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摩擦学 塑料的摩擦、磨损、润滑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承鹤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111041275
  • 页数:33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塑料基础 27

第一章 高分子化合物 27

第一节 概述 27

第二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 28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28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组合 28

三、高分子的相对分子量 31

四、分子链的主链 31

五、链的形式 32

六、大分子链的柔性与刚性 33

七、影响分子链柔性的因素 36

八、单个大分子链的形态 39

第三节 主价力与范德华力 39

第四节 结晶与无定形结构 43

一、缨状胶束模型 44

二、折叠链片晶模型 45

三、半晶高聚物的Hosemann缺陷分布模型 47

四、侧序度的概念 47

五、高分子的晶体形态 49

第五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物理状态 51

一、高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51

二、线型无定形高聚物的物理状态 52

三、结晶聚合物的物理状态 55

四、半结晶聚合物的物理状态 56

第二章 工程塑料的性能 58

第一节 塑料分类 58

第二节 塑料的组成 59

第三节 工程塑料的形变 61

一、普弹形变 61

二、高弹形变 62

三、粘弹形变 63

四、塑性形变 66

第四节 工程塑料的机械性能 67

一、聚合物的理论强度 67

二、力学性能 68

第五节 工程塑料的热性能 73

一、耐热性 74

二、导热性 78

三、热膨胀 79

第六节 工程塑料的化学稳定性 79

一、氧化降解 80

二、水解、酸解及其它 81

第七节 工程塑料的电性能 82

一、电绝缘性 82

二、静电现象 83

一、成型 85

第九节 工程塑料的成型与加工 85

二、工程塑料的光学特性 85

一、磁性能 85

第八节 工程塑料的磁性能和光学特性 85

二、加工 87

第三章 工程塑料各论 88

第一节 高分子材料的命名 88

一、通俗命名法 88

二、以原料名称命名 89

三、专利商标名称、商品名称与习惯名称 89

四、缩写代号 90

五、系统命名法 90

第二节 热固性工程塑料 91

一、酚醛(PF)树脂 91

二、环氧树脂(EP) 93

三、玻璃钢塑料 95

五、其它 96

四、不饱和聚酯树脂(UP) 96

第三节 热塑性工程塑料 97

一、聚酰胺(尼龙、PA) 97

二、聚四氟乙烯(PTFE) 100

三、聚甲醛(POM) 103

四、聚酰亚胺(PI) 105

五、聚砜(PSF) 107

六、聚碳酸酯(PC) 107

七、氯化聚醚(聚氯醚塑料) 108

八、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SAN,AS塑料) 109

九、ABS塑料(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 109

十、聚苯醚(PPO) 110

十一、聚苯硫醚(PPS) 111

十二、聚乙烯(PE) 111

十三、聚甲基丙烯酸甲酸(1PMMA) 113

十五、聚丙烯(PP) 114

十四、聚氯乙烯(PVC) 114

十六、聚苯乙烯(PS) 115

十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115

十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116

十九、其它 116

第四章 塑料复合材料 119

第一节 概述 119

第二节 复合机理 120

一、粒子增强 120

二、弥散增强 120

三、纤维增强 121

四、原位复合自增强 121

第三节 复合材料分类 121

第四节 塑料复合材料 122

第五节 复合材料的特点 124

一、塑料表面的形成 129

第一节 塑料表面的形貌与结构 129

第二篇 塑料摩擦学 129

第一章 塑料表面与静接触 129

二、塑料表面的宏观形貌 130

三、塑料表面的微观与亚微观形貌 132

四、塑料的表层结构 133

五、塑料表面的大分子结构 134

六、塑料的表面缺陷 135

第二节 塑料表面的特性 136

一、表面能 136

二、化学引力场与物理引力场 137

三、表面的润湿性 138

四、表面的自润滑性 139

五、塑料表面的异向异性 144

六、塑料表面的降解 147

七、塑料表面的“银纹” 150

十、吸油吸湿特性 152

八、塑料表面的静电现象 152

