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杨树标 1
绪论 1
第一编 中国资产阶级政党 3
的产生与早期活动 3
(1894年——1911年) 3
第一章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维新政治团体的产 3
生及活动 3
第一节 中国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3
一 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3
二 资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传播 6
三 知识分子群的活动 8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涌现 11
一 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创立 11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活动 11
兴中会的创立 14
1895年的广州起义 18
兴中会组织的扩展 19
二 留日学生爱国革命团体的建立 22
励志会的成立及其分化 23
“支那亡国纪念会” 25
“少年之中国会”——青年会 27
军国民教育会 29
“拥护五色旗运动” (5 30
三 黄兴与华兴会的成立 32
华兴会的成立 32
长沙起义及其失败 38
四 光复会的成立与前期活动 40
光复会的成立 40
联络浙江会党 44
创设光复会大本营——绍兴大通学堂 46
五 科学补习所及其他革命团体 49
康有为早期的维新活动 52
第三节 资产阶级维新团体的成立及其蜕变 52
一 康有为与强学会的成立 52
北京强学会 55
上海强学会 61
二 南学会、保国会的兴起 63
南学会的崛起 63
保国会的勃兴 70
三 维新派的蜕变——保皇会的出现 76
保皇会的成立 76
保皇活动的败落 80
酝酿建立统一革命组织 85
第一节 同盟会的成立与反清革命 85
一 同盟会的成立 85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党、立宪党的成立与活动 85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91
同盟会的政纲 92
二 同盟会组织的发展 96
组织领导体系 96
国内外分会的建立 98
三 革命思想宣传与武装起义 109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09
“革命论盛行于国中” 115
反清武装起义 117
四 内部分歧与组织的另立 119
同盟会内部的意见分歧 119
共进会的成立 124
光复会的重建 129
同盟会中部总会 136
第二节 资产阶级立宪党的形成 141
一 康有为与帝国宪政会 141
保皇会“改头换面” 141
帝国宪政会成立及其纲领 144
二 梁启超与政闻社的活动 149
梁启超在日本酝酿组党 149
政闻社的成立及其纲领 152
马良与上海政闻社本部的活动 158
政闻社被查禁、解散 162
三 国内各立宪团体的建立 164
预备立宪公会 164
宪政公会 170
宪政筹备会 172
粤商自治会 174
宪政预备会 176
四 立宪政党昙花一现 179
立宪政党的出现 179
宪友会 182
宪政实进会 189
辛亥俱乐部 191
辛亥革命的胜利 197
一 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 197
第二编 中国政党的勃 197
兴与分化组合 197
第一节 民初政党群起纷立 197
第三章 政党林立与分化组合 197
(1912年——1921年) 197
同盟会的改组 200
公开后同盟会的纲领与领导 201
同盟会扩张为第一大党 206
二 统一党的成立与分化 209
章炳麟与中华民国联合会 209
统一党的成立 217
组织的扩展与分化 220
三 统一共和党的建立 224
共和统一会、国民共进会与政治谈话会 224
统一共和党的建立 228
统一共和党的议会活动 231
民社、国民协进会、民 238
国公会与“国民党” 238
四 共和党的组成与活动 238
共和党的成立与扩张 245
共和党的外争内裂 249
五 民主党的建立 251
六政团的建立与联合 252
民主党的成立及其活动 262
第二节 政党的联合与竞争 268
一 国民党的成立及其竞争组阁 268
同盟会的联合组党活动 268
国民党的成立及其政纲 273
国民党竞争组阁与“宋案”发生 276
二 进步党的建立及其组阁活动 282
三党合组进步党 283
进步党的组阁活动 286
组织的发展与衰落 291
三 国民党的分裂及其被解散 295
“政党政治”的悲剧 295
国民党“四分五裂” 299
国民党的被解散 306
四 公民党的成立及其“使命” 308
制宪与选总统之争 309
公民党的成立 312
“总统选举”与公民党完成“使命” 316
五 大中党与民宪党的出现 318
大中党的发起与建立 318
民宪党的组成 323
江亢虎的“三无主义” 327
第三节 中国社会党及其他政党 327
一 中国社会党 327
创立中国社会党,宣传“社会主义” 329
从赞成共和制度到屈服袁世凯独裁统治 333
地方组织的发展与党内分歧 336
二 中华民国工党 338
“工界之工党,非工人之工党” 338
工党的根本主张是“实业救国” 342
工党的活动与瓦解 345
三 其他政党的成立 347
中华民国自由党 347
中华进步党 349
公民急进党 350
中华民国宪政党 351
中华平民党 352
宗社党 353
中华革命党的建立 355
第四章 各党派的联合倒袁及其分化 355
第一节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的分化 355
一 中华革命党的建立及其活动 355
重订革命方略 361
海内外党部 365
二 欧事研究会的形成及其妥协主张 368
欧事研究会的形成 368
欧事研究会的组织状况 373
欧事研究会的政治主张 376
第二节 各党派联合倒袁 380
一 进步党从拥袁到倒袁 380
袁世凯帝制自为与进步党政治态度 380
的转变 380
进步党策划护国起义 384
中华革命党的讨袁斗争 387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护国运动 387
欧事研究会与护国战争 390
三 肇庆军务院中的党派关系 393
从都司令部到军务院的递变 393
军务院中的党派关系 396
第三节 国会恢复后的派系对立 399
一 研究系、商榷系、政学会、新交通系 399
的形成 399
研究系的形成 399
商榷系、政学会的形成 403
新交通系的形成 407
二 国会中的派系政争 409
关于宪法的争论 410
对德问题之争 416
研究系首倡选举新国会 421
一 从研究系到安福系的递变 421
第四节 安福系的崛起与衰落 421
安福系的酝酿与崛起 424
研究系的失势与衰落 428
二 安福系走向极盛 431
安福系雄踞参众两院 431
安福系与新、旧交通系的勾结 434
安福系的倒阁政潮 439
安福系与南北和议 443
三 安福系的衰落 446
安福系与直皖矛盾的激化 446
安福系的衰落 448
