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坐标与时间系统 1
1.1 坐标系统概述 1
1.1.1 地固参考系 1
1.1.2 地心惯性参考系 2
1.1.3 地固参考系与地心惯性参考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2
1.1.4 研究GPS涉及到的其他一些坐标架 4
1.2 时间系统概述 6
1.2.1 动力学时 6
1.2.3 恒星时 7
1.2.2 原子时 7
1.2.4 儒略日、儒略年 8
1.3 常用的一些常数 8
第二章 GPS定轨定位模型 10
2.1 GPS卫星定位原理概述 10
2.1.1 GPS卫星定位系统概述 10
2.1.2 GPS观测量 11
2.1.3 由广播星历计算卫星位置 17
2.2 GPS相位观测方程 19
2.3 GPS相位观测方程分析 23
2.3.1 站间单差 23
2.3.3 双差 24
2.3.2 星间单差 24
2.3.4 历元间单差 25
2.3.5 三差 25
2.3.6 各种差分模型的等价性和差异 25
2.4 GPS相位观测误差分析 27
2.4.1 仪器误差 28
2.4.2 传播误差 28
2.4.3 星历误差 29
3.1 卫星运动概述 30
3.1.1 二体问题概述 30
第三章 GPS卫星运动方程及其数值解 30
3.1.2 初轨计算 32
3.1.3 摄动方程分析解概述 34
3.2 GPS卫星运动力模型 36
3.2.1 质点效应引起卫星加速度?n 36
3.2.2 地球非球形引力效应引起加速度?e 37
3.2.3 太阳辐射压摄动引起加速度?s 42
3.3 GPS卫星运动方程的求解 46
3.4 卫星运动方程的数值解 48
3.4.1 数值积分一般原理 48
3.4.2 GPS卫星运动方程的数值积分 51
4.1.1 中性大气改正 56
第四章 GPS长基线定位和轨道确定模型 56
4.1 GPS长基线定位中的改正模型 56
4.1.2 电离层改正 57
4.1.3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改正 58
4.1.4 卫星天线相位中心改正 58
4.1.5 潮汐引起的台站漂移 59
4.1.6 板块运动引起的台站漂移 61
4.1.7 相对论效应的影响 61
4.2 GPS观测方程和法方程的建立 62
4.2.1 相位观测方程的线性比 63
4.2.2 相位观测方程的建立 68
4.2.3 法方程的组成 70
4.3 GPS长基线定轨定位解算 72
4.3.1 先验限制条件 72
4.3.2 整周模糊度参数的解算 73
4.3.3 失周处理 76
4.4 定轨定位解算中的一些问题 83
4.4.1 关于大气改正参数 83
4.4.2 关于太阳光压摄动参数 84
4.4.3 关于整周模糊度的归整 84
4.4.5 GPS长基线定位定轨的计算流程 85
4.4.4 定轨对观测数据的要求 85
第五章 GPS定轨定位解的后处理 86
5.1 各测段解算结果的综合计算模型 86
5.1.1 平差模型 86
5.1.2 精度评定 88
5.2 各测段解算结果的评价 88
5.2.1 坐标结果的评价 88
5.2.2 基线结果的评价 89
5.2.3 轨道结果的评价 89
5.3 多测段综合轨道的获取 90
5.2.5 地球几何中心结果的评价 90
5.2.4 地球自转参数结果的评价 90
5.4 区域网的地壳形变参数获取 91
5.5 基线解的网平差 94
5.5.1 平差模型 94
5.5.2 空间坐标对高斯坐标偏导数的数值求取 96
5.5.3 模型分析 96
结束语 98
附录 99
附录1 106阶1980LAU章动序列表 99
附录2 海潮负载改正模型系数 103
附录3 开普勒根数与地心惯性参考系内的坐标和速度的关系与偏导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