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绪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1
一、心理的本质 1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
第二节 经济保卫实用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0
一、经济保卫工作对心理学的要求 10
二、经济保卫实用心理学的对象 12
三、经济保卫实用心理学的任务 15
四、经济保卫实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7
第二章 经济保卫干部的心理品质及其形成 20
第一节 “四化”建设对经济保卫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 20
一、党的中心任务要求加强经济保卫队伍的建设 20
二、改革需要加强经济保卫队伍的建设 22
三、经济保卫工作的特点要求加强经济保卫队伍的建设 23
第二节 经济保卫干部应具有良好而深刻的情感 26
第三节 经济保卫干部应具备广泛的兴趣 28
第四节 经济保卫干部应具备坚强的意志 30
一、日常工作中的自觉性 31
二、紧急情况下的果断性 31
三、复杂情况下的自制力 32
四、困难面前的坚韧性 32
第五节 经济保卫干部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33
一、良好的适应能力 35
二、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 35
三、准确良好的记忆力 36
四、善于适当分配的注意力 37
五、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力 37
六、明确而富于感染的言语表达力 38
七、必要的组织和思想工作能力 38
八、抓住重点的概括力 38
九、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 39
第六节 经济保卫干部心理品质形成的条件 41
一、积极实践加深对自己社会角色的理解 41
二、不断改变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 43
三、学点心理学,自觉改善心理品质 44
四、科学的干部管理 50
第三章 治保会工作的心理问题 57
第一节 治保会工作的社会评价 57
一、当前人们对治保工作的态度 58
二、态度形成的过程 58
三、消极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62
四、态度发展的趋向 63
第二节 治保工作者的情感和意志 65
一、治保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 65
二、社会活动家应具备的情感和意志 67
第三节 治保工作应注意的心理问题 67
一、领导态度对治保人员需要层次的影响 68
二、通过明确工作任务消除不协调感 69
三、强化作用与心理平衡 70
第四节 治保会的成员结构 72
一、信念结构 72
二、年龄结构 74
三、知识结构 75
四、智能结构 76
五、素质结构 77
第四章 要害部位管理工作的心理问题 78
第一节 要害保卫工作的意义和要害部位的确定 78
一、做好要害保卫工作的意义 78
二、要害部位的确定和调整 79
第二节 对要害部位工作人员的管理 80
一、要害部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心理品质 80
二、注意行为观察迁时调整人员 82
第三节 要害工作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83
一、充分发挥纪律、制度和措施的影响作用 83
二、要害工作意识与班组建设 90
第四节 要害部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 92
一、减少不良刺激 92
二、空间环境设置 93
三、做好交接班时的安全工作 94
四、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时间 96
第五章 预防和调查治安灾害事故的心理问题 99
第一节 责任事故肇事者的心理 99
一、肇事者的动机 99
二、肇事者的认识 103
三、肇事者的意志 105
第二节 有关群众的心理 106
一、事故发生过程时群众的反应 106
二、事故发生后群众的心理 108
第三节 事故发生后经济保卫干部的心理 109
一、沉着、冷静组织补救,及时控制现场 109
二、自觉、主动地开展调查工作 110
第四节 消除心理障碍、恢复生产 114
一、查明事故原因,消除隐患 114
二、解除疑虑,稳定群众情绪 115
三、改变场景,消除不良刺激 115
第六章 处理治安案件中的心理问题 118
第一节 治安案件肇事者常见的心理特点 118
一、从事违法和轻微犯罪活动的心理因素 119
二、从事违法和轻微犯罪活动后的态度 124
第二节 治安案件中被害人的心理特点 126
一、案发后最初表现的不同态度 126
二、查明情况后表现的不同态度 127
第三节 治安案件中证人的心理特点 128
一、证人的地位和对案件典型性的要求 129
二、证人中经常存在的几种不正确态度 129
第四节 调查、处理治安案件时要注意的心理问题 130
一、了解群众的态度 131
二、心理相容与群众证言 133
三、处理方式 134
四、处理时间 136
第七章 对群众性闹事事件的心理分析 138
第一节 群众性闹事事件的种类和形成 138
第二节 事件中群众的心理和行为 140
一、事件参与者的认识 141
二、事件参与者的感情和意志 143
三、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机制与行为 144
第三节 疏导工作中的心理学应用 147
一、瓦解闹事群体的结构 147
二、控制和疏导的方法 148
第八章 控制铤而走险人员工作的心理问题 150
第一节 挫折是铤而走险的主要心理因素 150
一、挫折的因素和形成 151
二、容忍力和攻击行为 152
第二节 铤而走险人员的外部行为 153
一、行为具有危险性 153
二、行为仍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154
三、铤而走险人员与无理取闹者的区别 155
第三节 对铤而走险人员行为的预测和防范 155
一、行为预测 156
二、防范工作中的心理问题 158
第四节 对铤而走险人员的疏导工作 161
一、知觉重组 161
二、调整人际关系 162
三、正确地运用暗示 163
四、强制疏导 164
第九章 企业内违法群的形成和瓦解工作的心理问题 165
第一节 违法群的概念、特点和瓦解工作的意义 165
一、“违法群”的提出和与共同犯罪的关系 165
二、违法群的分类和企业内违法群的特点 166
三、瓦解企业内违法群工作的意义和工作界限 167
第二节 违法群形成原因的心理分析 168
一、社会客观原因 169
二、主观原因 173
第三节 违法群成员主要心理特征 175
一、逆反心理和群帮性 176
二、被歪曲的社会价值观 177
三、低级的需要层次 178
四、反常与低下的情感、情绪 179
第四节 瓦解违法群的工作 180
一、提高对违法群的发现、控制能力 180
二、瓦解违法群的结构,建立正常的价值观 181
三、培植改正错误的意志力的意义和方法 182
四、尊重人格、启发自尊心和荣誉感,建立新的需要结构 184
五、区别对待不同个性的人 185
第十章 帮教工作心理问题 188
第一节 帮教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帮教工作的心理学依据 188
一、帮教对象的年龄特点 188
二、帮教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 189
三、帮教工作的心理学根据 192
第二节 帮教工作应注意的心理学问题 193
一、关于帮教组织 193
二、正强化与负诱导的工作方法 200
三、注意行为观察 204
四、正确对待反复 208
第十一章 心理学在法律教育中的应用 212
第一节 法制教育的目的 212
一、促进社会进步 213
二、进行社会引导 213
三、实行社会控制 218
第二节 法制教育的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222
一、法制教育的主要对象 222
二、青年职工的一般心理特点 223
三、青年职工的四种评判态度 224
第三节 忽视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法制教育的几个问题 227
一、形式主义的倾向与对人们心理特点的忽视 227
二、忽视强化的作用 228
三、忽视形成职工的社会心理倾向性 228
第四节 法制教育的具体方法 230
一、法制教育要有引起群众的“注意” 231
二、法制教育与“兴趣”、“需要” 232
三、法制教育与“信息提供者” 233
第十二章 实施治安保卫责任制的心理学问题 236
第一节 健全、落实治安保卫责任制与群众心理 236
一、健全、落实治安保卫责任制是职工群众的基本心理需要 236
二、健全、落实治安保卫责任制的障碍 238
第二节 刺激选择与治安保卫责任意识的形成 241
一、权威性与“注意” 242
二、群众性和心理动因 242
三、严肃性与强化意识 243
后记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