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文澜甲集 中国医学原理 1
中国医学原理 1
初版识语 黎宽 裕土 1
初版吴序 吴锡璜 2
初版自序 黎伯槩 4
第一章 象数之起原 5
第二章 象数之推类 7
第三章 象数之纲纪 18
第四章 象数普及一切学术 28
第五章 以近世理化科学释《内经》象数哲学 33
第六章 日系与地球 34
第七章 地球上之物理 37
第八章 人在地球上之生活关系 45
第九章 人体生理上之化学作用 50
第十章 人体病理土之化学作用 53
第十一章 结论 58
初版跋 黎弼辰 61
医海文澜乙集 中医理论 63
研究中医须适中国哲学说 63
阴阳新诠 63
阴阳五行抉微 64
(一)阴阳五行之来历与推演运用之大概 65
(二)阴阳五行运用於医药上之纲纪 67
(三)阴阳五行与科学不抵触,冈途径歧别,遂两有其病理,各殊其治法,因而成效亦异,然终有合参之需要 70
(四)阴阳五行不以中外而异,中医之经验不能谓无关於阴阳五行,道理结构与物质固定各异 72
(五)结论 74
五行真义 75
《内经》象数名理之通达与支配之窒碍 83
《素问》法天之纪用地之理衡论 84
医学基础 87
中华医学盛衰历史评论 88
整理医学刍言 93
医学随时代而推进说 97
医学大同之希望 99
中医所处之时代与责任 101
改进医药时代学者所应有之态度 102
医药当祛隔阂而谋感通 104
医家应具之心监与心量 105
医之目的与应尽之职分 109
古书不尽可信後学当负闸发责任 110
文化过程中新创造之需要 112
臆说之当订正者 114
《内经》遂不可读乎 117
医书外之智识 120
综中西学说释体温原理 122
象数名理之气血脉与剖解化学等之气血脉别异说 124
历代脉学异同考略 129
新时代脉学拟言 140
充血贫血理已先揭於《素问》 143
《素问》举痛论病理新旧学说通解 145
《素问》《难经》「三部九候」异说之长短 148
「三部九候」新说 149
释《素问》六经「标本中见」各有所从之理 150
《伤寒论》於六经「标本中见」极有见地 151
《伤寒论》著作之真诠 152
摘《伤寒论》中之阴阳提示并申其义 154
《伤寒论》「越婢」二字之索隐 156
《伤寒论》辨脉法述要 157
《梁氏癧科全书》序 159
宋代铜人孜略及缄灸效用论 160
三焦孜 162
三焦属气化之经旨 164
人体左右之异说 166
医变迁情丑皮否论 167
《内经》之阴阳气味当以化学解释之 169
精神卫生根本在道德 172
纸上医学之实地化 174
中医学理历程分析 176
(一)学原於地带是文化所基哲人所出 176
(二)由自然本能进入学术文化 177
(三)易理医理互映 178
(四)支配说之敷衍难靠 179
(五)象数学为最高文化在易在医俱著良绩 180
(六)主持国学之人与其环境 182
(七)天空地界推理思想及自然界物质人身形体诸说应吸收科学以为增益 183
(八)中国诊效之不灭,即学理之可存;曰病理之纲纪,曰针灸之神通,曰药之天然胜人方之配合应病,曰与国民谷食之血肉相宜 185
(九)对人体真实之窥察 198
臀海交澜丙集 药理医案释《素问》六气内淫所治之药 203
《金匮》妇科妊娠病方 204
膀胱闭尿必起腹胀病理与有效之方剂 207
药之用量 208
药理衡论 208
药之媒介 208
药之性力 209
药之个体团体 209
药个体之兼味 209
药之五味与十二性 209
药味之取裁多少 209
药味甘辛之作用 209
药之类别当以食物为比例 210
药物煎剂之吸收与泻下 210
药液与血液之对抗作用 210
药液与神经之作用 210
药分各系 210
中药整理运用谈 211
医药上之文化物产 214
药品考异 217
侯氏黑散解 222
肾气丸方义变迁历史 225
利尿方剂类别 227
(一)真武汤《伤寒》 227
(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 227
(三)五苓散《伤寒》 227
(四)猪苓汤《伤寒》 228
(五)苓桂术甘汤《金匮》 228
(六)肾气丸《金匮》 228
(七)甘草乾姜茯苓白术汤《金匮》 229
(八)括萋瞿麦丸《金匮》 229
(九)四逆散加茯苓《伤寒》 229
(十)牡蛎泽泻散《伤寒》 229
(十一)蒲灰散《金匮》 230
(十二)滑石白鱼散《金匮》 230
(十五)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 231
(十六)茵陈汤《金匮》 231
(十四)葵子茯苓散《金匮》 231
