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中国哲学史 8
第一章 奴隶制时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8
一、夏殷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 8
二、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0
三、孔丘的唯心主义哲学 13
四、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17
五、老子的唯物主义体系 21
第二章 封建制形成时期哲学矛盾的展开 26
一、子思、孟轲对儒家哲学的深化 26
二、道家分化中出现的两个哲学派别 30
三、名辩思潮和后期墨家 35
四、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9
五、总结历史经验的韩非哲学 43
六、邹衍和《易传》的哲学思想 48
第三章 封建社会前期哲学的发展 52
一、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 52
二、正宗神学的奠基人董仲舒 56
三、无神论者王充的哲学思想 60
四、三国两晋的玄学思潮 65
五、反玄学思潮的建立和发展 69
六、南北朝佛教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73
七、无神论者范缜的哲学思想 77
八、隋唐时期佛教哲学的发展 81
九、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哲学 86
十、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体系 90
第四章 封建社会后期哲学的发展 95
一、道家唯心主义的产生 95
二、王安石的唯物主义道气一元论 99
三、张载的唯物主义气化论 104
四、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 108
五、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112
六、陈亮、叶适重“事功”的唯物主义哲学 117
七、王守仁对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展 121
八、王廷相的唯物主义气本论 125
第五章 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哲学的发展动向一、李贽反道家的异端思想 130
二、黄宗羲的启蒙主义历史哲学 134
三、方以智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 137
四、总结宋明道学的王夫之哲学 141
五、颜元、戴震哲学的思想新动向 145
第六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哲学的发展 150
一、鸦片战争以后各种社会变革思潮的产生 150
二、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和康有为的新进化论哲学 154
三、谭嗣同的“泛仁”论及哲学体系的矛盾 157
四、严复“质力相推”的机械唯物论和“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 161
五、科学无神论和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 165
六、章太炎早期的唯物主义“排天说”和后期的佛教唯识论 168
七、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72
第二编 西方哲学史 180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哲学 180
一、伊奥尼亚的唯物主义 180
二、大希腊的唯心主义 184
三、唯物主义的新发展 187
四、智者派概况 191
五、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唯心主义 194
六、亚里士多德哲学 198
七、原子论唯物主义的发展 202
八、古希腊罗马哲学衰落时期的各个派别 205
第二章 西欧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210
一、教父哲学 210
二、经院哲学的形成 214
三、经院哲学的繁荣 218
四、经院哲学的衰落 223
第三章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哲学 227
一、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27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231
三、宗教改革 235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政治理论 240
第四章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西欧各国的哲学概况 245
一、培根的唯物主义 245
二、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 249
三、笛卡儿的二元论 253
四、斯宾诺莎的哲学 258
五、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262
六、莱布尼茨的客观唯心主义 267
七、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271
八、休谟的不可知论 276
第五章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哲学思想一、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281
二、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 285
三、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 289
四、唯物主义者狄德罗 294
五、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 298
六、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 303
第六章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哲学 308
一、德国启蒙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308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 312
三、费希特的哲学思想 317
四、谢林的哲学思想 322
五、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326
六、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 331
七、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335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 341
一、唯意志主义 341
二、实证主义 346
三、马赫主义 350
四、新康德主义 354
五、新黑格尔主义 359
六、生命哲学 363
七、实用主义 367
八、二十世纪的实在主义思潮 372
九、分析哲学 376
十、科学哲学 380
十一、新托马斯主义 385
十二、现象学 389
十三、存在主义 394
十四、结构主义理论 398
十五、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点 403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41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4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问世 4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接受革命实践和经济学研究的检验 4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逐步系统化四、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42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 424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况 42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 42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 43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 433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439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应用 448
四、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捍卫 452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45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457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战争年代的运用和发展 461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和平建设时期的作用和历史教训 465
四、邓小平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