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1
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
二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
三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4
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6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6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2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4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意义 14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 1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19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19
一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9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21
第二节 世界的物质性 23
一 什么是物质 23
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5
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7
四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29
第三节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1
一 物质决定意识 31
二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4
三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3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38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38
一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8
二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40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43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43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5
三 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48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50
一 质和量 50
二 质变和量变 51
三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53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56
一 肯定和否定 57
二 否定之否定 58
三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6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64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64
一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64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66
第二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68
一 什么是实践 68
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71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74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74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78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79
第四节 真理和真理发展规律 81
一 什么是真理 81
二 真理的实践标准 82
三 真理的发展规律 84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89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89
一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89
二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91
第二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94
一 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94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95
三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97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 101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01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07
三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 110
第四节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114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 115
二 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 117
三 社会革命 120
第五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21
一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22
二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25
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29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32
第一节 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132
一 世界观、认识论也是方法论 133
二 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134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35
第二节 实事求是的方法 136
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36
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 138
三 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140
四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142
五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144
第三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48
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48
二 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 150
三 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151
四 做是胸中有“数” 153
五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54
第四节 群众路线的方法 155
一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156
二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57
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59
四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160
第五节 一切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 162
一 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162
二 一切经过试验 163
三 要善于总结经验 164
四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66