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理论与方法 3
第1章 可持续城市的生态学 3
1.1 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化 3
1.1.1 城市的定义 3
1.1.2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
1.1.3 城市化趋势 4
1.2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困境 5
1.2.1 世界各国大城市的一般生态问题及其特点 5
1.2.2 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10
1.2.3 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问题的实质 15
1.3 可持续城市的特征及其指导性原则 16
1.3.1 可持续城市的概念及其特征 16
1.3.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原则 17
1.4 可持续城市的理论及其应用 21
1.4.1 “分散城市”的理论 21
1.4.2 “集中城市”的理论 23
1.4.3 “健康城市”的概念及应用 24
1.5 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可持续城市 25
1.5.1 城市生态学的兴起及发展 25
1.5.2 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 27
1.6 可持续城市生态学研究展望 28
参考文献 29
第2章 可持续城市的科学基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1
2.1 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可持续城市 31
2.2 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生态系统三功能 32
2.3 复合生态系统动力学机制 33
2.4 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 36
2.5 人类生态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 37
参考文献 39
第3章 可持续城镇生态调控方法学(一)——城镇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 41
3.1 城镇生态规划——对传统城镇规划的挑战 41
3.2 可持续城镇的生态序规划 43
3.3 可持续城镇的空间规划 46
3.3.1 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46
3.3.2 可持续城镇空间规划的政策机制 46
3.4 可持续城镇生态规划的系统方法 48
3.4.1 生态网络的局部辨识方法 48
3.4.2 面向过程的人机交互式优化方法 49
3.4.3 民众参与的综合规划方法 49
3.5 可持续城镇生态规划的要素与指标体系 50
3.5.1 可持续城镇生态规划的基本要素 50
3.5.2 城镇生态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估 50
3.5.3 可持续城镇生态规划的指标体系 51
3.6 可持续城镇生态规划的基本方法 52
3.6.1 可持续城镇生态规划的基本方法 52
3.6.2 可持续城镇生态规划的流程与步骤 55
3.7 可持续城镇生态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57
3.7.1 城镇设计与城镇生态设计 57
3.7.2 可持续城镇生态设计原理 58
3.7.3 可持续城镇生态设计方法 59
3.7.4 城镇生态设计研究展望 60
参考文献 60
第4章 可持续城镇生态调控方法学(二)——城镇生态工程 62
4.1 生态工程的内涵 62
4.2 生态工程原理 64
4.2.1 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原理 64
4.2.2 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65
4.2.3 生物与化学多样性原理 65
4.2.4 系统结构与功能从属原理 66
4.2.5 系统功能与化学组成相一致原理 67
4.2.6 整体性原理:相互耦合与相互联系 67
4.2.7 生态过程的时间尺度原理 69
4.2.8 生态组分的空间尺度原理 69
4.2.9 生态系统变异性原理 69
4.3 生态工程方法 70
4.3.1 生态工程方法的目标与特点 70
4.3.2 生态工程方法与实例 71
4.4 可持续城镇生态工程 72
4.4.1 城镇交通生态工程 72
4.4.2 城镇工业生态工程 73
4.4.3 城镇旅游生态工程 76
4.4.4 城镇污染治理生态工程 78
参考文献 80
第5章 可持续城镇生态调控方法学(三)——生态管理及能力建设 82
5.1 可持续城镇生态管理的基本原理 82
5.1.1 可持续城镇生态管理的哲学原理 82
5.1.2 可持续城镇生态管理的道德原理 83
5.1.3 可持续城镇生态管理的技术原理 84
5.2 可持续城镇生态管理的基本过程 86
5.3 可持续城镇管理的工具 92
5.3.1 协作与联合 92
5.3.2 政策一体化 93
5.3.3 市场机制 95
5.3.4 信息管理及系统 96
5.3.5 可持续监测与测定 96
5.4 城镇自然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 97
5.4.1 城镇大气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97
5.4.2 城镇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98
5.4.3 城镇土壤和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100
5.4.4 城镇能源的可持续管理 101
5.4.5 城镇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 104
5.5 可持续城镇的生态能力建设 106
5.5.1 城镇生态体制建设 106
5.5.2 城镇生态文化建设 106
5.5.3 城镇生态意识重塑 106
5.5.4 城镇生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07
参考文献 107
中编 城镇化过程的生态效应与生态风险 111
第6章 城镇化生态效应分析 111
6.1 城镇化对环境的胁迫效应 111
6.1.1 城镇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 111
6.1.2 城镇化对水环境的胁迫效应 112
