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柏格森的哲学方法 1
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观) 11
评柏格森的《心力》 17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23
论“比较中西” 43
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 49
名教之分析 60
郭象的哲学 64
中国之社会伦理 82
欧洲十八及十九世纪思想之比较(译文) 90
泛论中国哲学 104
孟特叩论共相(译文) 108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19
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 132
致《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 146
老子哲学 148
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 159
孟子哲学 167
《大学》为荀学说 180
公孙龙哲学 187
中国中古近古哲学与经学之关系 195
中国哲学史中几个问题--答适之先生及素痴先生 198
附 204
胡适致冯友兰书 204
张荫麟《评<中国哲学史>上卷》 206
韩愈李翱在中国哲学史中之地位 216
朱熹哲学 219
新对话(一) 239
新对话(二) 246
新对话(三) 251
新对话(四) 263
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 269
杨朱哲学 278
中国现代哲学 285
读《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答胡适之先生 290
在中国哲学会年会上的开会词 296
哲学年会闭会以后 298
说思辩 301
原儒墨 303
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331
近年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史之看法 333
答张荫麟先生《评<中国哲学史>下卷》 338
附:张荫麟《评<中国哲学史>下卷》 340
秦汉历史哲学 345
《<吕氏春秋>集释》序 352
原儒墨补 354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 362
评冯振著《老子通证》 366
先秦诸子之起源 369
原名法阴阳道德 374
中国现代民族运动之总动向 386
《庄子》内外篇分别之标准 394
中国政治哲学与中国历史中之实际政治 398
《古史辨》第六册序 410
哲学与逻辑 411
论民族哲学 429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440
致容庚(希白)书 449
附:李世繁《评冯著<中国哲学史>》 453
新理学答问之一 476
新理学答问之二 486
新理学答问之三 493
《新原人》自序 496
儒家哲学之精神 497
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及其方法 503
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及其方法(续前期) 547
关于新理学讨论--答孙雄曾书 569
附:孙雄曾与冯友兰书 572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 574
宋明儒家哲学述评 580
新理学讨论--答谷春帆 587
附:谷春帆问 591
论“七十二” 593
儒家论兵 597
儒家论将 601
墨家论兵 605
论风流 609
对于儒家哲学之新修正 618
《南渡集》序 624
人生成功之因素 625
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631
中国哲学中之民主思想 638
附录:冯友兰论文目录索引(1919--1949) 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