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篇 1
总纲 1
一 阳证和阴证初起正局(7) 1
二 寒热真假辨(11) 3
太阳篇 5
概说 5
一 太阳病脉证治法大纲 6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 6
(二)中风伤寒脉证(2、3) 7
(三)温病风温脉证(6) 8
(四)汗下缓急辨(90) 10
二 传经、不传经、欲解时(4、5、10、8、9) 11
三 桂枝汤证 14
(一)桂枝汤证正局(13、12、95、53、54、42、44) 14
(二)桂枝汤证变局(15、56、45、57、24) 18
四 桂枝汤禁例 21
(一)脉紧无汗梦(16下) 21
(三)服汤吐者禁(19) 22
(二)酒客禁(17) 22
五 桂枝汤类证变法 23
(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8、43) 23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14) 24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3) 25
(四)桂枝二麻黄--汤证(25) 26
(五)桂枝二越婢--汤证(27) 27
六 麻黄汤证 29
(一)麻黄汤证正局(35、51、52) 29
(二)麻黄汤证变局(37、46、47、55) 31
(一)尺中脉迟禁、误下尺中脉微禁(50、49) 34
七 麻黄汤禁例 34
(二)胃家寒禁(89) 35
(三)咽喉干燥禁、淋家禁、疮家禁、衄家禁(83、84、85、86) 35
(四)亡血家禁(87) 36
(五)汗家禁(88) 36
八 麻黄汤类证变法 38
(一)大青龙汤证(38、39) 38
(二)小青龙汤证(40、41) 40
(三)葛根汤证(31) 42
九 蓄水证(71、72、73、74、156、141上、127) 43
十 蓄血证(106、124、125、126) 50
(一)汗后表虚里实证治(68、70) 55
十一 汗吐下火迫变证 55
(二)过汗阴虚阳虚证治(62、20、29、30、64、65、75上、75下) 57
(三)汗后虚满证治(66) 62
(四)汗后胃中虚冷致吐(76上、122) 64
(五)汗下后余邪留肺作喘(63、162) 65
(六)误治刧津热传阳明证治(26) 66
(七)误吐下伤胃液胸阳(120、121、123) 67
(八)总论误下变证(140、139) 70
(九)误下遂利不止证治(34、163、91) 73
(十)误下损胸中之阳(21、22) 75
(十一)下后复发汗表里俱虚(60、61、69) 77
(十二)误汗下导致水气不行(67、28、82) 80
(十三)梔子豉汤证及变法禁例(76下、77、78、79、80、81) 85
(十四)结胸证(131上、128、134、137、135、136、131下、132、133、138、141下) 89
(十五)脏结证(129、130、167) 98
(十六)痞证(151、154、164、155、157、158、159、161) 99
(十七)火逆证(119、118、112、117、114、115、116下、116上、111、113) 106
(十八)欲愈候辨证(58、59、110、93、94) 116
十二 坏病(16上、153、160) 120
十三 里虚证(102、92、177、178) 123
十四 太阳病类似证辨治 126
(一)风湿证(174、175) 126
(二)十枣汤证(152) 128
(三)瓜蒂散证(166) 130
(四)针刺期门法(108、109) 131
太阳篇小结 132
概说 140
一 阳明病大纲(180、179、181、182、183、184、185、187、188、186) 141
二 阳明病欲解时(193) 146
三 阳明病清法 146
(一)白虎汤证(176) 146
(二)白虎加入参汤证(170、169、168) 148
(三)梔子豉汤证(228) 150
(四)阳明病清法辨证(321、222、223、224) 151
四 阳明病下法 154
(一)承气证论述(239、218) 154
(二)调胃承气汤证(248、249、207、105) 156
(三)小承气汤证(250、213、214) 159
(四)大承气汤证(215、217、255、241、238、242、212、253、254、252) 161
(五)下法辨证(203、209、208、251) 166
(六)润导法(247、233) 171
(七)不可下脉证(204、205、206、189、194) 172
五 兼太阳少阳病证治 175
(一)太阳病未罢证治(234、235、240、244) 175
(二)少阳病未罢证治(229、230、231、232) 177
六 阳明病虚寒证治(226、380、243) 180
七 阳明病辨证 182
(一)中风中寒辨(190、191) 182
(二)汗出自愈辨(192) 184
(三)身如虫行皮中状证因(196) 185
(四)头痛咽痛辨(197、198) 185
(五)谵语郑声及谵语死候辨(210、211) 187
(六)潮热盗汗辨(201) 188
(七)阳绝津亡脉候(245、246) 189
(八)衄血先兆(202、227) 191
八 发黄 192
(一)发黄证因(199、200) 192
(二)寒湿发黄(阴黄)(259) 193
(三)欲作谷疸脉证(195) 194
(四)茵陈蒿汤证(236、260) 195
(五)梔子蘖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261、262) 196
九 蓄血证(237、257、258) 197
十 热入血室(216) 199
阳明篇小结 199
少阳篇 202
概说 202
一 少阳病脉证治法大纲(263、264、265) 203
