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通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声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105025328
  • 页数:416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编 壮族渊源 1

第一章 瓯骆故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 1

第一节 巨猿与人类起源 1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 3

第三节 旧石器文化 10

第二章 瓯骆故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 20

第一节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步的主要标志 20

第二节 甑皮岩人及其文化 24

第三节 鲤鱼嘴人及其文化 28

第四节 西津人及其文化 29

第五节 敢造人及其文化 32

第六节 小河洞人及其文化 32

第七节 贝丘文化 35

第八节 大石铲文化 39

第九节 瓯骆故地原始文化与百越诸地原始文化的关系 49

第三章 史前人类与壮族的关系 56

第一节 史前人类的体质形态 56

第二节 现代壮族的体质形态 69

第三节 现代壮族体质形态的渊源 79

第四节 史前社会有及化艺术 83

第四章 壮族渊源及其与毗邻族群的关系 91

第一节 历史文献中的壮族先民及其分布 91

第二节 壮侗语族诸民族的源流关系 96

第二编 氏族部落时代 104

第一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 104

第一节 原始群(包括血缘家庭公社) 104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105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 111

第四节 不相统属的松散社会组织 118

第五节 部落联盟组织 129

第六节 氏族部落的解体 132

第二章 壮族先民与夏楚文化 140

第一节 先秦史籍中的壮族先民及其分布 140

第二节 岭南瓯骆人与中原华夏人的接触 144

第三节 岭南瓯骆人与楚人的交往 151

第三章 社会生产 157

第一节 农业 157

第二节 手工业 164

第四章 社会生活 175

第一节 人体装饰 175

第二节 居住 182

第三节 饮食 185

第四节 婚姻与丧葬 187

第五节 医药 193

第五章 社会文化 197

第一节 语言文字 197

第二节 绘画 210

第三节 雕塑 216

第四节 音乐舞蹈 216

第五节 原始宗教 222

第六节 口头文学 237

第七节 教育 241

第三编 郡县划一时代——奴隶制形成与发展时期(秦至隋) 255

第一章 秦始皇统一岭南 255

第一节 秦朝出兵岭南 256

第二节 岭南三郡的设置 258

第二章 壮族先民分布地区郡县制度的发展 264

第一节 汉代郡县 264

第二节 吴蜀郡县 267

第三节 两晋郡县 269

第四节 南朝郡县 272

第五节 隋朝郡县 278

第六节 汉代至隋代壮族先民分布地区郡县的性质 281

第三章 壮族先民族称的演变及分布与人口 284

第一节 壮族先民族称的演变与分布区域的变化 284

第二节 人口的变化 292

第四章 秦汉至隋朝的民族政策 295

第一节 南越国的民族政策 296

第二节 两汉的民族政策 300

第三节 晋、南朝和隋的民族政策 303

第五章 奴隶制的形成 307

第一节 奴隶制的形成 308

第二节 俚、僚大姓奴隶主 323

第三节 桂东地区封建化 325

第一节 壮族先民与南来中原民族的关系 334

第六章 民族关系 334

第二节 壮族先民与汉族的相互融合 338

第三节 二征起兵反抗东汉封建统治的斗争 341

第七章 社会经济 344

第一节 农业 345

第二节 手工业 354

第三节 商业与交通 377

第八章 社会文化 383

第一节 壮族先民的巫文化 383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影响 384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传播 386

