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直接反应 N.Austern 1
导言 1
1.波包 4
2.扭曲波 10
3.零程近似——定性结果——表面反应 15
4.极点——高能 30
5.绝热理论——折衷法 36
6.耦合道 47
7.光谱学:相干性,亲态关系 54
8.交换及反冲效应 65
9.DI及CN间的关系 70
参考文献 78
Ⅱ.直接核反应的色散理论 I.S.Shapiro 80
1.导言 80
1.1 旧理论的难局 80
1.2 直接核反应的特色 82
1.3 振幅的解析性及费曼图 83
1.4 振幅奇点和核反应的类型 86
1.5 急需解决的问题 89
2.费曼图的奇点 90
2.1 一些数学定理 90
2.2 两个例子 93
2.3 么正条件 96
2.4 极点图 98
2.5 变数s,t和u 101
2.6 相对于变数s,t,u的振幅极点 103
3.费曼图的奇点(续) 105
3.1 二粒子中间态 105
3.2 二粒子中间态的费曼图 106
3.3 费曼积分 107
3.4 费曼积分奇点的某些性质 111
4.三角图 113
4.1 三角图振幅 113
4.2 某些核反应的三角奇点的位置 117
4.3 结束语 120
第四章的附录:根据么正条件推导三角图振幅 122
5.直接核过程的振幅顶部 127
5.1 顶部的定义 127
5.2 在单粒子模型中的顶部 129
5.3 顶部奇点 132
5.4 约化顶部 137
6.敲出反应 143
6.1 运动学问题 143
6.2 奇点的运动 144
6.3 复杂粒子的敲出 146
7.1 扭曲波法 152
7.初态及末态中的互作用 152
7.2 考虑了初态及末态中的互作用的图 153
7.3 Omnes-Muskhelishvili方程 155
7.4 Omnes-Muskhelishvili方程的解 159
参考文献 162
Ⅲ.原子核壳模型和它跟其他核模型的关系 J.P.Elliott 164
1.壳模型计算引论 164
2.群论的应用 168
2.1 对称群Sk 171
2.2 么正群 176
3.1 多重态及超多重态 181
3.多体波函数的分类 181
3.2 lk组态 185
3.3 jk组态 189
3.4 组态混合 195
4.U3群和转动的出现 199
4.1 U3分类 200
4.2 U3分类与壳层模型本征函数的比较 202
4.3 四极矩力 203
4.4 笛卡儿基 205
4.5 投影积分 207
4.6 四极矩 210
4.7 中心力矩阵元 211
4.8 中心力公式的讨论 215
5.在ds壳层核中的应用 218
5.1 Mg24的谱 218
5.2 偶偶核的偶宇称能级 219
5.3 偶偶核的奇宇称能级 220
5.4 奇-A核 223
6.结束语 226
附录 229
参考文献 230
Ⅳ.原子核的电磁性质 A.de-Shalit 232
导言 232
1.原子核的波函数 234
2.电流算符 235
3.中心场近似 237
4.广义矩 239
5.例—质子f7/2壳层 241
6.多极矩的改正 249
7.磁偶极 252
8.在奇-A核中的芯激发 254
9.磁矩的一般定理 256
10.各种矩的比较 259
参考文献 262
Ⅴ.超导对关联对于核性质的影响 V.G.Soloviev 263
导言 263
1.新的变分原理作为哈德雷-福克法的推广 263
2.1 基本近似 268
2.原子核中的核子对关联 268
2.2 存在中子-质子对关联应有的条件 271
2.3 中等核及重核的超流性质 275
3.超流核模型 278
3.1 立出超流核模型的方程 278
3.2 奇-A核的对偶能及单粒子能级 281
3.3 计算精确度的研究及参数的选择 285
3.4 阻塞效应 293
4.对关联对α,β,γ跃迁几率的影响 299
4.1 对关联对α衰变时率的影响 299
4.2 β跃迁几率的超流校正及附加分类法 305
4.3 γ跃迁几率的超流校正 310
5.强形变核的基态及激态的性质 311
