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 什么是哲学 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
四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
五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
六 哲学与阶级 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12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5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8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8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22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22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2
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6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8
一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28
二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32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5
一 运动着的物质与空间时间不可分割 35
二 空间时间的客观性 39
三 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40
四 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 41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42
第二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7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7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7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2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2
二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5
三 意识和思维模拟 58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60
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 60
二 正确理解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62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65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65
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 65
二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68
三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70
四 普遍联系与科学发展 71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基本规律和范畴组成的科学体系 74
一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4
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76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79
第一节 对立和统一 79
一 什么是对立和统一 79
二 对立和统一的互相联结 82
第二节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泉源 83
一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3
二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7
第三节 对立统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2
一 矛盾的普遍性 92
二 矛盾的特殊性 92
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98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101
第一节 质和量 101
一 质 101
二 量 104
三 度 106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108
一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108
二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10
三 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12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115
一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115
二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118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0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20
一 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120
二 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22
三 正确处理变革与继承的关系 124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25
一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25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127
三 否定之否定方式的多样性 128
第三节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30
一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30
二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3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36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36
一 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36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37
三 本质和现象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39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40
一 客观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140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41
三 内容和形式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43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45
一 事物的因果联系 145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47
三 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49
第四节 必然和偶然 150
一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趋势 150
二 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151
三 必然和偶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55
第五节 可能和现实 156
一 可能和现实的涵义 156
二 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158
三 可能和现实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60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161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特征 161
一 反映论 161
二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64
第二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 166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 166
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69
第三节 认识过程 173
一 由实践到认识 173
二 由认识到实践 178
三 认识的无限发展 182
第九章 科学的思维方法 185
第一节 科学思维方法的涵义和作用 185
一 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185
二 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 186
第二节 归纳和演绎 187
一 归纳和演绎的涵义 187
二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190
第三节 分析和综合 192
一 什么是分析和综合 192
二 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193
第四节 抽象和具体 196
一 什么是抽象和具体 196
二 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 197
三 从抽象到理性的具体 198
第五节 逻辑的和历史的 200
一 逻辑的和历史的涵义 200
二 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201
三 逻辑的和历史的方法 203
第十章 真理 206
第一节 客观真理 206
一 什么是真理 206
二 真理的客观性 207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09
一 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09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211
第三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 214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4
二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17
第四节 真理和谬误 219
一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19
二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220
第五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223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226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6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6
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228
三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 230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34
一 自然环境 234
二 人口因素 236
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37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239
一 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39
二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241
第十二章 社会基本矛盾 245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45
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45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53
三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57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60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60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63
三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71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73
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273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277
第十三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85
第—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85
一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285
二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88
第二节 国家和革命 291
一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291
二 革命的实质和类型 295
第三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98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98
二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301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30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04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04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05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309
一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309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310
三 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 311
第三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312
一 社会意识诸形式的起源和分化 312
二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特点 314
第十五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18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18
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19
二 人民群众对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 320
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23
第二节 个别人物和政党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24
一 个别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24
二 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 329
三 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334
第十六章 社会文明和人类解放 336
第一节 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 336
一 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 336
二 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 340
第二节 “自由王国”和人类解放 346
一 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346
二 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解放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