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史 1894-1949》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钱牧主编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203018784
  • 页数:1036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 杨树标 1

绪论 1

第一编 中国资产阶级政党 3

的产生与早期活动 3

(1894年——1911年) 3

第一章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维新政治团体的产 3

生及活动 3

第一节 中国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3

一 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3

二 资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传播 6

三 知识分子群的活动 8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涌现 11

一 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创立 11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活动 11

兴中会的创立 14

1895年的广州起义 18

兴中会组织的扩展 19

二 留日学生爱国革命团体的建立 22

励志会的成立及其分化 23

“支那亡国纪念会” 25

“少年之中国会”——青年会 27

军国民教育会 29

“拥护五色旗运动” (5 30

三 黄兴与华兴会的成立 32

华兴会的成立 32

长沙起义及其失败 38

四 光复会的成立与前期活动 40

光复会的成立 40

联络浙江会党 44

创设光复会大本营——绍兴大通学堂 46

五 科学补习所及其他革命团体 49

康有为早期的维新活动 52

第三节 资产阶级维新团体的成立及其蜕变 52

一 康有为与强学会的成立 52

北京强学会 55

上海强学会 61

二 南学会、保国会的兴起 63

南学会的崛起 63

保国会的勃兴 70

三 维新派的蜕变——保皇会的出现 76

保皇会的成立 76

保皇活动的败落 80

酝酿建立统一革命组织 85

第一节 同盟会的成立与反清革命 85

一 同盟会的成立 85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党、立宪党的成立与活动 85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91

