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7
  • ISBN:14100·69
  • 页数:527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篇 经络 7

第一章 经络总论 7

第一节 经络的定义 7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7

第三节 经与络的关系 11

第四节 经脉的命名 12

第五节 经别、经筋、经水的意义 14

一、手太阴肺经 17

(附:①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②经脉、腧穴、主治病候对照表) 17

第一节 十二经脉与任瞥的循行部位与病候 17

第二章 经络各论 17

二、手阳明大肠经 19

三、足阳明胃经山 21

四、足太阴脾经 23

五、手少阴心陉 25

六、手太阳小肠经 27

七、足太阳胯胱经 29

八、足少阴肾经 31

九、手厥阴心包经 33

十、手少阳三焦经 33

十—、足少阳胆经 37

六、足厥阴经 70

五、足少阴经 70

七、手太阳经 71

八、手少阳经 72

九、手阳明经 72

十、手太阴经 73

十一、手厥阴经 73

十二、手少阴经 74

第三章 经络的探讨 75

第一节 经脉与病候的关系 75

第二节 经脉与四肢腧穴的关系 75

第三节 经络分布与交叉的意义 79

一、经络的分布 79

二、经脉的交叉 81

结语 82

第二篇 腧穴 83

第一章 腧穴总论 83

第一节 腧穴的定义 83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 83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85

一、自然类 85

二、物象类 85

三、人体类 86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 87

一、阿是穴 87

二、经外奇穴 87

第五节 腧穴的取法 88

三、十四经臆穴 88

一、骨度分寸折量法 89

二、中指同身寸法 91

三、根据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 91

第六节 十四经腧穴的主治纲要 91

一、手三阴经 92

二、手三阳经 92

三、足三阳经 93

四、足三阴经 93

五、任督两脉 94

小结 94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95

第二章 腧穴各论 95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10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108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125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134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13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146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172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183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187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197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214