一 共产国际和列宁帮助中国建党 45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453
一次合作 453
第五章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与国共第 453
资产阶级政党的联合 453
第三编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与 453
(1921年——1949年) 453
与分裂,中共领导中 453
国革命的胜利 453
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454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56
四 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制定 458
第二节 国民党改组的酝酿和青年党的建立 460
一 国民党改组的酝酿 460
孙中山组建中国国民党 460
孙中山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 462
国民党改组的准备 465
二 中国青年党的建立 467
国家主义派的出现 467
青年党的建立 468
《先声》与《赤光》的论战 470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国民党右派、青 473
一 中共“三大”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473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473
年党、社会党反对国共合作 473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74
国民党各级组织机构的建设 481
国民党的军队建设和政权建设 486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93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496
二 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形成及其反对国共合作的 498
活动 498
国民党右派的出现 498
国民党同志俱乐部的建立 502
西山会议派的形成 504
孙文主义学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509
蒋介石右派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514
发起醒狮运动 522
三 中国青年党反对国共合作 522
发展国家主义组织 524
反对国共合作 527
四 中国社会党的“复活” 533
中国社会党的“复活” 533
投靠北洋军阀 536
参与清室复辟 537
五 中国致公党的建立 539
致公党的前身—洪门致公堂 539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543
陈炯明与三建主义 545
议的成立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546
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 546
一 提高党权运动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546
第四节 从“宁汉沪对立”到“宁汉沪合作” 546
提高党权运动 549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551
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556
二 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建立与“清 558
党运动” 558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58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清党反共 562
三 武汉国民党中央从联共反蒋到反共反蒋 565
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反蒋斗争 565
武汉国民党中央公开反共 568
四 “宁汉沪合作”与中央特别委员会 575
中央特别委员会 575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580
逐 586
一 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的建立及其派系角 586
国民党一党专政制度的建立 586
第六章 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的建立与各党派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 586
第一节 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的建立与各党派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 586
国民党改组派与再造派 590
国民党三全大会与“护党救国”运动 594
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与粤沪“党统之 601
争” 601
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及其反蒋斗 607
争 607
国民党组织的整理与扩大 611
二 中共领导各地武装起义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 615
建立 615
三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平民革命” 617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建立 617
及其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 617
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621
呼吁国民党联合反共 624
四 青年党的“反对党治”与“消弭共祸” 624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反对“党治” 626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所谓创造“第四共 630
和” 630
配合国民党“剿共” 634
五 台湾民众党的建立与活动 637
民众党的建立 637
民众党第二次党员大会与台政改革建议 639
书 639
民众党的分裂与解体 641
第二节 国民党的“安内攘外”国策与各党派的抗 642
日反将 642
一 国民党的“安内攘外”国策与中共的抗日反 642