同盟会的政纲 92

二 同盟会组织的发展 96

组织领导体系 96

国内外分会的建立 98

三 革命思想宣传与武装起义 109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09

“革命论盛行于国中” 115

反清武装起义 117

四 内部分歧与组织的另立 119

同盟会内部的意见分歧 119

共进会的成立 124

光复会的重建 129

同盟会中部总会 136

第二节 资产阶级立宪党的形成 141

一 康有为与帝国宪政会 141

保皇会“改头换面” 141

帝国宪政会成立及其纲领 144

二 梁启超与政闻社的活动 149

梁启超在日本酝酿组党 149

政闻社的成立及其纲领 152

马良与上海政闻社本部的活动 158

政闻社被查禁、解散 162

三 国内各立宪团体的建立 164

预备立宪公会 164

宪政公会 170

宪政筹备会 172

粤商自治会 174

宪政预备会 176

四 立宪政党昙花一现 179

立宪政党的出现 179

宪友会 182

宪政实进会 189

辛亥俱乐部 191

辛亥革命的胜利 197

一 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 197

第二编 中国政党的勃 197

兴与分化组合 197

第一节 民初政党群起纷立 197

第三章 政党林立与分化组合 197

(1912年——1921年) 197

同盟会的改组 200

公开后同盟会的纲领与领导 201

同盟会扩张为第一大党 206

二 统一党的成立与分化 209

章炳麟与中华民国联合会 209

统一党的成立 217

组织的扩展与分化 220

三 统一共和党的建立 224

共和统一会、国民共进会与政治谈话会 224

统一共和党的建立 228

统一共和党的议会活动 231

民社、国民协进会、民 238

国公会与“国民党” 238

四 共和党的组成与活动 238

共和党的成立与扩张 245

共和党的外争内裂 249

五 民主党的建立 251

六政团的建立与联合 252

民主党的成立及其活动 262

第二节 政党的联合与竞争 268

一 国民党的成立及其竞争组阁 268

同盟会的联合组党活动 268

国民党的成立及其政纲 273

国民党竞争组阁与“宋案”发生 276

二 进步党的建立及其组阁活动 282

三党合组进步党 283

进步党的组阁活动 286

组织的发展与衰落 291

三 国民党的分裂及其被解散 295

“政党政治”的悲剧 295

国民党“四分五裂” 299

国民党的被解散 306

四 公民党的成立及其“使命” 308

制宪与选总统之争 309

公民党的成立 312

“总统选举”与公民党完成“使命” 316

五 大中党与民宪党的出现 318

大中党的发起与建立 318

民宪党的组成 323

江亢虎的“三无主义” 327

第三节 中国社会党及其他政党 327

一 中国社会党 327

创立中国社会党,宣传“社会主义” 329

从赞成共和制度到屈服袁世凯独裁统治 333

地方组织的发展与党内分歧 336

二 中华民国工党 338

“工界之工党,非工人之工党” 338

工党的根本主张是“实业救国” 342

工党的活动与瓦解 345

三 其他政党的成立 347

中华民国自由党 347

中华进步党 349

公民急进党 350

中华民国宪政党 351

中华平民党 352

宗社党 353

中华革命党的建立 355

第四章 各党派的联合倒袁及其分化 355

第一节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的分化 355

一 中华革命党的建立及其活动 355

重订革命方略 361

海内外党部 365

二 欧事研究会的形成及其妥协主张 368

欧事研究会的形成 368

欧事研究会的组织状况 373

欧事研究会的政治主张 376

第二节 各党派联合倒袁 380

一 进步党从拥袁到倒袁 380

袁世凯帝制自为与进步党政治态度 380

的转变 380

进步党策划护国起义 384

中华革命党的讨袁斗争 387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护国运动 387

欧事研究会与护国战争 390

三 肇庆军务院中的党派关系 393

从都司令部到军务院的递变 393

军务院中的党派关系 396

第三节 国会恢复后的派系对立 399

一 研究系、商榷系、政学会、新交通系 399

的形成 399

研究系的形成 399

商榷系、政学会的形成 403

新交通系的形成 407

二 国会中的派系政争 409

关于宪法的争论 410

对德问题之争 416

研究系首倡选举新国会 421

一 从研究系到安福系的递变 421

第四节 安福系的崛起与衰落 421

安福系的酝酿与崛起 424

研究系的失势与衰落 428

二 安福系走向极盛 431

安福系雄踞参众两院 431

安福系与新、旧交通系的勾结 434

安福系的倒阁政潮 439

安福系与南北和议 443

三 安福系的衰落 446

安福系与直皖矛盾的激化 446

安福系的衰落 448

一 共产国际和列宁帮助中国建党 45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453

一次合作 453

第五章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与国共第 453

资产阶级政党的联合 453

第三编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与 453

(1921年——1949年) 453

与分裂,中共领导中 453

国革命的胜利 453

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454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56

四 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制定 458

第二节 国民党改组的酝酿和青年党的建立 460

一 国民党改组的酝酿 460

孙中山组建中国国民党 460

孙中山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 462

国民党改组的准备 465

二 中国青年党的建立 467

国家主义派的出现 467

青年党的建立 468

《先声》与《赤光》的论战 470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国民党右派、青 473

一 中共“三大”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473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473

年党、社会党反对国共合作 473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74

国民党各级组织机构的建设 481

国民党的军队建设和政权建设 486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93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496

二 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形成及其反对国共合作的 498

活动 498

国民党右派的出现 498

国民党同志俱乐部的建立 502

西山会议派的形成 504

孙文主义学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509

蒋介石右派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514

发起醒狮运动 522

三 中国青年党反对国共合作 522

发展国家主义组织 524

反对国共合作 527

四 中国社会党的“复活” 533

中国社会党的“复活” 533

投靠北洋军阀 536

参与清室复辟 537

五 中国致公党的建立 539

致公党的前身—洪门致公堂 539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543

陈炯明与三建主义 545

议的成立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546

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 546

一 提高党权运动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546

第四节 从“宁汉沪对立”到“宁汉沪合作” 546

提高党权运动 549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551

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556

二 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建立与“清 558

党运动” 558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58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清党反共 562

三 武汉国民党中央从联共反蒋到反共反蒋 565

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反蒋斗争 565

武汉国民党中央公开反共 568

四 “宁汉沪合作”与中央特别委员会 575

中央特别委员会 575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580

逐 586

一 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的建立及其派系角 586

国民党一党专政制度的建立 586

第六章 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的建立与各党派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 586

第一节 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的建立与各党派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 586

