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讲义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辽宁中医学院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2
  • ISBN:14090·8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中医基础 1

第一章 阴阳 1

第二章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3

第一节 脏腑 3

一、五脏 3

(一)心附:心包 3

(二)肝 4

(三)脾 4

(四)肺 5

(五)肾附:胞宫(子宫) 5

二、六腑 7

(一)胆 7

(二)胃 7

(三)小肠 7

(四)大肠 7

(五)膀胱 7

(六)三焦 8

三、内脏之间的关系 8

(一)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8

(二)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9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0

第二节 经络 10

一、经络的含义与内容 10

二、经络的作用 11

(一)生理方面 11

(二)病理方面 11

(三)诊断方面 11

(四)治疗方面 11

三、经脉走向规律和病候 12

第三节 气血津液 13

一、气 13

(一)气的生成及其作用 13

(二)气的病证 14

二、血 15

(一)血的生成及其作用 15

(二)血的病证 15

三、津液 15

(一)津液的生成及其作用 15

(二)津液的病证 16

第三章 病因 17

第一节 六淫 附:疫疠 17

一、风 17

二、寒 18

三、暑 18

四、湿 18

五、燥 19

六、火(热) 19

第二节 七情 20

第三节 饮食所伤 20

第四节 痰饮 20

第四章 诊法 22

第一节 望诊 22

一、望神 22

二、望色 22

三、望形态 23

四、望舌 24

五、望目、鼻、口、咽、指甲 27

六、望指纹 27

第二节 问诊 28

一、问寒热 28

二、问汗 29

三、问头身 29

四、问二便 29

五、问饮食口味 30

六、问胸腹 30

七、问妇科病 31

八、问儿科病 31

第三节 闻诊 31

一、听声音 31

二、嗅气味 32

第四节 切诊 32

一、脉诊 33

二、按诊 37

第五章 辨证 38

第一节 八纲及八纲证候分类 38

一、表里主证 38

二、寒热主证 38

三、虚实主证 39

四、阴阳主证 39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 39

一、表里的辨证关系 40

二、寒热的辨证关系 41

三、虚实的辨证关系 41

四、阴阳的辨证关系 42

第三节 脏腑辨证 43

一、五脏辨证 43

(一)心的病证及辨证要点 43

(二)肝的病证及辨证要点 44

(三)脾的病证及辨证要点 45

(四)肺的病证及辨证要点 45

(五)肾的病证及辨证要点 46

二、六腑辨证 47

(一)胆的病症及辨证要点 47

(二)胃的病证及辨证要点 47

(三)小肠的病证及辨证要点 47

(四)大肠的病症及辨证要点 48

(五)膀胱的病证及辨证要点 48

三、脏腑兼证及辨证要点 48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49

一、卫分病候 50

(一)风热袭表 50

(二)暑兼寒湿袭表 50

(三)湿温袭表 50

(四)燥邪袭表 50

二、气分病候 50

(一)热炽阳明 50

(二)热壅于肺 50

(三)热结胃腑 50

(四)热郁于胆 50

三、营分病候 50

四、血分病候 51

(一)热入血分 51

(二)热陷心包 51

(三)热动肝风 51

(四)阴虚风动 51

第六章 治则 52

第一节 治疗原则 52

一、扶正祛邪 52

二、标本缓急 52

三、同病异治 53

四、异病同治 53

五、正治反治 53

第二节 常用治法 53

一、汗法 54

二、吐法 54

三、下法 54

四、和法 54

五、温法 54

六、清法 55

七、补法 55

八、消法 55

第三节 几种治法的配合应用 55

一、汗下并用 55