九、塑料表面的模量 152

第三节 塑料与金属的静接触 153

一、塑料与金属的静接触模型 153

二、塑料与金属的静接触变形 154

三、塑料与金属的静接触面积 154

第二章 塑料的摩擦 156

第一节 塑料的摩擦学特性 156

一、塑料作为摩擦件材料的优点 156

二、塑料作为摩擦件材料的缺点 158

第二节 塑料摩擦分类 160

一、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 160

二、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 160

三、按摩擦副材料配合与运动综合分类 160

四、按接触界面润滑状况分类 161

五、按摩擦发生的部位分类 162

第三节 聚四氟乙烯的干摩擦 162

一、聚四氟乙烯的摩擦机理 162

二、聚四氟乙烯的摩擦系数 168

第四节 塑料的干摩擦理论 173

一、塑料-金属的摩擦模型 173

二、塑料干摩擦的粘着理论 174

三、塑料干摩擦的分子-机械理论 183

四、塑料干摩擦的转移理论 184

五、塑料干摩擦的转移-依附理论 186

六、塑料干摩擦的定向论 187

七、气体润滑说 188

八、吸湿减摩论 188

九、自润滑说 188

十、关于干摩擦机理的横向讨论 189

十一、附论:合成胶粘剂的粘结机理 191

第五节 塑料的摩擦系数 194

一、塑料的摩擦系数公式 194

二、塑料的摩擦系数值 197

三、各种因素的作用 199

第六节 爬行 204

一、爬行现象 204

二、爬行现象的原理模型 205

三、发生爬行的临界速度 207

四、塑料与爬行 209

第七节 塑料的吸湿特性与摩擦 210

第八节 塑料在二次加工中的摩擦 211

第九节 塑料摩擦与发热 212

第十节 塑料摩擦与能耗 214

第十一节 塑料摩擦学与人机工程学 216

第十二节 塑料摩擦与振动 217

第十三节 真空中的塑料摩擦 218

第十四节 塑料与非金属的摩擦 219

一、塑料与塑料的摩擦 219

二、塑料与花岗岩的摩擦 220

第十五节 塑料与滚动摩擦 221

第十六节 塑料摩擦与经济效益 222

第十七节 塑料摩擦与环境保护 223

第三章 塑料的磨损 227

第一节 概述 227

第二节 塑料的磨损过程 228

第三节 塑料的磨损类别与机理 229

一、粘着磨损 229

二、磨粒磨损 231

三、疲劳磨损 234

四、腐蚀磨损与微动磨损 236

五、切削磨损 239

六、老化磨损 241

七、蠕变磨损 244

第四节 影响塑料磨损的因素 252

第五节 塑料的耐磨性对比 256

第六节 耐磨性与硬度的关系 257

第七节 塑料的磨损计算 258

一、体积磨损值计算 258

二、磨损深度计算 258

三、耐磨性计算 258

四、失重 259

第八节 聚四氟乙烯的磨损与磨损计算 259

一、PTFE的磨损 259

二、填充PTFE的磨损规律 262

三、PTFE的磨损计算 263

第九节 塑料作摩擦件的使用条件——pv值 263

四、“无磨损”原理 265

三、预磨损原理 265

一、保护层 265

二、换位及转移原理 265

第十节 减少磨损的原理 265

第四章 塑料的润滑 266

第一节 对塑料表面的润滑原理 267

一、不使摩擦偶件接触 267

二、使用结合力弱的结构 267

三、使结合部附近比较弱 268

四、只是接触部位滑动 268

五、使用本质上摩擦与磨损都小的材料 268

六、使用润滑剂易于附着的摩擦副 269

七、使用自润滑材料 269

八、进行复合润滑 270

第二节 塑料的可润滑性能 277

第三节 聚合物浸润机理 279

第四节 塑料-金属摩擦副的润滑 281

第五节 工程塑料润滑各论 283

一、热固性工程塑料的润滑 283

二、热塑性工程塑料的润滑 287

第五章 应用中的问题 295

第一节 概述 295

第二节 应用与研究中考虑的问题 295

一、强度 295

二、变形 296

三、蠕变现象 296

四、温升 297

五、化学稳定性 299

六、摩擦系数 299

七、运动平稳性 300

八、耐磨性 301

十、pv值 302

九、润滑 302

十一、配对材料 303

十二、应用中的试验 303

第六章 应用实例 304

第一节 塑料滑动导轨 304

一、材料 304

二、设计原则 305

三、设计方法 305

四、应用实例 306

五、经济效果 307

第二节 塑料轴承 308

一、材料 308

二、设计原则 309

三、应用实例 310

四、经济效益 312

一、材料 313

第三节 塑料齿轮 313

二、设计原则 314

三、应用实例 316

四、经济效益 317

第四节 塑料活塞环类 317

一、材料 317

二、设计原则 317

三、应用实例 318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19

第五节 塑料人工关节 319

一、材料 319

二、设计原则 320

第六节 塑料车轮、滚轮 321

第七节 塑料料筒 321

第八节 其它 322

主要参考文献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