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 以问题为中心的断代哲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修义,童世骏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61710860
  • 页数:6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使人们充分认识马、恩时代西方哲学中那些末引起足够重视的理论成就,为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参照比较,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形式,按照思想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分别讨论哲学观,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论这五个问题。

绪论 1

第一篇 西文哲学的“认同危机”--关于哲学对象、任务和前途的论争 35

第一章 西文传统哲学对哲学对象和任务的认同及“认同危机”的发生 38

1 西文古代的哲学观 38

2 西文近代的哲学观 45

3 “认同危机”的表现及其根源 59

第二章 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67

1 “形而上学是神学的变种”--孔德 67

2 形而上学属于不可知的领域--斯宾塞和赫胥黎 72

3 形而上学是无法用经验来检验的假定--马赫 76

4 形而上学是“道德光学的幻觉”--尼采 82

5 形而上学是历史上的一种世界观类型--狄尔泰 89

第三章 哲学向何处去?--探寻哲学出路的各种新尝试 100

1 哲学是科学的综合--孔德 101

2 哲学是最高等级的概括知识--斯宾塞 105

3 作为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科学哲学--马赫 111

4 哲学不是知识体系,探讨哲学是个人的行动方式--克尔凯戈尔 117

5 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新价值的创造--尼采 122

6 哲学是世界观理论--狄尔泰 128

第四章 维系传统哲学观的种种努力 137

1 以调和怀疑与信仰为宗旨的形而上学--布拉德雷 139

2 非理性的形而上学--从叔本华到柏格森 148

3 以经验科学为基础的自然哲学--毕希纳和海克尔 159

4 折衷主义的体系哲学--欧根·杜林 175

本篇小结 187

第二篇 认识论 195

第一章 知识与实在 200

1 实在是知识的起源和原本--毕希纳等德国自然主义者 200

2 实在是“不可知者”--斯宾塞和赫胥黎 204

3 实在作为消极意义上的“自在之物”--赫尔姆霍茨和朗格 211

4 实在是感觉的构造--穆勒和马赫 216

5 实在是虚构--尼采 222

6 实在是精神性的、无所不包的整体--布拉德雷 225

第二章 知识与行动 235

1 知识是技术应用的基础--孔德 235

2 行动是知识的基础--赫尔姆霍茨 238

3 知识的功能是“适应环境”--马赫和阿芬那留斯 240

4 知识是意志的工具--尼采 247

第三章 理智、直觉和本能 252

1 本能、直觉和理智之间的连续性--斯宾塞 253

2 直觉是“无意识推论”--赫尔姆霍茨 255

3 “超理智的”直觉是理智的本能--柏格森 258

第四章 心理的东西,逻辑的东西和社会的东西 271

1 心理主义--穆勒、马赫、赫尔姆霍茨、朗格和尼采 272

2 逻辑主义--弗莱格和胡塞尔 280

3 社会主义--孔德和杜克海姆 286

本篇小结 298

第三篇 科学方法论 305

第一章 理论与经验 309

1 理论和事实的相互依赖--孔德 309

2 科学中的基本观念是先验的--惠威尔 313

3 所有科学都是对经验的归纳--穆勒 318

4 科学的任务是对事实的描述--马赫 320

第二章 科学能否统一? 329

1 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统一--孔德 330

2 以“第一原理”为基础的科学统一--斯宾塞 334

3 以中立要素一元论为基础的科学统一--马赫 338

4 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文化科学)的根本对立--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 340

第三章 社会科学方法论(上) 348

1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奠基--孔德 348

2 社会科学的逻辑结构--穆勒 355

3 社会科学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斯宾塞 368

第四章 社会科学方法论(下) 379

1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系统阐发--杜克海姆 379

2 作为人文研究之方法论的解释学--狄尔泰 395

本篇小结 416

第四篇 社会历史观 425

第一章 社会进步及其动力 428

1 把精神发展当作基础的社会进步观--孔德和巴克尔 429

2 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社会进步观--斯宾塞 438

3 以“伦理过程”为核心的社会进步观--赫胥黎和克鲁泡特金 445

第二章 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 456

1 人的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孔德、斯宾塞 457

2 介于决定论与意志自由论之间--穆勒 462

3 把“绵延”当作“基本自我”的自由意志论--柏格森 467

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474

1 “反形而上学”的社会整体论--孔德 475

2 理性主义的个体主义--穆勒和斯宾塞 480

3 浪漫主义的个体主义--施蒂纳、卡莱尔和尼采 489

4 “形而上学”的社会整体论--布拉德雷 501

本篇小结 509

第五篇 价值论 519

第一章 伦理价值观的冲突和“价值”问题的突现 523

1 近代伦理价值观的总特征及其理论前提 524

2 精神价值至上还是物质功利至上? 538

3 普遍主义与反普遍主义之争 546

第二章 价值哲学的兴起 561

1 “价值”范畴如何引入哲学--洛采 561

2 把价值和评价置于哲学思考的中心--尼采 569

3 作为整体的哲学是价值哲学--文德尔班 574

4 哲学开始于价值问题开始的地方--李凯尔特 580

第三章 价值哲学的主要论题 588

1 价值领域的特征 588

2 价值、评价和认识 596

3 价值评价合法性的根据 603

本篇小结 618

后记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