二、攻补并用 55

三、补消并用 55

四、寒温并用 55

第二篇 中草药与方剂 56

第一章 中草药 56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集和种植 56

一、采集 56

二、种植 57

三、保管 57

第二节 炮制与制剂 58

一、炮制 58

二、制剂 59

第三节 中草药的应用 60

一、药物的性能 60

二、药物的用法 61

第四节 常用中草药各论 62

一、发汗解表药 62

(一)辛温解表药 62

麻黄 62

桂枝 63

紫苏附:苏叶、苏梗 63

荆芥 63

防风 64

细辛 64

白芷 64

藁本 65

辛夷 65

香薷 65

藿香 65

香菜 66

山川柳 66

生姜 66

葱白 66

风轮菜 67

(二)辛凉解表药 67

薄荷 67

桑叶 67

菊花 67

蝉蜕 68

浮萍 68

牛蒡子 68

淡豆豉 69

升麻 69

荀根附:葛花 69

柴胡 69

蔓荆子 70

木贼 70

二、催吐药 71

甜瓜蒂 附:甜瓜子 71

藜芦 71

三、泻下药 72

(一)攻下药 72

大黄 72

芒硝 附:元明粉 72

(二)润下药 73

火麻仁 73

郁李仁 73

蜂蜜 73

(三)逐水药 74

牵牛子 74

甘遂 74

红大戟 74

芫化 74

商陆 75

四、利尿药 75

茯苓 附:茯苓皮 75

猪苓 75

泽泻 76

车前子 附:车前草 76

滑石 76

关木通 77

萹蓄 77

瞿麦 77

通草 78

薏米 78

佩兰 78

石韦 78

竹叶 79

海金砂 79

连钱草 79

地肤子 80

防已 80

蝼蛄 80

西瓜皮 81

黄瓜皮 附:黄瓜子 81

玉米须 附:根、叶、棒 81

老头草 82

石花 82

葫芦 82

萱草根 82

冬葵子 82

桦树皮 83

梓树 83

水辣蓼 83

山扁豆 83

葎草 84

问荆 84

龙葵 84

侧金盏花 84

铃兰 84

红小豆 85

酢浆草 85

五、祛寒药 86

附子 附:乌头(川乌) 86

干姜 86

肉桂 87

吴茱萸 87

小茴香 87

高良姜 88

草豆蔻 88

草果 88

青椒 附:椒目 88

丁香 88

六、清热药 89

(一)清热泻火药 89

黄芩 89

黄柏 90

黄连 90

龙胆草 91

茵陈 91

苦参 91

秦皮 92

石膏 92

知母 92

栀子 92

芦根 93

竹茹 93

夏枯草 93

决明子 94

青箱子 94

密蒙花 94

谷精草 94

夜明砂 95

胡黄连 95

青蒿 95

绿豆 95

胖大海 96

万年蒿 96

小蘖 96

毛黄连 96

胆汁 96

牛黄 97

当药 97

猪毛菜 97

(二)清热凉血药 97

生地黄 97

牡丹皮 98

白薇 98

地骨皮 98

紫草 99

银柴胡 99

(三)清热解毒药 99

金银花 附:金银藤(忍冬藤) 99

连翅 100

蒲公英 100

地丁 100

野菊花 101

败酱 101

针刺草 102

白鲜皮 102

白蔹 102

漏芦 102

大青叶 103

板蓝根 103

青黛 103

山豆根 104

马勃 104

射干 104

挂金灯 104

玉簪花 104

白头翁 105

马齿苋 105

委陵菜 105

翻白草 106

柞树皮 106

狼把草 106

徐长卿 106

斩龙草 106

斩龙剑 107

穿叶蓼 107

香茶菜 107

蛇白蔹 107

野亚麻 107

菥蓂 108

蓬子菜 108

北重楼 108

拳参 108

鸭跖草 108

土贝母 109

马蔺子 附:马蔺花、全草 109

鸦胆子 109

水杨梅 110

点地梅 110

鸦葱 110

大丁草 110

七、行气药 111

橘皮 附:橘红、橘核橘络、橘叶 111

青皮 112

枳实 附:枳壳 112

厚朴 112

大腹皮 113

香附 113

木香 113

乌药 113

薤白 114

荔枝核 114

香橼 114

砂仁 114

柿蒂 附:柿霜 115

赤包 115

八、止血药 115

白茅根 116

大蓟 116

小蓟 116

侧柏叶 117

槐花 附:槐 117

鸡冠花 117

鸡眼草 118

红早莲 118

铁苋菜 118

地榆 118

荠菜 119

地锦草 119

白芨 119

棕榈 120

铜丝草 120

蒲黄 120