二 传经,不传经,欲解时(270、269、271、272) 206
三 小柴胡汤证 208
(一)小柴胡汤证正局(96、97、266、267、101) 208
(二)小柴胡汤证变局(99、100) 214
(三)小柴胡汤辨证(98、148) 215
四 大柴胡汤证(103、165) 218
五 柴胡汤类证变法 220
(一)柴胡桂枝汤证(146) 220
(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47) 221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04) 222
(四)半夏泻心汤证(149) 223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07) 225
(五)黄连汤证(173) 225
六 热入血室 226
刺期门法、小柴胡汤证和自愈证(143、144、145) 226
少阳篇小结 230
附 合病、并病 232
概说 232
(一)太阳阳明合病(32、33、36) 233
(二)太阳少阳合病(172) 235
(三)阳明少阳合病(256) 236
(四)三阳合病(268、219) 237
(五)太阳阳明并病(48、220) 239
(六)太阳少阳并病(142、171、150) 241
合病井病小结 242
太阴篇 244
概说 244
一 太阴病大纲 244
(一)太阴病证治提纲(273、358) 244
(二)太阴病欲愈脉证(274、278) 246
二 太阴病欲解时(275) 247
三 太阴病治法 247
(一)温里法(277) 247
(二)解表法(276) 248
(三)表里双解法(279、280) 249
太阴篇小结 250
(四)先温里后攻表法(372) 250
少阴篇 252
概说 252
一 少阴病脉证大纲(281、282、283) 253
二 少阴病欲解脉证(287、290) 255
三 少阴病欲解时(291) 256
四 少阴病寒化证治 256
(一)附子汤证(304、305) 256
(二)真武汤证(316) 257
(三)四逆汤证(323、324、225) 258
(四)通脉四逆汤证(317、370) 260
(五)白通加猪胆汁汤证(314、315) 262
(七)桃花汤证(306、307) 263
(八)灸剌法(308、292、325) 264
五 少阴热化证治 266
(一)热化便血证(293) 266
(二)黄连阿胶汤证(303) 267
(三)猪苓汤证(319) 268
(四)猪肤汤证(310) 269
(五)甘草汤及桔梗汤证(311) 270
(六)苦酒汤证(312) 270
(七)半夏散及汤证(313) 271
(八)四逆散证(318) 271
六 少阴病兼表证治法 272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301、302) 272
七 少阴病急下存阴证治(320、321、322) 273
八 少阴病禁汗禁下证(285、286) 275
九 少阴病误治(284、294) 276
十 少阴病可治不可治脉证 277
(一)阳回可治证(288、289) 277
(二)阳不回不治证(295、296、297、298、299、300) 278
少阴篇小结 281
概说 284
厥阴篇 284
一 厥阴病证候大纲(326) 285
二 厥阴病欲解时(328) 286
三 厥阴病厥热胜复辨(337、336、342、331、334) 287
四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治 291
(一)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359) 291
(二)麻黄升麻汤证(357) 293
(一)白虎汤证(350) 295
(二)白头翁汤证(371、373) 295
五 厥阴病热证治法 295
(三)小柴胡汤证(379) 296
(四)小承气汤证(374) 297
(五)梔子豉汤证(375) 297
六 厥阴病寒证治法 298
(一)冷结关元证(340) 298
(二)下虚戴阳证(366) 299
(三)哕逆腹满证(381) 300
(四)除中证(333、332) 301
(五)蚘厥证治(338) 303
(六)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351、352) 304
(七)四逆汤证(353、354、377) 306
(八)吴茱萸汤证(378) 307
(九)瓜蒂散证(355) 308
(十)茯苓甘草汤证(356) 308
(十一)厥逆炙法(349) 309
七 厥阴病禁例 310
(一)不可下例(330、347) 310
(二)不可攻表例(364、335) 312
(三)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例(376) 313
八 厥阴病辨证 314
(一)厥阴病欲愈脉候(327) 314
(二)热除愈不愈辨(339) 315
(三)渴欲饮水自愈证(329) 315
(四)下利愈不愈辨(360、361、367、363、365、348) 316
九 厥阴病死候(343、344、345、346、362、368、369) 319
厥阴篇小结 322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 326
霍乱篇小结 333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92、393、394、395、396、397、398) 334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小结 339
(六)吴茱萸汤证(309)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