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 1
第—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宣传 2
一、学习社会发展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2
二、《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重新发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热潮的兴起 5
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普及教育 8
第二节 对唯心主义的清理和批判 11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2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倾向的批判 15
三、对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批判 18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22
五、对梁漱溟哲学思想的批判 24
六、哲学史研究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28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辩证法 31
一、从农村向城市、从战争向建设转变的辩证思想 31
二、《共同纲领》和《宪法》中的哲学思想 35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辩证法 36
第四节 哲学问题的研讨与论争 46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 46
二、关于我国过渡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性质问题的争论 50
三、关于“综合经济基础论”与“单一经济基础论”的论争 56
第二章 “双百”方针与哲学繁荣 64
第—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辩证法 64
一、在实践中解决客经济讲规律和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 65
二、实事求是地确定战略目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68
三、具体分析各种关系,丰富和深化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观 7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立 77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形成 78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基本内容 79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创立的意义 87
第三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意义 89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9
二、“双百”方针的内涵和意义 93
第四节 哲学问题的研讨与论争 97
一、关于生产关系能否走在生产力前头的争论 98
二、关于中国哲学史问题的研讨与论争 102
三、关于美学问题的研讨与论争 109
第三章 曲折发展的哲学(上) 1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与主观主义的滋生蔓延 114
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问题上的动摇 114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主观主义的滋生蔓延 118
三、脱离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变革 124
第二节 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 128
一、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兴起 129
二、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特点 132
三、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意义和缺陷 136
第三节 哲学问题的研讨与论争 140
一、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论/争 141
二、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问题的论争 143
三、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论争 145
第四章 曲折发展的哲学(下) 154
第—节 “八字”方针与“以阶级斗争为纲” 155
一、“八字”方针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55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158
第二节 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新发挥 161
一、认识论方面的新发挥 161
二、辩证法方面的新发挥 168
第三节 哲学问题的研讨与论争 176
一、关于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问题的论争 176
二、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问题的论争 179
三、关于“桌子的哲学”的讨论 187
第五章 哲学的颠倒和颠倒的哲学 191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形成 192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 192
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198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主要错误 200
第二节 唯心主义横行 形而上学猖獗 204
一、以“精神万能”为特征的唯意志论 204
二、打倒一切的“斗争哲学” 207
三、主观唯心主义的“天才论” 210
四、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213
五、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唯心史观 215
六、党和人民同林彪、“四人帮”的思想斗争 220
第三节 历史的错误与哲学的反思 222
一、哲学理论的偏颇及其在实践中的危害 222
二、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处理不当 235
三、哲学缺乏走向现实的关键性环节 238
第六章 充当社会变革先导的哲学 241
第一节 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241
一、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斗争 242
二、真理标准讨论中的主要理论问题 244
三、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意义 249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250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 251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253
三、深入进行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257
第三节 哲学问题的研讨与论争 259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259
二、对三次哲学大论战中重要理论问题的再讨论 262
三、哲学基本理论的新探讨 268
第七章 改革的哲学 273
第—节 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反思 274
一、现时代的审视与分析 274
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反思 277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开拓与反思中发展 279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283
一、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与现代化建设纲领和目标的确立 28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生产力标准的提出 292
三、用“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统一 29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03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思想与两种不同的改革观 304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思考 309
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1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统一的理论 31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及其意义 31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规律 32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途径 329
第八章 哲学的改革 333
第一节 哲学体系的改革 334
一、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沿革及存在的问题 335
二、哲学体系的设想与建构 338
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 344
四、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 354
第二节 关于哲学对象和功能的讨论 356
一、关于哲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讨论 357
二、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361
三、关于哲学功能问题的讨论 364
第三节 哲学原理的研讨与论争 368
一、关于物质观问题的讨论 369
二、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 373
三、关于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 378
四、关于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381
五、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385
第四节 其他哲学问题的讨论 389
一、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探讨 389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393
三、关于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 396
四、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 400
五、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401
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