(十三)茯苓戎盐汤《金匮》 231
(十七)硝石矾石散《金匮》 232
(十八)猪膏发煎《金匮》 232
(十九)八正散《宝监》 232
(二十)石淋方《干金翼》 233
(廿一)热淋方《千金翼》 233
(廿二)牛膝膏 233
(廿三)疗小便难方《本事方》 233
(廿四)藕蜜煎《养老书》 234
(廿五)诸种淋方《千金翼》 234
(廿六)石燕方《简要济众》 234
(廿七)金铃子散(钱仲阳《小儿真诀》) 234
(廿八)通关丸(李东垣) 235
效之病理与治法 235
桑东南根皮之意义 236
甘草与大枣之比较 236
药力示用 236
豆类之消水解毒 237
夏枯草 237
瘀血与桂枝茯苓丸 237
半夏 238
饮食需要之常成分与不需要之不常成分 238
水於生物之关系 241
盐之面面观 242
石膏孜验 245
空气 248
气压 249
光线 250
扁鹊冶号太子尸蹶案探索 251
鼓胀病续发水肿治愈案 253
中风治愈二案 254
百零五岁老翁诊案 256
膀胱闭尿兼肠膜积水治愈案 257
心肺充血治愈案 257
产後喘症治愈案 258
同济医院应诊记略 259
医海文澜丁集 医史文献 263
新嘉坡中医中药联合会筹备宣言 263
医药月刊发刊词 264
中医中药联合会广徵会员启事 265
评余委员废止旧医议案 267
读余委员论废旧医文二篇之商榷 269
徼求中医中药联合会同人建议书 272
与国内同志论医学书 273
医药建国宜设医政书 275
医药建国先定医学後举医政 277
代拟马六甲中医中药联合研究社成立大会宣言 280
读田桐先生中华民族医药兴废论书後 280
中央国医馆成立感想 281
覆中央国医舘评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草案书 282
附:补充意见书 287
覆山西太原市中医改进会书 289
中医中药联合会呈中央立法院文 290
为新加坡同济医院呈中央立法院文 292
引言 294
附:先医临床宝训 294
阴阳通例(二则) 295
生理:脉髓筋血气所属 296
血归於肝 296
天气地气与人气 297
女子、男子(四则) 297
四时阴阳 297
四时之气生长化收藏(四则) 297
五味与五官 298
服天气通神明(二则) 298
阳气阴阳调和 298
口鼻所入气味 299
天人阴阳之应 299
五藏应四时收受 299
五气五志之化生 300
人形藏府会通六合(六则) 300
阴阳之男女兆徵能始 302
十二藏相使贵贱 302
藏象 303
五藏之合与荣与主 304
五藏别论 304
伤寒:表裏证治先後缓急 305
下後变证 305
汗後变证 305
腹症(心中悸症) 306
胸腹症 306
胸脇症 306
潮热病?语症 307
热结膀胱症 307
汗下规则 307
病理:支肿血便少腹肿石水治膈水喉痹 307
四时病气所在 308
痹厥 308
上下中各部虚实 308
热病(三则) 309
五味所伤 311
疟、温疟、瘴疟(三则) 312
评热病理由 314
钦 314
风邪饮食起居 315
阴阳纲纪(十一则) 315
变化 315
风寒初客 315
脾与四肢之关系 316
寒热所伤、六淫所胜 316
喜怒寒暑所伤(二则) 317
阴阳病之形能 317
病变:病成而变 318
诊断:脉、常变(二则) 318
形气色(二则) 318
泄(三则) 319
形、气脉、三部九候(五则) 319
脉(三则) 319
色脉 319
色 319
持脉 320
脉尺内外(四则) 320
脉寸口 320
脉四时动 320
望 321
脉逆从 321
脉症不相应 321
脉粗细浮代(四则) 321
脉决生死(二则) 322
色、形气脉(七则) 322
脉理、关格 323
脉三部九候 323
诊断:经络(四则) 323
死脉 324
脉平(五则) 324
脉真至(五则) 324
藏气法时(五则) 325
形气(五则) 325
脉之真藏阴胃皖阳(三则) 326
精神言语声气水谷、头背腰膝骨 326
色见上下左右 326
色味当五藏与外应(二则) 327
五色生死 327
面色目色 327
面部赤色 328
治疗:邪风、水谷寒热、地之湿气(五则) 328
经络刺法 329
异法方宜 329
五味(五则) 330
服食补益(二则) 330
药理:藏欲(五则) 330
藏苦(五则) 330
寿天分别(十则) 331
形气病气之有余不足(二则) 331
色脉形肉相应 332
五阴气绝六阳气绝(六则) 332
医海文澜跋 黎宽裕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