蒋 642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642
中共的抗日反蒋 647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649
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与继续“围剿”革命根 653
据地 653
国民党对日妥协政策的继续 655
国民党内的“和平统一”运动与四届五中全 658
会 658
二 青年党的“国防政府”与“野战抗日” 662
“政党休战,共同抗日” 662
“全国总动员”与“野战抗日” 664
取消“一党专政”与组织“国防政府” 668
内讧与退党 673
三 中国国家社会党的建立 676
策划建立新的政治团体 676
国家社会党的建立 679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683
乡村建设派的形成 684
四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派 684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688
五 职教社组织救亡团体与开展救亡运动 692
职教社的建立 692
组织救亡团体,开展救亡运动 695
“取消党治,实现民治” 698
六 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与支援祖国人民 702
的抗日反蒋斗争 702
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702
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 703
第三节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与各党派的 706
促蒋抗日 706
一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 706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与亲日派的分化 706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708
由对日不抵抗逐渐转向抵抗 711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716
二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的联共抗日 719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抗日反蒋 719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二次全 723
国干部会议 723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26
三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及其抗日救国活 729
动 729
全救会的成立 729
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733
轰动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735
四 青年党反对国民党再次“联俄容共” 739
投靠蒋介石国民党 739
反对国民党再次“联俄容共” 743
蒋介石的庐山谈话与国民党的抗战国策 745
一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国民党的抗战国策与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745
第一节 各党派一致奋起抗战 745
第七章 各党各派联合抗战 745
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抗日的继续谈判 748
中国共产党的洛川会议与全面抗战路线制 753
定 753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及《抗战建国纲 756
领》 756
战 759
国民党的军事战略方针与军队的积极抗 759
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761
二 民主党派奋起抗战 765
投入抗战洪流 765
拥护国共合作与全民族抗战 768
民主党派组织的新变化 771
三 国社党投靠蒋介石与国民党 772
与国民党“遇事商承” 772
“修正的民主政治方案” 774
致毛泽东的公开信及各党派的反响 776
四 青年党拥护国民政府与抗战 778
与国民党“共患难” 778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抗战主张 780
力促建立地方民意机关 783
第二节 国民党的妥协退让与中共坚持团结抗 784
战 784
一 国民党的妥协退让与汪伪国民党的建立 784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784
南岳会议与“有限攻势” 788
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与制造反共磨擦 790
汪伪国民党及其“六大” 794
二 中共坚持团结与抗战 798
三 三党三派的初步联合 803
梁漱溟的“一多相融”与“透明政权” 803
罗隆基的“多党制”与“公开政权” 806
民主党派参加民主宪政运动 807
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建立 811
第三节 国民党继续倒退 中共和民主党派坚持团 813
结抗战 813
一 国民党对日宣战与继续制造反共磨擦 813
国民政府对日德意宣战和国民党五届九中全 813
会 813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与继续制造反共磨 816
擦 816
三青团的建立及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21
国民党组织的扩大 824
二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827
调解国共冲突,促进团结抗战 827
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829
由秘密转为公开 831
中国共产党支持和帮助政团同盟 834
坚持抗战与团结 836
三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加强同中共的合 836
作 836
加强同中共的合作 838
整顿党的组织 840
四 国社党的“还政于民”与“军队国家化” 841
“结束一党治,还政于民” 841
为蒋介石消灭新四军辩护 842
政务特别委员会及其叛国活动 843
五 青年党的动摇、分化与倒退 845
继续主张抗战与民主 845
继续配合国民党反共 846
政治行动委员会及其叛国活动 848
