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内燃机振动的类型 1
第二节 振动控制的一般方法 3
一、振动的危害及利用 3
二、内燃机振动控制的途径 4
第三节 振动的度量参数和评价标准 5
一、物理度量参数 5
二、振动烈度及其评级 7
三、振动的主观评价和标准 8
第二章 内燃机激振源 10
第一节 气体力频谱 10
一、气体压力级频谱图 10
二、影响因素 13
第二节 曲柄连杆机构惯性激振力 17
一、连杆双质量换算系统的精确度 18
二、机构参数偏差的影响 21
三、转速波动的影响 28
四、曲轴扭转振动的影响 31
五、曲柄连杆机构的改进和内燃机传力机构的发展 37
第三节 内燃机整机激振力的实验确定 38
第四节 喷油泵激振力 41
一、泵腔油压波形 41
二、凸轮阻力矩 42
三、凸轮轴轴承载荷 45
第三章 内燃机整机振动及其隔离 47
第一节 整机振动的运动分析 47
一、多弹性支承刚体的运动方程 47
二、固有频率和振型的矩阵迭代解法 51
三、整机振动的耦合度和振动形态 58
四、斜置式支承系统 63
第二节 内燃机隔振装置 66
一、多自由度隔振装置效能的评价 67
二、橡胶隔振器 70
三、内燃机隔振装置参数的选择 77
第三节 宽频带振动的隔离 78
一、经典单层隔振理论的局限性 79
二、宽频带隔振和减振的一些措施 80
第四节 四端参数法及其在隔振中的应用 83
一、四端参数的定义、性质及测定 83
二、基本元件的四端参数及其联接 86
三、连续分布系统的四端参数 90
四、振源的机械阻抗描述 93
第五节 非刚性基础的振动隔离 95
一、非刚性基础的力传递率公式 95
二、非刚性基础隔振效果的评价 97
三、非刚性基础隔振机组的简化模型以及与环境结构的强耦合振动 98
第六节 内燃机整机振动和隔振的主动控制 100
一、整机振动的主动控制 100
二、动力隔离的主动控制 102
第四章 内燃机结构振动 107
第一节 燃烧激振 107
一、燃烧激振的传播机理 108
二、机体燃烧激振响应的特性和控制 110
第二节 活塞敲击激振 114
一、活塞敲击激振的传播及其特性 115
二、活塞敲击激振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116
第三节 机体的动态性能及其改善 121
一、机体激振力 121
二、机体振型 122
三、机体结构的改进 124
四、机体动态性能的实验研究和计算分析 129
第五章 内燃机轴系扭转振动的新问题 135
第一节 V型机凸轮轴的偏振 135
一、概 述 135
二、机理分析 136
三、偏振机理的验证 138
第二节 非线性扭转振动计算 139
一、运动方程 140
二、数值解法——逐步积分法 141
三、计算实例分析 144
第三节 变惯量扭振系统和二次共振 144
一、单自由度自由振动方程 145
二、自由振动分析 147
三、二次共振 149
第四节 轴系的扭转—轴向耦合振动 149
一、纯扭转条件下的曲柄变形 150
二、扭转—轴向耦合振动的频率联系 151
三、简化计算方法 153
四、实例分析 154
第六章 内燃机动态性能预测 155
第一节 动态设计和子结构综合法 155
一、机器动态性能预测的现状和发展 155
二、子结构综合法 156
三、子结构的联接 157
第二节 机械阻抗综合法 159
一、概述 159
二、直轴段的传递矩阵 160
三、曲臂段的减缩阻抗矩阵 162
四、减缩阻抗矩阵与传递矩阵的相互变换 164
五、子结构的综合 165
七、曲轴—飞轮组的动态性能预测实例 166
六、飞轮的减缩阻抗矩阵 166
第三节 部件模态综合法 168
一、概述 168
二、固定界面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169
三、机体动态性能预测实例 172
第四节 滑动轴承动态性能的确定 173
一、抽取单元法 173
二、简化为等效弹簧—阻尼器 176
第五节 内燃机运动系统的动态性能预测 177
一、公式推导 177
二、实例 178
第六节 柴油机发电机组垂向动态性能预测实例 179
第七章 内燃机故障的振动诊断 182
第一节 动态转速的测量和输出功率状况的判断 182
一、内燃机功率估计的自由加速法 183
二、瞬时转速的测量和分析 187
第二节 振动信号的频域诊断 193
一、气门故障诊断 194
二、活塞缸套间隙状态的诊断 196
三、柴油机工作过程的故障诊断 197
第三节 时序模型诊断 200
一、AR(n)模型的参数估计和阶次确定 202
二、模型的时域识别 205
三、自回归谱分析 206
第四节 主分量分析诊断 209
第五节 灰色关联度诊断 212
一、A型关联度分析 213
二、B型和ABO型关联度分析 214
三、柴油机工作过程故障的灰色诊断 214
附录 机械阻抗的基本知识 218
参考文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