6.1.3 城镇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16
6.2 城镇化的生物多样性效应 118
6.2.1 上海佘山地区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8
6.2.2 上海崇明岛东滩开发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23
6.2.3 浙江绍兴小城镇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28
6.3 城镇化的人体健康效应 130
6.3.1 城镇水污染与急性腹泻的关系 131
6.3.2 城镇水污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33
6.3.3 城镇水源污染与致突变性的关系 134
6.4 典型城镇发展的微生物生态效应 135
6.4.1 城市河流有机污染的微生物效应 136
6.4.2 城市饮用水源水有机污染的微生物效应 140
6.5 城镇化的局部气候变化效应 142
6.5.1 发达国家的实例 142
6.5.2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气候变化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7章 城镇化生态风险评价 146
7.1 城镇化过程生态风险评价 146
7.1.1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46
7.1.2 以癌症发病率作为评价指标的人类生态风险 147
7.1.3 以高血压发病率作为评价指标的人类生态风险 149
7.1.4 以有害物浓度作为评价指标的自然生态风险 150
7.1.5 结论 151
7.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风险评价——天津市塘沽区的例子 152
7.2.1 城市结构风险分析 152
7.2.2 城市系统功能风险评价 155
7.2.3 城市典型过程风险评价 159
7.2.4 城市外部风险评价 164
参考文献 165
下编 我国可持续城镇生态建设研究 169
第8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研究 169
8.1 天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分析 169
8.1.1 研究依据 169
8.1.2 天津城市的发展与演替 170
8.1.3 天津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态关系的辨识 170
8.2 天津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建设 186
8.2.1 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特征 186
8.2.2 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设计 187
8.2.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187
8.2.4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国际比较 189
8.2.5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工程效益分析 189
8.3 内蒙古包头市城郊土地利用生态恢复工程 190
8.3.1 示范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190
8.3.2 生态恢复的决策分析与实施方案 191
8.3.3 典型示范的实施及其效果 191
8.3.4 结论 194
8.4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地表水有机污染缓解的生态工程调控 194
8.4.1 水源地保护的物理-生态工程 194
8.4.2 污水资源化生态技术 195
8.5 上海郊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就地处理生态工程研究 197
8.5.1 污染土壤就地蒸气浸提生态工程 197
8.5.2 污染地下水就地生态修复 198
8.6 上海崇明东滩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开发对策 199
8.6.1 保护与利用鸟类资源 200
8.6.2 建立联营自然保护区 201
8.6.3 发展候鸟自然保护区 201
8.6.4 划定候鸟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及其功能 201
参考文献 202
第9章 城镇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与设计实例 203
9.1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生态规划的思路与实践 203
9.1.1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内涵 203
9.1.2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生态规划的思路与实践 205
9.2 安徽省马鞍山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设计 206
9.2.1 马鞍山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 207
9.2.2 马鞍山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207
9.2.3 马鞍山城市绿地景观保护与自然生态设计的技术途径 208
9.2.4 马鞍山城市绿地景观的人类生态设计途径 213
9.3 天津市塘沽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与管理对策 215
参考文献 217
第10章 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调控 218
10.1 城镇居民生态行为分析 218
10.1.1 资源回收态度分析 219
10.1.2 污染防治态度分析 228
10.1.3 自然生态保护态度分析 235
10.2 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调控 242
10.2.1 政府政策调控 242
10.2.2 居民消费行为调控 243
10.2.3 全民生态教育调控 243
参考文献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