茜草 120

土三七 121

景天三七 121

血余炭 121

花蕊石 122

大叶藜 122

瓦松 122

艾叶 122

灶心土 123

百草霜 123

九、活血药 124

益母草 附:茺蔚子 124

丹参 124

川芎 124

元胡 125

郁金 125

桃仁 125

红花 126

牛膝 126

三棱 126

莪术 126

五灵脂 127

姜黄 127

穿山甲 127

乳香 127

没药 128

皂角刺 128

王不留行 128

鸡血藤 128

苏木 129

自然铜 129

水蛭 129

虻虫 129

土鳖虫 130

螃蟹 130

泽兰 130

赤芍 130

刺蒺藜 130

刘寄奴 131

丝瓜络 131

月季花 131

白屈菜 131

接骨木 132

莨菪子 附:全草 132

野罂粟 132

绵枣儿 132

凤仙花 附:急性子、全草 133

珍珠梅 133

?草 133

錾菜 133

卷柏 134

兔儿伞 134

莴苣子 134

刺玫花 134

落新妇 135

鸡树条 135

十、祛风湿药 135

独活 136

羌活 136

五加皮 136

威灵仙 136

秦艽 137

穿山龙 137

苍术 137

豨莶草 138

木瓜 138

乌蛇 138

白花蛇 138

马钱子 138

蛇蜕 139

寄生 139

桑枝 140

油松节 附:松树叶、松树皮、松花粉 140

苍耳 140

伸筋草 140

蚕砂 141

豹骨 141

老鹳草 141

透骨草 141

关白附 141

草乌 142

两头尖 142

千年健 142

地风 142

海桐皮 142

野西瓜苗 143

刺龙牙 143

地构叶 143

十一、补益药 144

(一)补气药 144

党参 144

人参 144

黄芪 144

白术 145

山药 145

白扁豆 145

甘草 146

黄精 146

大枣 146

童参 147

胎盘 147

羊乳 147

棉花根 附:棉花子、壳 147

手掌参 148

(二)补血药 148

熟地黄 148

何首乌 148

白芍 149

当归 149

阿胶 150

龙眼肉 150

枸杞子 150

桑椹 150

(三)补阴药 151

沙参 151

天门冬 151

麦门冬 151

百合 152

石斛 152

玉竹 152

玄参 152

鳖甲 附:鳖首 153

龟板 153

黑芝麻 153

女贞子 153

猕猴桃 154

盘龙参 154

(四)补阳药 154

肉苁蓉 154

巴戟天 154

芦巴子 155

益智仁 155

骨碎补 155

杜仲 155

续断 155

狗脊 156

补骨脂 156

菟丝子 156

淫洋藿 156

鹿角 附:鹿角胶、鹿角霜 157

核桃仁 157

锁阳 157

葱子 157

白首乌 158

沙苑子 158

蛇床子 158

列当 158

韭菜子 158

托盘 159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160

(一)温化寒痰药 160

半夏 160

天南星 附:胆南星 160

旋复花 161

白芥子 161

猪牙皂 161

萝藦壳 附:藤、种子、种毛 162

(二)清化热痰药 162

平贝母 附:川贝母、浙贝母 162

瓜蒌 附:瓜蒌仁、天花粉 162

马兜铃 163

葶苈子 163

鼠曲草 163

杜鹃 164

满山红 164

暴马子 164

蛤壳 164

瓦楞子 165

海螺 165

海藻 165

昆布 165

海带 165

前胡 166

天竹黄 166

(三)止咳平喘药 166

杏仁 166

苏子 167

紫苑 167

款冬花 167

枇杷叶 167

桑白皮 167

百部 168

风茄花 168

白前 168

桔梗 169

白果 169

卤碱 169

十三、镇静药 170

(一)镇镇安神药 171

酸枣仁 171

柏子仁 171

远志 171

石菖蒲 171

合欢 附:南蛇藤 172

琥珀 172

朱砂 172

缬草 173

(二)镇静熄风药 173

石决明 173

赭石 173

磁石 173

天麻 174

钩藤 174

全蝎 174

蜈蚣 175

牡蛎 175

龙骨附:龙齿 175

地龙 175

十四、消食药 177

山楂 177

麦芽 177

六曲 178

谷芽 178

鸡内金 178

蓼实 178

莱菔子 附:萝卜缨、枯萝卜 178

