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宙篇 1
(一)本根思想 3
1.“道生物”与“无生有” 5
2.“理在事先”与“理载于气” 14
3.“心源于物”与“心外无物” 23
4.“诚”与“实有” 29
5.“南方无穷而有穷”与“今日适越而昔来” 33
6.“形神相即”与“形质神用” 37
(二)大化思想 43
1.“生生不已”与“万物化作” 44
2.“物极必反”与“复归其根” 51
3.“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 58
4.“气聚成物”与“物散为气” 67
5.“变著”与“化渐” 75
6.“有终始”与“无终始” 81
7.“相胜”与“相生” 85
二、人生篇 93
(一)天人关系思想 95
1.“天地之委形”与“最为天下贵” 96
2.“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103
3.“以德配天”与“制天命而用” 109
(二)人性思想 112
1.“性善”与“性恶” 113
2.“性无善恶”与“性超善恶” 118
3.“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 122
4.“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 127
(三)人生理想思想 133
1.“仁者爱人”与“富贵不淫” 134
2.“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140
3.“存理灭欲”与“理在欲中” 143
4.“兼相爱”与“交相利” 147
5.“为无为”与“行无事” 149
(四)修身处世思想 153
1.“为仁由己”与“推已及人” 154
2.“四端固有”与“反身而诚” 156
3.“爱人者人爱”与“赖力者生” 161
4.“与世无争”与“随缘而安” 164
5.“穷独”与“达兼” 167
三、致知篇 171
(一)知之性质与来源思想 173
1.“学”与“思” 174
2.“知”与“行” 179
3.“致知”与“格物” 187
4.“博文”与“约礼” 195
5.“取实予名”与“察类明故” 202
6.“精道物物”与“虚一而静” 206
7.“与物皆至”与“弓矢从的” 210
8.“核于见”、“契于思”与“得于行” 214
9.“因物用物”与“不妨矛盾” 218
10.“因‘所’发‘能’”与“‘能’必副‘所’” 221
(二)知之可能与限度思想 226
1.“有涯之生”与“无涯之知” 227
2.“人之性”与“物之理” 231
(三)真知表准思想 234
1.“言有三表”与“知有所合” 235
2.“循名实”与“因参验” 243
3.“疾虚妄”与“重效验” 247
(四)致知态度与方法思想 252
1.“不以不知为知”与“每事问” 252
2.“学而时习”与“温故知新” 258
3.“多闻阙疑”与“疑人之所不疑” 262
四、治世篇 269
(一)社会秩序之维护思想 272
1.“民为邦本”与“保民而王” 274
2.“藏富于民”与“取民有度” 283
3.“农本商末”与“农商皆本” 294
4.“尚贤使能”与“唯才是举” 306
5.“德礼教化”与“刑罚政令” 316
(二)社会理想之实现思想 325
1.“绝圣弃智”与“王道德治” 326
2.“井田分划”与“有田同耕” 333
五、育人篇 341
(一)育人方针与态度思想 343
1.“文质彬彬”与“德才并重” 344
2.“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 352
3.“后生可畏”与“度德为师” 361
(二)育人方法与途径思想 365
1.“因材施教”与“长善救失” 365
2.“启发诱导”与“因机设教” 372
3.“学不躐等”与“循序渐进” 379
4.“教学相长”与“相观而善” 385
后记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