第四节 宗教信仰 388

第五节 文学 392

第六节 铜鼓艺术 400

第七节 音乐与舞蹈 403

第八节 教育 404

中 417

第四编 羁縻制度时代——奴隶制发展时期(唐至五代) 417

第一章 羁縻制度的起源和确立 417

第一节 羁縻制度的起源 417

第二节 羁縻制度的确立 421

第三节 羁縻州县与一般州县的区别 425

第二章 羁縻制度在壮族地区的推行 429

第一节 羁縻州县的设置及沿革 429

第二节 一般州县的设置及沿革 432

第三节 羁縻州县与一般州县并存的原因 453

第三章 羁縻时代的壮族先民社会 456

第一节 分布区域的变化 456

第二节 人口的变化 460

第三节 奴隶制的发展与特征 466

第四节 奴隶制的瓦解 473

第五节 桂东地区封建化的发展 476

第四章 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 493

第一节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从缓和走向激化 493

第二节 西原僚人起义 496

第三节 僚部“白衣没命军”二陷安南都护府 501

第四节 其他地区俚僚人起义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504

第五章 社会经济 507

第一节 农业 507

第二节 手工业 512

第三节 商业与交通 519

第六章 社会文化 524

第一节 佛教的传播和俚、僚的巫风 524

第二节 巫文学 532

第三节 文人文学 538

第四节 歌圩和壮族民歌 543

第五节 美术与舞蹈、音乐 548

第七章 教育 550

第一节 官学的兴起 科举的推行 550

第二节 俚僚人地区汉文化水平的提高 559

第三节 壮医教育 566

第五编 土司制度时代——封建领主时期(宋至清初) 575

第一章 壮族的称谓、分布、人口与民族形成 575

第一节 壮族的称谓和分布区域 575

第二节 壮族人口的发展 581

第三节 壮族的形成 586

第二章 土司制度的产生 593

第一节 土司制度的起源 593

第二节 土司制度的确立 598

第三节 土司制与羁縻州县、一般州县的区别 602

第三章 土司制度的实施 608

第一节 土司州县及其沿革 609

第二节 一般州县及其沿革 616

第三节 土官的来源及其统治 618

第四节 土司的土地制度 631

第五节 土司的军事制度 639

第六节 土司的司法制度 648

第四章 “改土归流”的历程 656

第一节 明代改土归流和反改流的长期斗争 656

第二节 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改土归流 668

第五章 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 677

第一节 侬智高起义及建立的政权 677

第二节 南丹、抚水、环州“蛮夷”的反抗斗争 686

第三节 古田起义和府江起义 690

第四节 八寨起义 697

第五节 沙定洲推翻沐家政权 703

第六节 壮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706

第六章 社会经济 714

第一节 农业生产 714

第二节 手工业 723

第三节 商业贸易 733

第四节 交通 738

第七章 壮族社会的发展 744

第一节 奴隶制残余 744

第二节 壮族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 747

第三节 壮族东部地区社会的发展 751

第四节 壮族东部地区的社会结构 757

第八章 社会文化 760

第一节 古壮字(方块壮字)的广泛使用 760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传播和佛道与巫教的结合 762

第三节 文学 765

第四节 民间艺术 775

第九章 教育 779

第一节 州县学的普遍兴建 科举的广泛推行 779

第二节 书院的建立和发展 793

第三节 社学、义学、私塾 800

下 813

第六编 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和旧、新桂系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清朝中叶至民国) 813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壮族地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13

第一节 清代壮族分布地域的变化 81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819

第三节 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和政治压迫加深壮族地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829

第二章 壮族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836

第一节 太平天国时期壮族地区的社会矛盾 836

第二节 壮族人民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及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842

第三节 吴凌云起义创立“延陵园” 848

第四节 李文彩、李锦贵和黄鼎凤起义 853

第三章 法帝国主义对我国南疆的侵略和壮族人民的抗法斗争 861

第一节 法帝国主义对越南和我国南疆的侵略活动 861

第二节 刘永福黑旗军和岑毓英的抗法斗争 866

第三节 镇南关大捷 874

第四节 壮族地区的反洋教斗争 881

第五节 壮族与边防建设 886

第四章 壮族与辛亥革命运动 891

第一节 清末壮族地区蓬勃发展的“会党”运动 891

第二节 孙中山革命党人在壮族地区领导的几次起义 901

第三节 壮族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907

第五章 桂系集团的统治 910

第一节 旧桂系集团的兴衰 911

第二节 新桂系的兴起和瓦解 925

第三节 桂系集团的民族政策 937

第四节 桂系统治时期壮族地区经济概况 941

第六章 民国时期壮族地区建制与人口 955

第一节 民国时期壮族地区的行政区划 955

第二节 壮族人口 960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 963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壮族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 963

第二节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975

第三节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984

第四节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 993

第五节 土地革命后期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 999

第六节 抗日战争时期壮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1008

第七节 解放战争时期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 1016

第八章 社会文化 1026

第一节 外来文化对壮族文化的冲击 1026

第二节 近代的壮族文学艺术 1028

第九章 近现代壮族地区的教育 1045

第一节 清朝末期壮族地区的教育 1046

第二节 旧桂系时期壮族地区的教育 1055

第三节 新桂系时期壮族地区的教育 1059

第四节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1076

第十章 壮族人民与越南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互相支持和友谊 1084

第一节 20世纪初壮族人民对越南人民的支持和友谊 1084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友谊 1090

第三节 并肩战斗夺取胜利 1098

第七编 民族区域自治时代——社会主义时期(建国至自治区成立) 1102

第一章 壮族历史的新纪元 1102

第一节 广西的剿匪斗争 1103

第二节 壮族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1109

第三节 壮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1117

第一节 壮族名称的统一 112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壮族地区的贯彻实施 1127

第二节 桂西壮族自治区(州)的建立 1129

第三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 1135

第四节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 1145

第五节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成立 1150

第六节 散居的壮族乡 1153

第七节 壮族人口的发展 1154

第八节 壮族的古老文字——方块壮字的整理规范 1155

第九节 拼音壮文的创制和推行使用 1160

第十节 医药卫生 1166

结束语 1169

附录一:壮族历史重要事件年表 1183

附录二: 壮族历史人物志 1201

附录三:壮族地区教育附表 1260

附录四:壮族史研究论著、论文主要目录索引 1274

后记 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