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从旧《雁门关》谈到新的《雁门关》 1
艺术教育管窥 8
论新歌剧 11
旧时的科班 20
文艺“话线” 42
献给桂林剧人 52
——一九四一年敬礼 52
关于《雷雨》 54
祝《花烛之夜》上演 58
《刑》及其演出 61
抗战文艺与战时文艺 64
一、前言 66
桂剧演员之幼年教育 66
二、学制 71
三、组织 78
四、课程 82
五、教学 87
六、管训 97
七、设备 105
八、毕业 108
旧剧新诂 114
一、前言 114
二、旧剧不属于歌剧领域 117
三、旧剧非历史戏 122
四、旧剧没有地方戏 131
五、旧剧的构成——“拼字体系” 141
六、旧剧演技来源于傀儡戏 148
七、旧剧动作之雕塑性 157
艺术底精神 160
戏剧节献言 162
关于《哈姆雷特》 167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169
《安魂曲》介绍 174
契诃夫与其《海鸥》 178
《樱桃园》译后记 205
《未完成的三部曲》译后记 226
我们要扶持业余演出 244
装置设计的基本认识 247
战时法国文艺动态 285
关于游击作风的意见 316
游击“游击” 318
《文艺·戏剧·生活》译后记 321
聂米洛维奇-丹钦科的戏剧生活 331
一、前论 331
二、丹钦科新的剧场机构 333
三、丹钦科与演出制度 342
四、丹钦科与表演体系 346
五、结论 352
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大雷雨》 354
关于《夜店》 360
北平艺术馆与话剧运动 362
《上海屋檐下》的导演 363
《桃花扇》与新平剧运动 365
何谓“旧剧革新”? 368
戏剧运动在今天 373
莫斯科艺术剧院五十周年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