444

第六篇 针灸疗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485

15 内关穴治疗高血压病的探讨 487

15.1 历代医书对内关穴主治的描述 487

15.2 内关穴与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关的解剖学基础 489

15.3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491

15.4 内关穴效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493

15.5 内关穴对血压的调节 497

15.6 内关穴不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理由 499

16 脑卒中后的针灸康复治疗 506

16.1 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 506

16.2 沿躯体同侧走行的传导束在脑卒中康复中的意义 508

16.3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组和町塑性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 510

16.4 针灸疗法的选择 514

第七篇 经络现象的研究 523

17 经络学说的创立 525

17.1 经络系统的起源及发展 525

17.2 经脉图·经穴图·循经感传轨迹 529

18 循经感传的机制研究 549

18.1 循经感传的观察 549

18.2 经脉循行线的一些生物物理学特性 552

19 循经感传形成的中枢机制 565

19.1 幻肢感传现象 566

19.2 椎管内麻醉和神经根阻滞对循经感传的影响 570

19.3 人静诱导可以显著提高循经感传的出现率 571

19.4 循经感传的“皮层模式扩延两段完成论” 572

19.5 近邻接通假说与循行性立体反射 573

19.6 循经感传路线与大脑皮层体觉分域定位关系 578

20 循经感传激发的外周动因 588

20.1 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 588

20.2 轴突反射接力联动 591

20.3 循经感传现象与淋巴管系统的机制 593

21 骨骼肌链-运动神经元柱与循经感传 599

21.1 骨骼肌的电生理特性 602

21.2 循经感传与肌肉活动的关系 605

21.3 经络穴位的电现象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活动的关系 605

21.4 “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的跨神经节段传递的感觉和运动反应 606

21.5 运动神经元柱与循经感传机制 630

名词索引 641

后记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