十五、收涩药 179

五味子 179

乌梅 179

海螺蛸 180

芡实 180

莲子 附:莲子心、莲房、莲须、荷花、荷叶、荷梗、藕节 181

金樱子 181

桑螵蛸 181

椿根皮 附:凤眼草 182

浮小麦 182

刺猬皮 182

麻黄根 182

五倍子 183

赤石脂 183

千屈菜 183

诃子 183

肉豆蔻 184

复盆子 184

十六、驱虫药 184

仙鹤草 184

南瓜子 附:南瓜蒂 185

槟榔 185

苦楝皮 附:川楝子 186

使君子 186

贯众 186

雷丸 186

鹤虱 187

大蒜 187

芜荑 187

十七、外用药 188

狼毒 188

蓖麻子 188

羊蹄 188

蜂房 189

蜂蜡 189

蟾酥 189

斑蝥 189

茄子 190

獾油 190

食盐 190

独角莲 190

儿茶 190

蜗牛 191

铅丹 191

硫黄 191

樟脑 192

冰片 192

硼砂 192

白矾 192

雄黄 193

红矾 193

松香 193

石灰 194

第二章 方剂 195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95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195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195

第二节 常用方剂简介 196

一、解表剂 196

(一)辛温解表 196

麻黄汤 196

桂枝汤 197

败毒散(人参败毒散) 197

(二)辛凉解表 197

银翘散 198

桑菊饮 198

二、泻下剂 198

(一)寒下 198

大承气汤 198

(二)温下 199

温脾汤 199

(三)润下 200

麻子仁丸 200

(四)攻补兼施 200

参归承气汤(黄龙汤) 200

三、和解剂 200

(一)和解少阳 201

小柴胡汤 201

(二)调和肝脾 201

平肝养血汤(逍遥散) 202

四、清热剂 202

(一)清气分热 202

石膏知母甘草汤(白虎汤) 202

(二)清热凉血 202

犀角地黄汤 202

(三)清热解毒 203

黄连解毒汤 203

(四)滋阴清热 203

青蒿鳖甲汤 203

五、祛寒剂 204

(一)温中散寒 204

理中汤(人参汤) 204

(二)回阳救逆 204

四逆汤 204

(三)温阳行水 205

温阳行水汤(真武汤) 205

六、祛湿剂 205

(一)燥湿化浊 205

平胃散 206

(二)清热利湿 206

茵陈蒿汤 206

白头翁汤 207

八正散 207

(三)温利水湿 207

五苓散 207

七、消导、化积剂 208

(一)消食导滞 208

保和丸 208

(二)驱虫消积 209

肥儿丸 209

乌梅丸 209

八、补益剂 209

(一)补气 209

参苓术草汤(四君子汤) 209

补中益气汤 210

(二)补血 210

四物汤 210

归脾汤 211

(三)补阴 211

六味地黄丸 211

(四)补阳 212

金匮肾气丸 212

九、理气剂 212

(一)行气 212

四七汤 212

(二)降气 213

旋复代赭汤 213

十、理血剂 213

(一)活血祛瘀 213

生化汤 213

温经汤 214

血府逐瘀汤 附: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214

(二)止血 215

十灰散 215

小蓟饮子 215

胶艾汤 215

黄土汤 216

十一、祛痰止咳平喘剂 216

(一)温化寒痰 216

二陈汤 216

解表化饮汤(小青龙汤) 217

(二)清化热痰 217

清气化痰丸 217

(三)止咳平喘 218

止嗽散 218

麻杏甘石汤 218

十二、熄风剂 218

羚羊钩藤汤 218

阿胶鸡子黄汤 219

镇肝熄风汤 219

十三、安神剂 219

安神丸(朱砂安神丸) 219

补心丹 219

十四、固涩剂 220

(一)固表止汗 220

牡蛎散 220

(二)涩精止遗 221

固精丸 221

(三)固崩止漏 221

固冲汤 221

(四)涩肠固脱 221

养脏汤 222

十五、痈疡剂 222

(一)阳性疮疡治法 222

消痈饮(活命饮) 222

(二)阴性疮疡治法 223

阳和汤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