5.1 奇-A核的基态及激态的性质 311
5.2 偶偶核激态的两准粒子性 317
参考文献 323
Ⅵ.原子核集体性质的一些问题 S.T.Belyaev 325
1.导言及基本方程 325
1.1 导言 325
1.2 考察对关联的方法 326
1.3 广义哈德雷-福克法的基本方程 329
1.4 微扰论 331
1.5 时间有关的自洽场 334
2.1 本问题的系统表述 335
2.原子核的平衡形状 335
2.2 核子-核子间互作用的选择 336
2.3 规定平衡形变的方程 338
2.4 一些一般性的结论 339
2.5 小形变区 340
2.6 大形变区(δR/R>>△/εF) 343
2.7 从球形核到形变核的相变 346
3.γ-变形核是否存在? 348
3.1 谐振子模型的计算 348
3.2 改进的谐振子模型 352
3.3 有两类核子的系统 355
4.1 本问题的系统表述 358
4.变形核的转动.转动惯量 358
4.2 转动惯量的一般算式 359
4.3 基本项J(1)的估计 360
4.4 流体力学极限和度规不变性 362
4.5 J(2)项的估计 364
5.变形核的振动 365
5.1 有四极矩互作用的模型 365
5.2 度规不变的对偶互作用的效应 370
5.3 结果的判断性分析 373
6.核子-核子间互作用的结构.球形核的振动 374
6.1 在有—定角动量的对偶态中互作用势的展开式 374
6.2 在渐近近似中展开系数之间的关系 377
6.3 结果的简短总结及推广 380
6.4 球形核的振动 382
参考文献 384
Ⅶ.核子与轻子间的弱相互作用 H.A.Tolhoek 386
1.导言 386
2.四费米子相互作用的一般性质:二分量中微子理论 387
2.1 CPT定理 388
2.2 空间反映P的变换 389
2.3 时间反演T的变换 390
2.4 电荷共轭C的变换 391
2.5 Pauli-Pursey变换及在C,P和T下的不变性的条件 392
2.6 二分量中微子理论 394
3.1 导言 396
3.β放射性 396
3.2 β放射性的“经典”现象 397
3.3 从定向核发射的β射线的方向分布 406
3.4 β,γ圆偏振关联 413
3.5 在β发射中发出的电子的极化 417
3.6 β放射性的一些公式的总结 423
3.7 β放射性的实验情况 428
4.μ介子衰变 431
5.普适四费米子相互作用:对于普适V-A相互作用的一种建议 434
6.守恒矢量流的理论:β衰变中的膺标量 442
6.1 守恒矢量流假设 442
6.2 守恒矢量流理论的实验证据 446
6.3 轴矢量流 451
6.4 β衰变中的膺标量 452
7.μ介子俘获 455
7.1 导言 455
7.2 μ介子俘获的耦合常数:一种有效哈密顿 459
7.3 闭合近似法在统计模型中的应用 468
7.4 总俘获时率的壳层模型计算 475
7.5 在氢中的μ介子俘获 478
7.6 π介子衰变为电子和衰变为μ介子的比较 480
7.7 μ介子俘获中的超精细结构效应及同位素效应 480
7.8 C12的部分μ介子俘获时率 484
7.9 O16的部分跃迁及膺标量相互作用 486
7.10 反冲核及出射中子的角分布 487
7.11 放射性的μ介子俘获:能谱,光子的方向分布;光子的圆偏振[60,97,98,99] 488
8.中微子过程;中间矢量玻色子的假设;有没有两种中微子存在? 490
8.1 奇异性S有变化的Ⅲ类及Ⅳ类过程的推广 493
8.2 中间矢量玻色子的假设 494
8.3 μ介子的γ衰变 498
8.4 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实验 500
附录Ⅰ 狄拉克方程及狄拉克矩阵的符号 502
附录Ⅱ 场算符及波函数在立出四费米子相互作用的公式时的用法 507
附录Ⅲ 投影算符D 508
附录Ⅳ 核子及π介子的同位旋 509
参考文献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