六 台湾革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为“光复台湾” 850
的斗争 850
革命同盟会的建立 850
第三次代表大会 851
“光复台湾”的斗争 852
第四节 国民党坚持独裁 中共和民主党派主张 855
建立联合政府 855
一 中国两个命运的斗争 855
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与实施“宪政” 855
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859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865
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867
抗日战争的胜利 870
二 民主同盟参加民主宪政运动与赞成建立联 872
合政府 872
积极参加民主宪政运动 872
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 875
赞成建立联合政府 878
延安会谈及其《纪要》 882
三 国社党支持国民党统一政令军令 885
主张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 885
全国军队应“立于同种号令之下” 886
鼓吹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 888
四 青年党鼓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888
赞成“党派会议”,延缓“国民大会” 891
关于抗战最后阶段的国是主张 892
第八章 两大对峙政党阵营的形成与决战 896
第一节 两大对峙政党阵营逐步形成 896
一 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与青年党的支持 896
蒋介石高唱“统一国家” 896
青年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897
二 中共坚持和平民主与民主党派的建国主 899
张 899
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899
民主党派赞成和平民主政策 900
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01
民主党派组织的发展与和平民主主张 903
毛泽东、蒋介石会谈 916
三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916
各党派共同协商的政协会议 920
青年党在政协会议前后的表演 922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与破坏政协决议 925
四 一批新的政党的出现 928
孙文主义革命同盟 929
民主宪政党 930
中国洪门民治党 931
中国农民自由党 932
中国农民党 934
中国民主党 935
中国中和党 936
中国国民自由党 937
中国民生共进党 937
中国少年劳动党 938
内战烽火燃起与国大开场 939
人民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939
第二节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与反对国民党 939
一 国民党发动内战、召开国民大会和中共领导 939
内战独裁的斗争 939
中共领导自卫战争与抵制国大 942
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与“改组政府” 943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展开与 945
国民党政府的镇压 945
二 中国民主社会党的建立与公开投靠国民 948
党 948
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民社党的建立 948
以第三者身份“调解”国共冲突 950
公开投靠国民党 951
参加“改组政府” 953
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955
支持国大召开 956
三 青年党参加制宪国大与国民政府 956
“分几个部做官吃饭” 957
积极扩展地方组织 958
四 民主党派反对内战与抵制国民大会 959
谴责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 959
拒绝参加“制宪国大”与“改组政府” 962
投身国统区民主运动 965
在反内战反独裁斗争中成长壮大 967
第三节 国民党的挣扎与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976
一 国民党的挣扎 976
实行“戡乱总动员” 976
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与党团合并 979
“行宪国大”与总统选举 981
国民党政权的挣扎 983
二 民社党参加“行宪国大”和内部分裂 985
民社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85
参加行宪国大与副总统选举 986
民社党的分裂与革新委员会的出现 988
三 青年党甘当反共反人民的帮凶 992
青年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92
积极参加“行宪国大” 994
为蒋介石扩大内战出谋献策 995
中国青年党“革新派”的出现及活动 997
四 民主党派重新组合 999
民主党派被迫转入地下斗争 999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 1003
民盟历史的转折点——一届三中全会 1006
民主党派响应中共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1010
第四节 国民党逃往台湾和新中国诞生 1012
一 国民党的求和与溃逃 1012
蒋介石下野与国民党求和 1012
国民党成立“非常委员会” 1016
国民党退出大陆 1019
二 民社党与青年党逃往台湾 1021
民社党支持国民党求和 1021
民社党、青年党参加“中国反侵略大同 1023
盟” 1023
民社党逃离大陆 1024
青年党逃往台湾 1025
三 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等党派的解散 1027
孙盟自动宣告解散 1027
民社党革新派完成历史任务 1028
四 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030
民主党派领导人陆续进入解放区 1030
各民主党派配合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1031
积极筹备新政协 1033
新中国的诞生 1034
后记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