国民党改组派与再造派 590

国民党三全大会与“护党救国”运动 594

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与粤沪“党统之 601

争” 601

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及其反蒋斗 607

争 607

国民党组织的整理与扩大 611

二 中共领导各地武装起义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 615

建立 615

三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平民革命” 617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建立 617

及其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 617

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621

呼吁国民党联合反共 624

四 青年党的“反对党治”与“消弭共祸” 624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反对“党治” 626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所谓创造“第四共 630

和” 630

配合国民党“剿共” 634

五 台湾民众党的建立与活动 637

民众党的建立 637

民众党第二次党员大会与台政改革建议 639

书 639

民众党的分裂与解体 641

第二节 国民党的“安内攘外”国策与各党派的抗 642

日反将 642

一 国民党的“安内攘外”国策与中共的抗日反 642

蒋 642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642

中共的抗日反蒋 647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649

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与继续“围剿”革命根 653

据地 653

国民党对日妥协政策的继续 655

国民党内的“和平统一”运动与四届五中全 658

会 658

二 青年党的“国防政府”与“野战抗日” 662

“政党休战,共同抗日” 662

“全国总动员”与“野战抗日” 664

取消“一党专政”与组织“国防政府” 668

内讧与退党 673

三 中国国家社会党的建立 676

策划建立新的政治团体 676

国家社会党的建立 679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683

乡村建设派的形成 684

四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派 684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688

五 职教社组织救亡团体与开展救亡运动 692

职教社的建立 692

组织救亡团体,开展救亡运动 695

“取消党治,实现民治” 698

六 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与支援祖国人民 702

的抗日反蒋斗争 702

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702

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 703

第三节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与各党派的 706

促蒋抗日 706

一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 706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与亲日派的分化 706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708

由对日不抵抗逐渐转向抵抗 711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716

二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的联共抗日 719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抗日反蒋 719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二次全 723

国干部会议 723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26

三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及其抗日救国活 729

动 729

全救会的成立 729

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733

轰动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735

四 青年党反对国民党再次“联俄容共” 739

投靠蒋介石国民党 739

反对国民党再次“联俄容共” 743

蒋介石的庐山谈话与国民党的抗战国策 745

一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国民党的抗战国策与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745

第一节 各党派一致奋起抗战 745

第七章 各党各派联合抗战 745

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抗日的继续谈判 748

中国共产党的洛川会议与全面抗战路线制 753

定 753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及《抗战建国纲 756

领》 756

战 759

国民党的军事战略方针与军队的积极抗 759

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761

二 民主党派奋起抗战 765

投入抗战洪流 765

拥护国共合作与全民族抗战 768

民主党派组织的新变化 771

三 国社党投靠蒋介石与国民党 772

与国民党“遇事商承” 772

“修正的民主政治方案” 774

致毛泽东的公开信及各党派的反响 776

四 青年党拥护国民政府与抗战 778

与国民党“共患难” 778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抗战主张 780

力促建立地方民意机关 783

第二节 国民党的妥协退让与中共坚持团结抗 784

战 784

一 国民党的妥协退让与汪伪国民党的建立 784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784

南岳会议与“有限攻势” 788

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与制造反共磨擦 790

汪伪国民党及其“六大” 794

二 中共坚持团结与抗战 798

三 三党三派的初步联合 803

梁漱溟的“一多相融”与“透明政权” 803

罗隆基的“多党制”与“公开政权” 806

民主党派参加民主宪政运动 807

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建立 811

第三节 国民党继续倒退 中共和民主党派坚持团 813

结抗战 813

一 国民党对日宣战与继续制造反共磨擦 813

国民政府对日德意宣战和国民党五届九中全 813

会 813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与继续制造反共磨 816

擦 816

三青团的建立及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21

国民党组织的扩大 824

二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827

调解国共冲突,促进团结抗战 827

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829

由秘密转为公开 831

中国共产党支持和帮助政团同盟 834

坚持抗战与团结 836

三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加强同中共的合 836

作 836

加强同中共的合作 838

整顿党的组织 840

四 国社党的“还政于民”与“军队国家化” 841

“结束一党治,还政于民” 841

为蒋介石消灭新四军辩护 842

政务特别委员会及其叛国活动 843

五 青年党的动摇、分化与倒退 845

继续主张抗战与民主 845

继续配合国民党反共 846

政治行动委员会及其叛国活动 848

六 台湾革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为“光复台湾” 850

的斗争 850

革命同盟会的建立 850

第三次代表大会 851

“光复台湾”的斗争 852

第四节 国民党坚持独裁 中共和民主党派主张 855

建立联合政府 855

一 中国两个命运的斗争 855

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与实施“宪政” 855

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859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865

