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源 6
四、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3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7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7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1
第一节 物质 21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1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4
第二节 运动 27
一、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27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0
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33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35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5
二、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37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0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40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43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5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5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1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1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4
三、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 56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58
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58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60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64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64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4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67
三、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69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71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71
二、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73
三、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7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7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77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80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83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3
一、矛盾的同一性 83
二、矛盾的斗争性 85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86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7
一、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8
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9
三、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 92
四、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6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0
一、矛盾的普遍性 100
二、矛盾的特殊性 10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12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18
第一节 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 118
一、事物的质 118
二、事物的量 120
三、事物的度 122
第二节 量为与质变 124
一、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25
二、质量互变的普遍性 128
第三节 量变质变形式的复杂性 130
一、量变形式的复杂性 130
二、质变形式的复杂性 134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39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139
一、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139
二、辩证的否定 140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44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44
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45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7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147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 149
第四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50
一、什么是新生事物 151
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52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54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54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154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156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60
第二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 16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61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64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64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67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70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70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71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173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17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78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178
二、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78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78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3
第二节 主体、客体和实践 185
一、认识的主体及其结构 185
二、认识的客体及其形式 188
三、实践概念及其形式 189
四、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192
第三节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193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194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97
三、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200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206
第一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206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06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11
三、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 213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216
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216
二、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 220
第三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26
一、归纳和演绎 226
二、分析和综合 228
三、抽象到具体 229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32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2
一、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232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及其产生的根源 235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 237
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 237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40
第三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41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41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44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7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50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50
第十二章 社会基本矛盾 250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5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65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65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70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27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27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77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86
第十三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86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86
二、阶级斗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89
第二节 国家 291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92
二、国家的职能 294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97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97
二、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300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 302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303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304
三、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 306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 310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10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10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15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 319
一、意识形态的诸形式 319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的关系 327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9
一、科学的一般特点 329
二、科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334
三、科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36
第十五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3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39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的对立 339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342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34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49
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49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54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56
一、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356
二、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