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1
第一章 “仁”与孔子 1
第一节 孔子的经历 2
中文版序 3
第二节 孔子学园 3
第三节 关于“仁” 4
第四节 孔子的思想观点 5
第五节 后世对孔子的评价和《论语》 7
第二章 墨家集团的思想 10
第一节 周代贵族的文化 11
第二节 礼乐文化 13
第三节 墨子的思想 14
第四节 墨家的思想和行动 16
第五节 墨家的末期 18
第三章 孟子的王道论 20
第一节 孟子思想 22
第二节 王道政治 23
第三节 游说 26
第四节 著作《孟子》 27
第四章 庄子和老子 29
第一节 道家思想源流 30
第二节 关尹和老子 32
第三节 庄周的“天” 33
第四节 庄子的思想与《庄子》 34
第五节 《老子》的思想 36
第五章 “礼”与荀子 38
第一节 儒家学团中的荀子 39
第二节 人性论 40
第三节 “礼”的裁天说 41
第四节 善与“伪” 42
第五节 礼为人伦之极 43
第六节 礼的实践 43
第七节 道、法、名家与荀子 45
第六章 诸子百家 47
第一节 百家九流 47
第二节 游说之士 49
第三节 名家 50
第四节 法家 53
第五节 纵横家 56
第六节 兵家 56
第七章 阴阳思想和《易传》 58
第一节 阴阳思想 58
第二节 邹衍 59
第三节 五行思想 60
第四节 时令 62
第五节 《周易》 63
第六节 《十翼》 64
第七节 “易”的太极 65
第八节 义理之“易” 67
第八章 司马迁与历史记录 69
第一节 司马迁 70
第二节 《史记》 71
第三节 七十列传 72
第四节 王者的言辞 74
第五节 史官的记录 76
第六节 《春秋》三传 77
第七节 空言与行事 79
第九章 黄老思想和董仲舒 81
第一节 《吕氏春秋》 81
第二节 黄老思想 83
第三节 《淮南子》 84
第四节 董仲舒 86
第五节 《春秋繁露》 88
第十章 儒教与经学 91
第一节 经学 94
第二节 新儒学 94
第三节 考证学 98
第四节 儒教的衰退 99
第十一章 汉室的复兴 101
第一节 刘向 102
第二节 《七略》与刘歆 103
第三节 汉室与班氏 105
第四节 班固与《汉书》 106
第五节 班超与曹大家 108
第六节 《汉书》 109
第十二章 谶纬思想与王充 111
第一节 灾异与预言 112
第二节 谶纬和图谶 113
第三节 纬书 115
第四节 王充 117
第十三章 许慎与郑玄 121
第一节 许慎 122
第二节 《说文解字》 123
第三节 郑玄 125
第十四章 生成论与“无” 130
第一节 三气 131
第二节 太素 133
第三节 道与无 134
第四节 太易与无 136
第五节 有与无 138
第十五章 人类历史的编纂 141
第一节 “古史” 142
第二节 通史 142
第三节 《帝王世纪》 143
第四节 五运和三皇 145
第五节 中国思想 147
附录一 古代中国思想史年表 150
附录二 参考文献 155
附录三 索引 182
译后记 姜镇庆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