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867

抗日战争的胜利 870

二 民主同盟参加民主宪政运动与赞成建立联 872

合政府 872

积极参加民主宪政运动 872

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 875

赞成建立联合政府 878

延安会谈及其《纪要》 882

三 国社党支持国民党统一政令军令 885

主张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 885

全国军队应“立于同种号令之下” 886

鼓吹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 888

四 青年党鼓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888

赞成“党派会议”,延缓“国民大会” 891

关于抗战最后阶段的国是主张 892

第八章 两大对峙政党阵营的形成与决战 896

第一节 两大对峙政党阵营逐步形成 896

一 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与青年党的支持 896

蒋介石高唱“统一国家” 896

青年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897

二 中共坚持和平民主与民主党派的建国主 899

张 899

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899

民主党派赞成和平民主政策 900

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01

民主党派组织的发展与和平民主主张 903

毛泽东、蒋介石会谈 916

三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916

各党派共同协商的政协会议 920

青年党在政协会议前后的表演 922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与破坏政协决议 925

四 一批新的政党的出现 928

孙文主义革命同盟 929

民主宪政党 930

中国洪门民治党 931

中国农民自由党 932

中国农民党 934

中国民主党 935

中国中和党 936

中国国民自由党 937

中国民生共进党 937

中国少年劳动党 938

内战烽火燃起与国大开场 939

人民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939

第二节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与反对国民党 939

一 国民党发动内战、召开国民大会和中共领导 939

内战独裁的斗争 939

中共领导自卫战争与抵制国大 942

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与“改组政府” 943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展开与 945

国民党政府的镇压 945

二 中国民主社会党的建立与公开投靠国民 948

党 948

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民社党的建立 948

以第三者身份“调解”国共冲突 950

公开投靠国民党 951

参加“改组政府” 953

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955

支持国大召开 956

三 青年党参加制宪国大与国民政府 956

“分几个部做官吃饭” 957

积极扩展地方组织 958

四 民主党派反对内战与抵制国民大会 959

谴责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 959

拒绝参加“制宪国大”与“改组政府” 962

投身国统区民主运动 965

在反内战反独裁斗争中成长壮大 967

第三节 国民党的挣扎与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976

一 国民党的挣扎 976

实行“戡乱总动员” 976

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与党团合并 979

“行宪国大”与总统选举 981

国民党政权的挣扎 983

二 民社党参加“行宪国大”和内部分裂 985

民社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85

参加行宪国大与副总统选举 986

民社党的分裂与革新委员会的出现 988

三 青年党甘当反共反人民的帮凶 992

青年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92

积极参加“行宪国大” 994

为蒋介石扩大内战出谋献策 995

中国青年党“革新派”的出现及活动 997

四 民主党派重新组合 999

民主党派被迫转入地下斗争 999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 1003

民盟历史的转折点——一届三中全会 1006

民主党派响应中共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1010

第四节 国民党逃往台湾和新中国诞生 1012

一 国民党的求和与溃逃 1012

蒋介石下野与国民党求和 1012

国民党成立“非常委员会” 1016

国民党退出大陆 1019

二 民社党与青年党逃往台湾 1021

民社党支持国民党求和 1021

民社党、青年党参加“中国反侵略大同 1023

盟” 1023

民社党逃离大陆 1024

青年党逃往台湾 1025

三 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等党派的解散 1027

孙盟自动宣告解散 1027

民社党革新派完成历史任务 1028

四 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030

民主党派领导人陆续进入解放区 1030

各民主党派配合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1031

积极筹备新政协 1033

新中国的诞生 1034

后记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