第十三节 督脉 220

一、测定治疗用具的准备 228

第十四节 任脉 231

第三章 经外奇穴 241

第一节 头面部 241

第二节 背腰部 242

第三节 胸腹部 244

第四节 上肢部 245

第五节 下肢部 248

第六节 其他 250

第三篇 刺法 255

第一章 刺法总论 255

第一节 刺法的定义 255

第二节 刺法的纲领 255

第三节 刺法的工具 256

一、古代九针(附:古代九针图) 256

二、现代常用针(附:现代常用针图) 258

三、其他针 258

第四节 刺针的标准 259

第五节 刺法的适应证 261

第六节 刺禁 262

一、临时情况 262

二、孔穴部分 262

第二章 刺法各论 264

一、针的各部名称(附:毫针各部名称图) 264

二、针的选择法(附:针尖形状图) 264

三、针的修理法 265

四、针的保藏法 266

第二节 指与针的练习 267

一、指力练习法 267

二、捻针练功法 267

三、捻提练习法 267

四、捻插练习法 268

附:练指图 268

第三节 刺针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268

一、检查用具 268

二、注意消毒 269

第四节 医者的态度 269

第五节 病者的体位(附:进针施灸体位表、图) 270

第六节 酌情施术 272

第七节 刺针的方向(附:刺针角度图) 273

第八节 刺手与押手 273

一、指切押手法 274

二、骈指押手法 274

三、舒张押手法 274

四、平掌押手法 274

五、挟持押手法 274

第九节 进针法 276

一、毫针进针法 276

二、棱针点刺法 276

第十节 皮内针使用法 277

三、皮肤针扣打法 277

四、燔针粹刺法 277

二、测定的部位 278

三、测定的操作法 279

四、测定的记录法 279

五、知热感度差的计算法 280

六、测定时的注意事项 280

七、皮内针装置法(附:皮内针刺入图) 280

八、皮内针埋藏固定法(附:皮内针埋藏固定图) 281

十、装针时应注意的事项 282

第十一节 内经刺法举例及其运用 282

十一、皮内针的适应症 282

九、埋藏的日期 282

一、浅刺类 283

二、深刺类 283

第一节 针的部名称与选、修、藏法 284

三、多针刺类 284

四、剌血类 285

五、循经施刺类 285

六、异位施刺类 285

七、其他 286

第十二节 刺什候气的意义 286

第十三节 刺针的补泻方法 287

一、疾徐补泻 287

三、呼吸补泻 288

二、迎随开阖补泻 288

第十四节 历代进针、行针法汇要 290

(一)杨继洲补泻十二诀 290

(二)扬继洲刺针八法 290

(三)李梴补泻法 291

(四)杨、李剌法名称汇录 292

(五)高武神针八法 293

(六)陈会补泻法 293

第五节 出针手技 293

(七)高武剌法 294

(八)近代刺法 294

(九)近代手技 294

第六节 拔针困难的处理 295

第七节 晕针的处理 296

第十八节 折针的处理 296

第十九节 拔针后异常现象的处理 297

一、拔针后遗留感觉 297

二、拔针后皮肤变色或高肿 297

第四篇 灸法 299

第一章 灸法总论 299

第二节 灸法的定义 299

第二节 灸法补泻 299

第三节 灸法的材料 300

一、艾的功用 300

二、艾绒的制法 300

第五节 灸禁 301

三、艾绒虎的貯藏 301

第四节 灸法的适应证 301

第二章 灸法各论 302

第一节 灸法的种类及其运用 302

一、艾炷灸 302

二、隔姜灸 302

三、隔蒜灸 303

四、隔盐灸筛 303

五、隔饼灸 303

六、太乙针灸 303

八、温针灸 304

九、豉饼灸法 304

七、艾条灸 304

十、桑木灸法 305

十一、雷火针灸法 305

十二、温筒灸 305

十三、天灸 306

第二节 艾炷和艾条的制法 306

一、艾炷的制法 306

二、艾条的制法 307

第三节 施灸的程序与计数标准 307

一、施灸程序 307

二、艾炷炙法的标准 308

三、艾条灸法的标准 308

第四节 施灸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308

第五节 施灸后的征象与处理 309

第三章 火罐气 310

笛一节 历史 310

第二节 火罐的种类 311

第三节 拔罐的方法 311

第四节 操作手续 312

第五节 适应症与不适应症 313

第六节 药罐拔法 313

第二节 “论治”必先“辨证” 315

第五篇 治疗 316

第一章 治疗总论 316

一、针灸基本法则 317

第三节 治疗法则 317

第一节 治疗的意义与目的 318

二、治分标本缓急 318

第四节 经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320

一、经穴主治重点(附:十四经主治重点示意图) 320

二、经穴处方规律 328

三、常用配穴法 330

第二章 治疗各论 333

第一节 内科疾患 333

一、中风 333

二、类中 334

四、中暑 336

五、呕吐 336

六、泄泻 337

七、急性吐泻 338

八、痧胀 339

九、疟疾 340

十、痢疾 341

十一、便秘 342

十二、痔血 343

十三、脱肛 343

十四、尿闭 344

十五、遗尿 345

十六、疝气 345

十七、淋浊 347

十八在痨瘵 349

十九、遗精 351

二十、阳萎 351

二十一、失眠 352

二十二、咳嗽 353

二十三、哮喘 354

二十四、噎膈 355

二十五、水肿 357

二十六、臌胀 358

二十七、黄疸 361

二十八、癫、狂、癇 362

二十九、头痛 364

三十、眩晕 366

三十二、胃脘痛 366

三十二、胁痛 367

三十三、腹痛 368

三十四、腰痛 369

三十五、痹症 370

三十六、痿症 370

三十七、脚气 372

第二节 妇科疾患 373

一、经闭 373

二、痛经 374

三、崩漏 375

四、带下 375

五、阴挺 376

六、妊娠恶阻 377

七、滞产 377

八、胞衣不下 378

九、恶露不下 378

十一、产后血晕 379

十二、产后腹痛 379

十、恶露不绝 379

十三、乳少 380

第三节 儿科疾患 381

一、小儿发热 381

十四、脏燥 381

二、吐泻 382

三、急惊风 383

四、小儿瘫痪 383

五、慢惊风 384

六、脐风 385

七、疳疾 385

第四节 五官疾患 386

一、耳疾(附:聋哑) 386

二、目疾 388

三、鼻疾 389

四、齿疾 390

五、喉疾 391

六、梅核气 393

七、口噤 393

第五节 外科疾患(附:杂症) 394

一、破伤风 394

八、口眼喎斜 394

二、疔疮 396

三、痄腮 397

四、乳痈 397

五、瘰癧 398

六、瘿气 399

七、秃发(又称油发) 399

八、湿疥 400

九、风疹 400

十、捩伤 401

十二、鸡眼 402

(一)精 403

第一节 内景 403

(二)气 403

第三章 针灸验方集 403

(三)神 404

(四)血 404

(七)言语 405

(六)声音 405

(八)津液 405

(五)梦 405

(十一)虫 406

(十)胞宫 406

(十二)小便 406

(九)痰饮 406

(十三)大便 407

第二节 外形 408

(一)头 408

(二)面 408

(三)目 409

(五)鼻 410

(四)耳 410

(六)口 410

(八)齿 411

(七)舌 411

(九)咽喉 411

(十)颈项 412

(十一)背 412

(十二)胸 412

(十三)胁 413

(十五)腹 414

(十四)乳 414

(十六)腰 414

(十七)手 414

(十八)足 415

(二十一)脉 417

(二十)肉 417

(二十二)筋 417

(十九)皮 417

(二十三)骨 417

(二十四)前阴 418

(二十五)后阴 419

第三节 杂病 420

(一)风 420

(二)寒 421

(三)湿 422

(五)内伤 423

(四)火 423

(六)虚劳 423

(七)咳喘 424

(八)呕吐 424

(九)胀满 425

(十)浮肿 425

(十二)黄疽 426

(十一)积聚 426

(十三)疟疾 426

(十五)霍乱 427

(十四)温疫 427

(十六)癫癎 427

(十七)妇人 428

(十八)小儿 429

(十九)疡肿 430

第一章 身形类 431

第六篇 参考资料 431

人体各部常用名词简释 431

第二章 经络类 437

十四经循行、主病歌 437

第二节 十二经井荣俞原经合歌 443

第一节 十六络穴歌 443

第三节 十一募穴歌 443

第三章 腧穴类 443

第五节 八会穴歌 444

第四节 十六郄穴歌 444

第六节 十四经会穴表 444

第四章 刺灸类 455

第一节 金针赋 455

第二节 标幽赋 457

第三节 禁针穴歌 460

第四节 禁灸穴歌 460

第二节 回阳九针歌 461

第一节 四总穴歌 461

第三节 行针指要 461

第五章 治疗类 461

第四节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462

第五节 长桑召天星秘诀歌 464

第六节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464

第七节 肘后歌 465

第八节 杂病穴法歌 466

第九节 百症赋 468

第十节 席弘赋 469

第十一节 通玄指要斌 471

第十二节 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 472

第十三节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 473

第十四节 八豚交会八穴主治歌 478

第十五节 十二砠治瘴主客原络歌 479

锋十六节 杂症奇穴主治歌 481

第十七节 玉龙歌 482

第十八节 胜玉歌 486

第六章 十四经腧穴歌图 487

十一、落枕 491

附:穴名索引 509

三、感冒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