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序 万俊人 1
第一节 主体与客体 2
第二节 价值定义 4
第三节 价值本质 6
第四节 价值构成 11
第五节 价值与事实以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14
一 价值与应该 14
二 价值与事实 16
三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17
四 自然主义与二元论 19
第六节 伦理学的对象、结构、顺序、流派 24
一 伦理学的对象、结构及其研究顺序 24
二 伦理学流派 28
第一节 行为起源 35
一 反应 35
上卷 理论伦理学 35
第二章 行为 35
上篇 行为观 35
二 合目的反应与非合目的反应 36
三 反射 42
四 合目的反射与目的反射 43
第二节 行为界说 44
第三节 行为构成 46
一 目的与手段 46
二 动机与效果 47
三 行为原动力 49
第四节 行为类型 51
第一节 伦理行为为定义与构成 57
一 伦理行为定义 57
第三章 伦理行为 57
二 伦理行为构成 58
第二节 伦理行为类型 59
第三节 伦理行为本质 64
一 爱与恨 65
二 目的利人之原因、本质 68
三 目的害人之原因、本质 74
四 目的利己之原因、本质 77
五 目的害己之原因、本质 79
六 行为原动力 80
1. 感情定义 81
2. 情绪与情感 82
3. 基本感情与非基本感情 83
4. 感情的功能 84
一 “仁”和“兼”以及“责任”之定义 88
第一节 利他主义行为观 88
第四章 人类以往行为观 88
二 无私利人的心理原因 93
三 无私利人的功利原因 99
四 伦理行为原动力 101
第二节 利己主义行为观 106
一 合理利己主义行为观 106
二 个人主义行为观 115
三 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行为观之比较 121
中篇 道德观 127
第五章 道德本质 127
第一节 道德的定义、起源、目的 127
一 经济活动和科教事业以及人身自由安全活动 128
二 政治与德治 129
三 法与道德 132
四 驳论 133
1. 政治和法的流行定义 133
2. 原始社会存在政治与法 134
3. 未来社会不存在政治和法的谬论之辨析 137
4. 政治和法的科学定义 139
5. 政治概念的历史演变 140
6. 关于德治与道德的定义 143
五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144
第二节 人类以往道德本质论 150
一 合理利己主义道德本质论 150
二 个人主义道德本质论 151
三 利他主义道德本质论 152
第六章 道德原则 161
第一节 道德总原则 161
第二节 善与恶 163
第三节 道德六原则 167
一 全部人际利害行为之道德价值 167
二 道德六大原则 171
三 道德六大原则的适用范围 173
第四节 人类以往道德原则观 174
一 利他主义道德原则观 174
二 合理利己主义道德原则观 181
三 个人主义道德原则观 185
下篇 综观 194
一 利他主义 194
二 合理利己主义 195
三 个人主义 195
四 利己主义 196
五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理论谬误及其客观效果 199
下卷 实践伦理学 209
第七章 道德评价 209
第一节 道德评价的定义和分类 209
第二节 道德评价的起源和作用 211
一 良心与名誉的起源 211
二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 213
三 结论 216
第三节 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217
一 评价道德的标准 217
二 评价行为的标准 219
三 动机与效果 221
四 对行为本身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 223
五 对行为者品德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 224
六 综观道德评价依据 225
七 效果论 227
八 动机论 229
九 动机效果统一论 232
第四节 道德评价的正确与错误 234
第八章 品德 241
第一节 品德定义 241
第二节 品德结构 242
一 道德认识 243
二 道德感情 244
三 道德意志 247
第三节 品德培养 250
一 品德培养内容 250
二 品德培养方法 250
1. 道德教育方法 251
(1) 言教 251
(2) 状惩 252
(3) 身教 253
(4) 榜样 255
2. 道德修养方法 256
(1) 学习 256
(2) 立志 257
(3) 躬行 258
(4) 自省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